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智能桁架机电耦合动力分析与振动控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把作为主动杆全部或部分的压电陶瓷作动/检测元件视为多层迭合体,从机电耦合弹性理论出发,利用Hamilton原理建立了智能桁架结构机电耦合有限元动力分析模型,可用于机械/电载荷共同作用下的结构静/动力分析和振动控制系统设计。同时给出了元件的作动/检测方程,并以压电作动元件输入电压作为控制量,利用结构状态空间方程进行振动系统最优反馈控制律设计。算例表明该分析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引入了一种新的扭转振动测试模块,详细说明了运用这一模块结合传统的试验仪器进行扭转振动的测试方法。然后以某四驱车型的低速振动噪声问题为实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比,并验证了这一测试模块及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工业设计》2013,(2):29-33
1、前言随着汽车结构的不断轻量化和人们对汽车乘座舒适性要求的提高,使得汽车动力传动系的扭振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汽车结构振动和噪声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传动系扭振问题作为整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备受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和研发单位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智能桁架机电偶合动力分析与振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作为主动杆全部或部分的压电陶瓷作动/检测元件视为多层迭合体,从机电耦合弹性理论出发,利用Hamilton原理建立了智能桁架机构机电耦合有限元动力分析模型,可用于机械/电载荷共同作用下的结构静/动力分析和振动控制系统设计。同时给出了元件的作动/检测方程,并以压电作动元件输入电压作为控制量,利用结构状态空间方程进行振动系统最优反馈控制律设计。算例表明该分析方法最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汽车企业对车辆质量要求的升级,噪声振动的控制技术备受重视,来自系统设计相关的噪声振动需要靠实车测试及计算机模拟的配合来解决。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就是一个这样的噪声振动问题,利用系统化步骤解决这个问题的优点是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仿真模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技术。首先根据发动机到车桥整个动力系各单元部件的转动惯量、扭转刚度及阻尼来建振动力学模型,然后分析系统的自然频率、模态及频响,进行数模的开发过程与测试对比,这种方法对车辆性能优化问题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动车存在的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问题,提出综合考虑控制电机动态特性及传动系统间隙/柔性的机电耦合仿真方法。建立考虑电磁刚度影响的传动系统扭转振动集中质量模型,研究模态特性,并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考虑齿间侧隙及半轴柔性,搭建传动系统集中-分布质量模型进行动态响应仿真及试验验证;建立、仿真控制电机模型及机电耦合模型,获得转矩波动影响下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时频响应。结果表明,所提机电耦合仿真方法能呈现较丰富的动力学现象,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电动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特性。  相似文献   

7.
自同步振动及振动同步传动的机电耦合机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同步振动和振动同步传动在机械工程上已获得成功应用 ,但是振动机械实现自同步振动和振动同步传动的过渡过程长期以来却一直不明确 ,利用现有的振动机械模型还不能定量解释系统从不同步到同步、或是从一种同步状态过渡到另一种同步状态的物理过程。本文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在传统的振动机械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电机 -振动机械系统的机电耦合模型 ,利用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实际现象做出了合理的定量解释 ,揭示了自同步振动和振动同步传动的机电耦合机理  相似文献   

8.
自同步振动及振动同步传动的机电耦合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9.
介绍电动扭转激振器的电磁构造及功能原理,分析其输出扭矩的动态性能和精度,并对该设备进行测试,探讨该设备的各种应用前景。运用电动扭转激振器对一辆上汽大通T60皮卡的四驱动力传动系进行模态试验分析,说明试验工装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详细介绍激励方式、模态参数和振型等试验数据,揭示在动力传动系承受纯扭转激励时所表现出的弯振和扭振特性,而这些特性与实际的发动机激励有高度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选择某汽车生产企业的一类典型的车型,在整车联结状态和运转状态下,考虑不同影响的因素,对其传动系的动态特性进行试验和数据分析,确定传动系在工作状态下的薄弱部位,并找出导致传动系裂纹的各种因素.这不但找出了这一类汽车传动系设计和装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也为这一类型的汽车整体制造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试验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电动车用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扭转振动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电动车车身阶次振动和车内噪声的主要振源—永磁同步电机的扭转振动问题,首先,利用集中参数法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扭转振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解析求解了考虑非正弦分布的永磁磁场、定子开槽、时间谐波电流的永磁同步电机电磁转矩,获取了定子铁芯、机壳的刚度和阻尼参数,指出了电磁转矩波动是引起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振动的主要原因。