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介绍了超细全硫化粉末丁腈橡胶及其在硬质聚氯乙烯和软质聚氯乙烯两种材料共混增韧改性中的应用进展。与普通粉末丁腈橡胶P83的增韧性相比,采用少量的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即能够在保持较高强度和耐热温度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PVC改性材料的韧性。  相似文献   

2.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可用于各种塑料增韧和制备新型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具有独创的增韧改性效果。将其用于制备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产品性能可与国外动态全硫化法热塑性弹性体相媲美。据悉,该院500t/a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中试装置已建成并顺利试车成功。 北京化工研究院粉末橡胶中试装置试车成功  相似文献   

3.
超细全硫化胶粉/PA66共混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虽然可以有效改善PA66的韧性,但是所带来的强度、刚度、热变形温度的损失大大影响了材料的实际应用,采用3种新型的超细弹性体———超细全硫化粉末丙烯酸酯橡胶(以下简称UFAPR)、超细全硫化粉末丁腈橡胶(以下简称UFNPR),超细全硫化粉末羧基丁腈橡胶(以下简称UFXPR),增韧增强PA66,对PA66及其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能等做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胶粉的加入降低了动态损耗模量峰的位置,使其向低温偏移,材料的韧性得以提高;同时损耗峰的强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结晶度提高,从而导致力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橡塑共混的新方法。该方法从橡塑共混中橡胶相形态调控的理论研究结果出发,研制出的粒径及其分布可控的纳米级全硫化粉末橡胶,它极易在塑料中分散,与不同塑料共混后可制成橡胶相形态可控的各种增韧塑料和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相似文献   

5.
赵敏 《橡胶工业》2018,65(5):560-560
正由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公开号CN 106893318A,公开日期2017-06-27)"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增韧耐高温尼龙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的尼龙材料配方为:耐高温尼龙树脂25~75,增韧母粒10~50,补强填料0~35,助剂0.51~1.95。增韧母粒由  相似文献   

6.
超细(可达纳米级)全硫化粉末橡胶中试装置建成投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力为500t/a、粒径可达纳米级的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中试生产装置已于2001年8月16日在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实验基地顺利试车成功,并已生产了以下6个品种产品。一、超细全硫化粉末丁苯橡胶牌号:VP-101,VP-102,VP-103粒径:约100纳米用途:适用于PP、PS、PE等非极性或极性较低的热塑性树脂的增韧改性和制备相应的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其中,VP-101型为通用牌号;VP-102型为增韧增强牌号;VP-103型为改进型增韧增强牌号。二、超细全硫化粉末羧基丁苯橡胶牌号:VP-201型粒径:约15…  相似文献   

7.
(续上期)3.6全硫化粉末橡胶借鉴硫化天然胶乳、热塑性弹性体开发热塑性动态硫化胶(TPV)的经验,最近人们又将粉末橡胶进一步发展为全硫化粉末橡胶,主要是以辐射等方法,如γ射线、电子束辐照,在胶乳阶段使橡胶粒子交联之后喷雾干燥形成粉末。目前这类橡胶的品种有:全硫化粉末SBR和羧基SBR、全硫化粉末NBR和羧基NBR以及ACM等。全硫化粉末橡胶的粉末度最高可达到50~200nm的纳米级程度。因此,人们又将其称为超细或纳米粉末橡胶。它的特点是同上述一般粉末橡胶完全不同,除已具交联性之外,橡胶内不含任何防粘剂等物质,纯度高,更易分散,同时…  相似文献   

8.
范忠庆 《弹性体》2001,11(6):30-30
由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支持的5 0 0t/a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中试生产装置已于2 0 0 1年 8月 1 6日在中国石化集团北京化工研究院科学实验基地顺利开车成功。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是应用全新理论及创新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的可达到纳米级的全硫化粉末橡胶产品。该类产品属于国际首创产品 ,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 ,已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及相关行业的极大关注。纳米技术是 2 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最具有前途的科研领域。高分子纳米材料的研究也是当前工业发达国家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是涉及了许多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9.
周成飞  矫阳 《中国橡胶》2003,19(4):26-27
粉末橡胶自上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作为一种新型橡胶材料,受到橡胶界人士的重视。它既可以作为弹性体材料直接使用,也可以作工程塑料、硬质材料和涂料等的改性剂,故许多专家认为,目前粉末橡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应大力发展,并加大力度开发。从当今国内外粉末橡胶的开发研究情况来看,接枝改性的粉末橡胶是新型粉末橡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们在用辐射改性技术制备天然橡胶(NR)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粉末橡胶方面取得了进展,本文特此作一介绍。一、实验部分1.原料天然胶乳:固含量60%,北京胶乳制品厂;甲基丙烯…  相似文献   

