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栲胶脱硫工艺中HS-与钒的反应机理和副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研究结果表明,脱硫液中五价钒主要是以HV2O3-7形式存在,四价钒主要是以V4O2-9形式存在。HS-与五价钒反应可瞬间生成多硫离子S2-x,然后S2-x转化为单质硫。在栲胶脱硫工艺的操作温度下,HS-和S2-x与氧气作用均可生成副产物,但S2-x比HS-活泼,更易发生副反应,且S2-x中x的值越小越活泼。在S2-x转化为副产物S2O2-3的过程中,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副反应的发生。对栲胶脱硫工艺而言,S2-x是生成副产物的活性中间产物,因此,栲胶脱硫液在进入再生系统前,应使S2-x尽可能多地转化为S8结构。  相似文献   

2.
通过氧化栲胶与钒离子以及HS-之间相互反应研究了栲胶在脱硫过程中的作用.对氧化栲胶与钒离子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氧化栲胶和四价钒以及五价钒之间存在络合作用;对氧化栲胶和HS-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物质之间存在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HS-的浓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减少,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HS-的转化率随着氧化栲胶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HS-被氧化栲胶氧化并未生成单质硫,而是生成了一种含硫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氧化栲胶与钒离子之间相互反应考察研究了对氧化栲胶和HS-的作用,结果发现:两物质之间存在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HS-的浓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减少,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HS-的转化率随着氧化栲胶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HS-被氧化栲胶氧化并未生成单质硫,而是生成了一种舍硫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栲胶脱硫体系下的偏钒酸钠与硫化氢作用过程中的硫元素迁移规律,选用碳酸盐缓冲溶液调控反应体系的pH值为8~9来模拟硫化氢的吸收,结果表明:偏钒酸钠与HS-反应时,迅速生成了吸收波长为360nm的多硫离子,而后多硫离子再缓慢转化成硫单质;同时五价钒被还原为四价钒离子.反应体系中多硫离子的存在与c(Na_2S)∶c(NaVO_3)有关,且c(Na_2S)∶c(NaVO_3)越大,多硫离子的生成越低,意味着转化为稳定单质硫的效率越低.多硫离子自身不稳定,受温度和放置时间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H2S气体吸收转化生成的含硫物质HS-和Sx2-在五价钒V(V)和氧化栲胶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氧化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反应过程可分为初始快速反应阶段和稳定慢速反应阶段.在各反应中,含硫物质和五价钒V(V)的反应速率比其和氧化栲胶的反应速率快;另外,氧化栲胶有助于S26-的生成,五价钒V(V)能够促进含硫物质向单质硫转化.  相似文献   

6.
栲胶脱硫工艺是一种脱除各种燃料气中H2S气体的湿法脱硫工艺。本文通过分析工业栲胶脱硫废液及硫膏中的组分含量,探讨了栲胶脱硫工艺的副反应及硫膏提纯的必要性。研究表明,在栲胶脱硫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着一些副反应,并生成副产物NaSCN、Na2S2O3、NaHCO3及Na2SO4。在这些副产物中,NaSCN和Na2S2O3的含量较高,生成NaSCN和Na2S2O3的反应是脱硫过程的主要副反应。副产物的生成是造成碱耗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硫膏中,单质硫的含量最高,约占硫膏总量的一半。甲苯是单质硫最合适的提取剂,硫膏经甲苯提纯后,单质硫的纯度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7.
《气体净化》2004,4(1):6-7
众所周知,湿式氧化法脱硫是在液相进行催化氧化反应的脱硫过程。即气相中的H2S首先被脱硫液所吸收并电离,通过催化氧化作用使HS-变成单质硫。在液相将HS-氧化成单质硫是借助于脱硫液中的催化剂来实现的。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相似文献   