然后,采用状态变量法求得了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最后,通过永磁同步电机扭转振动实验验证了本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精密极薄带因具备高精度、耐腐蚀、优异表面光洁度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微制造、微电子等高技术领域。二十辊轧机辊系的耦合振动对极薄带的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考虑到轧制工艺和润滑状态等变化形成非线性轧制界面,建立了一种二十辊轧机辊系耦合动力学模型。应用多尺度法求解主共振和内共振的幅频特性方程,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幅频特性曲线的影响。基于奇异性理论探究了不同参数与系统分岔的关系。同时,根据李雅普诺夫一次近似稳定性判据,结合系统动相平面相轨迹图,对系统稳定性进行判断分析。然后,基于Washout filter控制器原理设计了一种状态反馈控制器,通过对系统进行状态空间表达式变换,分析了控制增益对幅频特性的影响。利用时域图、相位图、频谱图以及Poincaré截面图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二十辊轧机振动及其控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检验桥跨结构的动力性能,对主跨径108m,梁拱组合体系拉萨河特大桥进行动力试验。测试其自振频率和振型;激振试验中,测试桥跨结构在列车以不同速度通过桥跨和在桥上特定位置制动时桥跨结构的应变、位移、振幅以及加速度等动力响应,并将实测结果与车桥耦合振动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体系具有良好的竖向刚度、横向刚度;列车在桥上运行时对桥跨结构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并不明显,列车在桥上行车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舒适度。该新型结构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是合理性的,为今后设计该类组合体系铁路桥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后驱车辆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分析方法,根据实际工程问题,建立合适的仿真模型,计算传动系扭振模态频率,并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该方法和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动系各部件对扭振模态的灵敏度,以便项目前期根据目标对扭振模态进行控制。本研究提供了一套有效的传动系扭振的分析方法,并取得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动车动力总成存在的结构振动问题,提出机-电-磁-控一体的仿真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策略优化。首先,搭建综合考虑电机控制策略、电机电磁作用及详细机械结构的动力总成模型,体现所研究对象机电一体化的特点;然后进行电机电流、电磁力及总成振动响应的仿真与试验,验证所提多物理场仿真方法的正确性;最后从控制策略优化角度,而非机械结构改变角度,对系统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基于预测模型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与原有的基于最大转矩电流比的控制策略相比,更有利于降低电动车动力总成表面的振动响应。研究结果可为电动车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集成以及整体性能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立某集中驱动式纯电动车动力总成系统的动态有限元模型,对作用于动力总成的各种激励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机械激励部分考虑齿轮传动系统的时变刚度、误差激励和齿轮冲击力,电磁激励部分通过永磁同步电机2D有限元电磁仿真得到作用于定子上的径向和切向电磁力波。将各类激励施加于动力总成箱体并进行动态响应求解,通过消声室整车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将动力总成视为整体、综合考虑各类激励的仿真方法能较好的预测电动车动力总成的振动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振动安全性,更好地在开发前期预估和分析电池包结构连接可靠性和完好性,建立考虑螺栓连接因素的电池包振动性能仿真计算模型。并提出以螺杆单元轴向应力功率谱密度均方根作为电池包螺栓连接振动松动评估参数。从电池包随机振动环境下结构强度和螺栓振动松动性能研究获知:螺栓连接结构振动松动风险高于结构强度破坏,工程中不容忽视;并非电池包螺栓预紧力越大,结构性能越佳,需计算分析、合理匹配方可防止螺栓振动松动问题。上述研究对电池包结构设计和安全性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深部硬地层钻井领域,扭转振动工具具有破岩效果明显和抑制钻头黏滑的作用,但其相应的降黏机理和控制机理研究还不完善。为此,在现有通过扭转振动工具解决黏滑问题的基础之上,建立了钻柱系统的扭转振动方程,提出U1和U2两种滑模控制降黏方法,并在有工具作用时,结合理论方程、给定参数对两种控制方式的降黏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存在参数摄动时,钻柱系统处于黏滑状态附近,参数的变化会导致钻柱系统的脆弱性,钻柱系统需要加以控制;两种滑模控制方式均能有效对钻柱的黏滑振动进行控制;通过对在不同条件下各控制器的控制性能、鲁棒性的对比可知,滑模控制方式U2整体控制性能较好,且滑模控制方式U2具有更强的鲁棒性,有利于提高钻柱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以一台后驱SUV为例,建立后驱传动系扭振模型,计算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并通过试验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其次,利用此模型和算法研究离合器扭转减震器扭转刚度、传动轴扭转刚度、桥轴扭转刚度对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的灵敏度;最后,总结出传动系部件扭转刚度对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的影响规律,对于后驱传动系扭振模态目标设定及后驱传动系NVH开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勇 《工程力学》1999,1(A01):326-331
本文综合考虑梁的弯曲剪切变形和薄壁杆件的约束扭转变形,由能量原理虚功方程的变分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