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已经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基数庞大,市场潜在需求庞大,可拓展的市场空间非常大.而“养老地产”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一个好的模式,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养老地产”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应对“银发社会”的城镇化建设需求,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  相似文献   

2.
在今后住房市场继续控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不动摇的前提下,对城镇住房新增需求空间还有多大,各方的判断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城镇住房需求量进行理性分析与估测,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住房政策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第一,住房保障取得历史性进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快速增长。10年来,中国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加大。特别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保障性住房规模空前。2009~2011年年底,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达2100多万套(基本建成1100万套)。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998年中央做出了“停止实物分房”的重大改革决策之后,住房的市场需求和开发规模快速上升;但此后住房发展中出现种种失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某种程度上,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困惑映射了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中的深层次矛盾.因为住房既是一个经济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又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稳定和谐;此外,住房还是一个空间问题,必须正视其空间绩效问题.然而以往的研究单一性多、综合性的少,宏观层次的描述多、多层次的分析少,从而影响了对住房问题的系统认识.本文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政策变迁轨迹,反思1998年以来住房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控中的问题,进而探讨完善我国住房制度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主体是人,居住是城市的基本职能,居住地域是城市地域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住宅商品化的发展,必然对原有的居住空间产生冲击,这个空间格局的合理与否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各种城市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住宅建设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研究参考。 (一)影响城市居民居住需求的因素分析 城市居民居住需求涉及质和量两方面,而影响因素却很复杂,主要有: 1.宏观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这一因素对居住需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时间维度为基准,可以看出因经济变化、社会政策变革对居住需求的整体倾向性影响。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住房实行福利分配制度,消费者难以进入市场,住房需求依赖于单位,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对住房需求有无“度”扩大的趋向。文化作为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价值和意义体系,作为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对人们心理、行为有深远影响。中国人讲究勤俭持家,在住房需求上表现为现期购买力减少,着眼于未来购买,且注重住房的实用。  相似文献   

6.
全国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发展目标(摘录)1城市住房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城市住宅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平方米(使用面积12平方米)2010年城市住宅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5平方米(居住面积10平方米)。2推进乡村城市化,2000年力...  相似文献   

7.
陈献忠 《建筑知识》2013,(10):90-91
近几年来,我国保障住房建设发展迅速,各地政府都把保障住房建设作为一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又起到惠及民生、控制房价,努力现实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住房保障保障对象错位、政策不完善、设施配套不完善、空间分布不合理与居住空间分异等问题,甚至引发了居民对保障性住房的“弃选”等现象。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问题的本质也就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和谐社会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效率优先”,落实在居住空间发展上也就是倡导适度的“规模分异”,能够如实反映并且符合不同阶层的居住意愿等。不科学的居住空间区位分布直接导致了低效发挥的保障性住房,而且认为土地经济性;交通便捷度;公建配套完善度和其他因素,是评价保障性住房建设适宜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保障性住房目标人群的居住需求分析归纳出:居住需求可根据时间分为“永久性”与“非永久性”;居住空间可根据功能分考“核心”与非核心”功能空间:基于预期需求的住宅产品价值消费具有被动性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约束性条件,提出若干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6月,北京保障房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多年来,作为全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平台,中心深耕保障性住房领域,在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建设收购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方面,系统提出了“小居大家”的公共空间理论,并在诸多项目上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正>天津生态城始终面向居民基本需求,在住房保障体系、完整社区、教育及商业配套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着力打造一座宜居宜业之城。1.住房保障体系天津生态城借鉴新加坡组屋和我国保障住房建设经验,适度超前建设保障性住房(以下简称“公屋”)。公屋一期8栋共569套房屋已于2013年交付使用,  相似文献   

11.
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日前在“WTO与中国不动产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说,我国住宅产业潜在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刘志峰说,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也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时期,潜在的住房需求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逐步提高,将使住宅市场呈现长期向好的局势。根据有关方面预测,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要新建住宅30亿衬建筑面积;现有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4.5平方米,需增加住宅面积约20.7亿衬;考虑每年有1亿扩的拆旧盖新,还要增加10亿砂的新住宅。10年共需建住房约61亿砂。(《人民日报》2(X) 1.12.17)住宅产业…  相似文献   

12.
试图从空间失配角度解读上海大都市区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立足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偏离指数与空间断面分析法对住房建设展开研究,发现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增量住房建设的空间偏离、公共服务设施的极化供给、轨道交通建设问题都导致了住房建设的空间失配。这在推高房价、导致低收入群体空间锁定的同时,也降低了“多中心”规划实践的空间绩效。结论是:过于单一的商品化供应、缺乏协调的住房行动、圈层蔓延的空间拓展都是住房空间失配的重要成因;意图解决大城市住房困境的政策干预需要破解住房建设中存在的空间失配困境;而这有赖于中观层面居住、就业等功能的空间藕合与微观层面“多层次”住房供应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有6条:(1)力口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2)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3)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4)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职责;(5)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6)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4.
黄卉  赵丹 《城市开发》2023,(3):46-49
<正>据民政部信息,“十四五”时期,预计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国家卫健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促进健康老龄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考察一直被研究者忽视的当前我国老年群体参与住房交易的现状及其行为特征,揭示老年人住房需求与改善动因,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以广州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为线索,结合新型城市化的探索,分析广州住房需求特点和目前供应体系的不足,以创建幸福广州为目标,就完善广州市住房供应体系提出建议。一、广州新型城市化的构想2012年广州市委将新型城市化总目标确定为:把广州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到2015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提升,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16.
魏琳 《工业建筑》2022,(4):304-305
<正>“居者有其屋”是生存基本标准。在城市土地规划迈入“减量化、内涵式”发展阶段、家庭规模呈小型化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小户型住宅室内空间是一种普适性新居住形式,代表新的建筑经济,其凭借着相对实惠的经济成本、相对简单的空间关系,成为部分社会公众作为过渡时期住房需求的主流。那么,如何以空间优化手段挖掘小户型住宅室内空间在功能、空间、结构与形式上更多的可能性,使其能够适应多样化群体需求,提供“细致入微”的体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命题。对小户型的住宅概念、特性、空间需求等基本情况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7.
海外简讯     
《国外城市规划》2014,(6):126-128
英国2014年度住宅规划大会召开 2014年英国住宅规划大会(Housing Conference)由((规划》(Planning)杂志主办,于9月16日在伦敦召开。大会主要议题是:规划体系如何加速住房建设以满足人口和经济发展需求。英国中央政府官员及各大组织学术团体负责人就5个热点问题展开讨论:(1)未来几年英国住宅短缺数目预估,规划体系如何帮助住房建设;(2)如何客观评估地方住房需求并作出相应规划;  相似文献   

18.
徐菊芬 《住宅科技》2011,31(10):46-50
文章首先引用经典理论,认为不同收入阶层、城市管理者的行为和决策直接影响到空间资源的分配;然后分析住房需求和供给市场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经济收入的分化导致当前城市社会出现了多样的收入阶层和消费群体;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旧城更新以及新区建设都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住房需求的增长。在住房供给方面,地方政府、房产商以及商业银行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住房供给的利益分配中,其中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取丰厚的财政收入,是趋利性住房供应制度的实施者;房产商作为住房开发的主体,是物质居住空间的塑造者;商业银行通过对房产商及个人提供贷款而间接作用于居住空间,是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资金纽带,客观上推动社会空间居住分异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居民居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研究广大市民住房需求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推动城市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安定团结、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0.
政策     
《城市开发》2022,(12):9-10
<正>国务院: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提到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来源: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