8.
林敏  王佩良 《气体净化》2006,6(C00):148-151
以煤焦为原料的合成氨生产装置中,大多数厂家已经由原来的加压A.D.A脱硫改为效率较高、经济性较好的栲胶脱硫。栲胶脱硫液中主要含有栲胶、碳酸氢钠、碳酸钠、钒酸钾、悬浮硫、硫氢化钠、硫代硫酸钠等,栲胶脱硫的反应机理是利用碱性溶液吸收半水煤气中的H2S,然后借助栲胶和钒做为载体和膣化剂将吸收的H2S转化为单质硫。其中总碱的含量高低是栲胶脱硫液实现高效脱硫的重要指标,而悬浮硫的含量则影响栲胶溶液的脱硫能力,它将为溢硫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兆辉  上官炬  张立  刘生昕  孙婷  樊惠玲 《现代化工》2011,31(Z1):244-249,251
金属氧化物脱硫剂脱硫过程中产生羰基硫的现象缩小了脱硫剂的使用范围。本文从气体中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单质硫和硫化氢出发给出了均相、非均相生成羰基硫的途径,特别综述了生成羰基硫的催化作用。在总结氧化铁基、氧化锌基、氧化锰基及氧化铜基主流金属氧化物脱硫剂脱硫过程中产生羰基硫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现吸附在金属硫化物表面上的一氧化碳与活性硫化物的相互作用是生成羰基硫的主要反应步骤,活性硫化物可能是硫化氢热解成蒸气硫或硫氢根离子及硫化氢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的金属硫化物。  相似文献   

10.
《气体净化》2005,5(4):152-153
福建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成氨厂煤造气采用湿法脱除H2S,脱硫剂采用栲胶+888,原采用“戈尔膜”过滤器来直接分离硫泡沫中的单质S,脱硫液回系统贫液槽,单质硫进熔硫釜间断熔硫,由于“戈尔膜”易堵、价格高,及设备中其它缺陷,导致不能正常运行生产。厂方与上海鸣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探索、研究,更换了PLC控制系统及过滤袋,  相似文献   

11.
Bacillus sp.CCZU11-1可催化外消旋苯乙二醇硫酸酯合成( S)-苯乙二醇(>99%e.e.)。经优化,最适反应介质为正辛烷-缓冲溶液(20:80, V/V)两相体系,最适反应条件:温度30℃, pH 7.0,金属离子添加剂Fe2+(0.1 mM),细胞浓度0.10 g(湿重)/mL。生物转化50 mM 外消旋底物24 h,( S)-苯乙二醇(>99%e.e.)产率为48.7%。分批补料8批反应,可获得累计浓度达185 mM的( S)-苯乙二醇。  相似文献   

12.
姜娈 《陕西化工》2011,(7):1159-1161
以Cd(CH3COO)2和烟酸(C6H5O2N)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类金刚烷型配位聚合物[Cd(C6H5O2N)2-(H2O)]n,利用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a=1.144 9(5)nm,b=1.208 3(5)nm,c=1.742 8(5)nm,α=β=γ=90°,V=2.411(16)nm3,Z=8,dc=2.064 g/cm3,μ=1.834 mm-1,F(000)=1 472,R1=0.022 6,wR2=0.041 8。  相似文献   

13.
将二唑引入联吡啶,合成了配体4,4′-二[2-(4-壬氧基苯基)-5-苯基-1,3,4-二唑基]-2,2′-二联吡啶(DPOD),经多步配位反应与RuCl3.3H2O反应制备相应的钌配合物Ru(DPOD)2(NCS)2,并通过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对Hg^2+、Zn^2+、Pb^2+、Co^2+等金属离子的滴定实验表明,仅在Hg^2+作用下,该配合物的MLCT态吸收由580 nm蓝移至566 nm,肉眼即可识别其溶液由墨蓝色变为粉红色。该配合物是一种较好的比色汞离子探针。  相似文献   

