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釜式再沸器壳侧循环流动与管束传热的分格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管束壳侧循环流动沸腾传热的分析,提出了管束沸腾传热的薄层蒸发传热增强贡献的计算公式,建立了釜式再沸器壳侧循环流动与管束传热的分格模型,利用此模型,对管束传热系数及循环流速进行了模拟计算。验证结果表明,由本模型计算所得管束沸腾传热系数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釜式再沸器传热计算方法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釜式再沸器传热计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与国内现行釜式再沸器设计方法作以比较,指出目前釜式再沸器设计方法偏于保守,文中提及的设计方法及笔者的分析结论对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釜式再沸器壳侧循环流动进行了理论分析,对计算模型进行了评述,阐述了确定循环流率的方法,比较了计算横掠管束两相流压降及空泡份额的几种算法 相似文献
5.
6.
以再沸器与塔器特殊工况的应力分析为研究对象,针对几种特殊工况,介绍了几套可行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了一套再沸器与塔器特殊配管的应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流程.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一起锅壳式蒸汽锅炉管板与烟管管端裂纹漏水事故案例的调查,分析了产生裂纹漏水的原因,提出了在锅炉制造和运行中为防止该类事故而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设计釜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时,应将最后装配的那块折流板放在变径段的小端筒体上,这对换热管较长的该类设备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板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元件(矩形窄缝流进)内的流动沸腾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热虹吸流程的实验装置中测量了流动沸腾传热系数。与传统的管壳式热虹吸再沸器相比,传热系数明显提高。传热恶化点的干度较大,便于设计成高效的热虹吸再沸器。 相似文献
1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管板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公司根据GB 151按照常规设计方法设计了一台冷凝器,结果发现由于管板厚度(200mm)过大造成工艺条件无法满足。为了对管板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其既满足强度要求也满足工艺条件,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对管板进行了详尽的计算与分析,调整管板厚度为150mm,并依据JB 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以ANSYS12.0为开发平台,Visual Basic 6.0和APDL语言为开发工具,实现了锥壳开孔接管结构的参数化有限元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输入锥壳及接管的相应设计参数,可迅速得到不同载荷工况下分析结构的应力强度分布,进一步应用分析设计标准进行应力强度评定。系统的开发有效地提高了设计效率,为此类结构安全评定和优化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塔与再沸器的配管及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再沸器是安装在蒸馏塔底部用来汽化塔底产物的换热器,通常与塔直接连接。塔与再沸器的材质、温度不同,会在竖直方向和管线轴向产生较大的热应力。笔者以甲醇装置为例,运用CAESARII软件,分析了再沸器与甲醇精馏塔连接的情况下产生的热应力;针对再沸器常用的2种支撑方式,提出了消除热应力的设备管口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先从外压锥壳未设计方法着手,通过大量的有限元分析,对各国的设计公式进行比较,并对各国的外压宙的设计公式所采用的简化方法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某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压力温度循环条件,建立热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出管板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应力分析和疲劳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为研究装药弹体残余应力对杀爆弹使用安全性的影响,分析了装药过程的应力-应变特征。假设药柱的应力分布不涉及压制过程炸药的应力-应变历史,采用两种方法对装药弹体在静载荷下的应力进行分析计算,一种是将整个弹体划分成较小的网格进行求解,另一种是先对整个弹体进行网格划分,然后根据求解的需要对局部网格进行加密。两种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应力主要集中在扩爆孔底部,最大为1.907×1-0 3M Pa,与同等压药密度成型药柱的屈服极限8.67 M Pa相差甚远。在应力作用下,局部所产生的最大变形为2.71×1-0 9m,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