10.
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硫化特性及硫化胶的性能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了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的硫化特性及硫化程度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硫黄-促进剂CZ 硫化体系时,TPI的硫化曲线较为理想;硫化使得TPI的力学性能在硫黄用量达到一定值时发生突变,由硬质材料转变为软质橡胶,即从硫化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1.
动态硫化和非硫化型炭黑填充NBR/PVC共混物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橡胶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机制。综述了近年来丁腈橡胶(NBR)、天然橡胶(NR)、丁苯橡胶(SBR)、丙烯酸酯橡胶(ACR)等改性聚氯乙烯,以及协同改性聚氯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橡胶改性聚氯乙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聚氯乙烯/丁腈胶粉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聚氯乙烯与废丁腈胶粉经高温机械共混,制备了动态交联的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讨论了共混比,硫化体系及其用量,废胶粉品种(丁腈胶粉,轮胎胶粉)等因素对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同时将聚氯乙烯/丁腈胶粉与聚氯乙烯/轮胎胶粉制备的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聚氯乙烯100份(质量份,下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50份,丁腈胶粉80份,丁腈橡胶20份,过氧化二异丙苯0.5份,氧化锌5份及适量其他助剂可制得综合性能较好的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该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丁腈橡胶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卤化丁基橡胶、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聚氯乙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聚酰胺及其他橡塑材料并用改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林增坤 《中国塑料》2004,18(12):74-77
研究了偶联剂、橡胶再生剂S及其用量对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添加偶联剂可以改善共混体系冲击强度和流动性能,但拉伸强度大幅度下降;配合添加橡胶再生剂S可使硫化胶粉脱硫“细化”,进一步提高了共混体系冲击强度,且拉伸强度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采用熔融共混挤出的方法,制备了废旧丁腈橡胶粉不同掺量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研究了废旧丁腈橡胶粉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流动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旧丁腈橡胶粉降低了ABS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提高了冲击强度,其适宜的掺量宜控制在5%以内;而且,WNBR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但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7.
在橡胶密封件硫化体系中,由于硫磺硫化体系压缩永久变形性能比较差,而最常用的过氧化物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的硫化胶容易产生刺鼻的异味,从而限制了它在高档制品中的用途。本实验使用1,4-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做为丁腈橡胶交联剂。实验结果表明:使用1,4-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做为交联剂的硫化胶不仅在综合性能上优于过氧化二异丙苯,而且也避免了刺鼻异味的产生。并且和硫磺硫化体系相比它也大大改善了硫化胶的压缩永久变形性能,从而拓宽了过氧化物交联体系在密封制品中的用途。同时,本文还研究了双组分补强填料对丁腈橡胶的补强效果。  相似文献   

18.
HDPE/硫化胶粉共混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研究了HDPE/硫化胶粉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动性能。结果表明,硫化胶粉与HDPE有良好的混合性能,共混材料的冲击性能化胶粉含量增加而提高,但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流动性能有所下降。添加5%的PE-g-MAH进行增容,可使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共混比对丁腈橡胶/氯醚橡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共混比时常规共混及动态硫化共混丁腈橡胶(NBR)/氯醚橡胶(ECO)的力学性能及加工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比对NBR/ECO胶料的力学性能及加工流变性能影响显著。NBR经动态硫化后,压缩永久变形及挤出胀大明显减小,拉伸强度提高,表现黏度随ECO用量的增大而减小。共混比对常规共混胶的表观黏度影响不大。动态硫化有利于改善NBR/ECO胶料的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20.
以丁腈橡胶为主体材料研制高耐磨、阻燃的机场行李分拣输送机用橡胶鳞板。研究了促进剂CZ/TT并用的活化次磺酰胺类硫化体系和聚氯乙烯、氯化石蜡、三氧化二锑、硼酸锌并用阻燃体系对胶料物理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促进剂CZ/TT并用比为0.7/0.35时,胶料的物理性能较好;聚氯乙烯、氯化石蜡、三氧化二锑、硼酸锌并用比为30/25/12/9时,胶料的物理性能和阻燃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