14.
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Pb(Ⅱ)与1-苯基-3-甲基-4-(α-噻吩甲酰基)-5-吡唑啉酮(HPM?TP)配位吸附波的性质及反应机理。考察了支持电解质、体系pH值、配体用量、扫描的起始电位、扫描速度等对电极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HAc-NaAc(pH=3.1)介质中,于-0.51V(vs.SCE)处出现一尖锐、灵敏的极谱峰,此极谱波被证明为配合物的吸附波。Pb(Ⅱ)含量在0.002~8μg·mL-1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峰电流由中心离子Pb(Ⅱ)还原产生。配合物的组成为Pb2+:HPMαTP=1:2。并将其用于粗盐、麦片、化妆品样品中铅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水剂)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油菜产量和质量,制备了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水剂)含有氮、磷、钾和硫[(N +P2O5 +K2O+S)总量≥50 g/L],微量元素以硼、锌为主[(Zn +B +Cu +Fe+Mn+Mo)总量≥100 g/L].在油菜上喷施的应用效果表明,该肥料能改善油菜生物学性状,优化油菜的产量结构,提高油菜的产量,产量可达9....  相似文献   

16.
用H2O2/液体酸AE催化氧化处理直馏柴油,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将反应中生成的极性有机硫化合物除去。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剂催化效果明显。当V(柴油)∶V(AE)∶V(H2O2)=100∶8∶12,60 ℃反应10 min,可将直馏柴油硫含量从2 329 μg·g-1降至147 μg·g-1,脱硫率达94%。  相似文献   

17.
徐万元 《化工时刊》2009,23(4):19-21
以2-甲基-5-羧基吡嗪为配体合成了一个镍的单核配合物Ni(2-mpae)2(H2O)2(1)(2-mpae:2-甲基-5-羧基吡嗪),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晶体学数据:(1):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51403(7)nm,b=0.636.91(8)nm,c=1.2315(2)nm,α=10.3610(1)nm,β=9.1081(2)nm,γ=10.8286(2)nm,V=0.37020(8)nm^3,Z=1,S=1.010,最终残差因子(I〉2σ(I))R1=0.0409,wR2=0.1056,对于全部数据R1=0.0435,wR2=0.1078。  相似文献   

18.
封国寿 《化学工程师》2009,23(9):55-57,61
通过对影响T203产品的多因素分析,摸索出了在工业化中制备的最佳条件为:(1)制酸阶段:P2S5选用硫磷比A1~A2左右的,辛醇与P2S5的摩尔比为C2∶1,加辛醇温度为85℃,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D2×2h;(2)皂化成盐阶段:ZnO过量E3%,ZnO加料温度为F3℃,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3h;(3)过滤助滤剂B3型。采用优选条件后,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并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生产过滤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均苯三酸(1,3,5-苯三甲酸)和CoCl2·6H2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维链状均苯三酸钴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仪和单晶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C121(5)空间群,a=1.748 2(6)nm,b=1.296 3(5)nm,c=0.655 9(2)nm,α=90°,β=112.04°,γ=90°,V=1.377 77 nm3,Z=2,Dc=1.765 g/cm3,F(000)=400,R gt(F)=0.023 4,wR ref(F2)=0.085 8。  相似文献   

20.
以8-羟基喹啉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与水合氯醛发生缩合反应得到5-(α-羟基-β-三氯)-8-羟基喹啉(Ⅰ),联产8-羟基喹啉-5-磺酸(Ⅱ).(Ⅰ)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8-羟基喹啉-5-甲醛(Ⅲ),产物经熔点仪、元素分析仪、液-质联用仪、红外光谱仪及核磁共振氢谱等进行表征.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比、溶剂及溶剂的重复性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确定产物(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8-羟基喹啉)∶n(水合氯醛)∶n(硫酸)=1∶1.2∶4.6,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2 h,产物收率为55%;产物(Ⅲ)的最佳反应条件为∶n(Ⅰ)∶n(KOH)=1∶5.1,回流反应7h,收率为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