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石油大学(北京)开发的重油催化裂化柴油RS剂精制新技术及其工业应用情况,该技术能显著提高重油催化裂化柴油的安定性,精制油安定性达到国家一级品标准,工艺过程简单,加工费用低,已在国内多个炼厂应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重油催化裂化柴油RS 2剂非加氢精制技术及其实验室实验和在广州石油化工总厂的工业应用结果。精制过程中无任何污染物排放 ,精制油收率在 99.5%以上 ,精制成本低于 2 6.5RMB $/t。精制后柴油安定性符合国家一级品柴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氧化法催化裂化柴油精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氧化剂与催化柴油反应,以增强硫化物的极性,然后用极性溶剂抽提,大幅提高了脱硫率,脱硫率可达60%以上。研究了几种氧化剂和溶剂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应适当控制氧化深度。吸附剂补充精制能进一步脱除硫化物并降低柴油色度。  相似文献   

4.
吸附精制提高催化裂化柴油的安定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用卸出的催化裂化平衡催化剂对催化裂化柴油进行吸附精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精制油收率99%以上,其安定性达到了优级轻柴油的标准(沉渣<2.0mg/100mL,色号≤16)。精制后柴油的胶质下降约1个百分点,对吸附物的组成分析表明,其氮含量是柴油的17倍以上。对精制油的分析表明,吸附精制可明显降低柴油的酸度和碱性氮化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樊瑞君  梅平 《河南石油》1999,13(4):40-42
由于国家对柴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炼油厂和科研单位针柴油质量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中主要在对比目前催化化柴油所采用的精制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催化裂化柴油非加氢精制技术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高桥石化》2003,18(5):F003-F003
  相似文献   

7.
宦建波 《河南石油》2003,17(1):60-63
劣质柴油必须进行精制才能满足规格指标和环保要求,加氢精制是精制劣质柴油生产优质柴油馏分的理想工艺技术,但投资大和操作费用高,非加氢技术精制劣质柴油是提高柴渍产品质量满足环保要求比较经济、可行的途径。介绍了化学精制、溶剂精制、吸附精制、氧化/萃取脱硫、生物脱硫等柴油的非加氢精制技术的最新进展情况,认为吸附精制是提高我国柴油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劣质柴油必须进行精制才能满足规格指标和环保要求 ,加氢精制是精制劣质柴油生产优质柴油馏分的理想工艺技术 ,但投资大和操作费用高 ,非加氢技术精制劣质柴油是提高柴油产品质量满足环保要求比较经济、可行的途径。介绍了化学精制、溶剂精制、吸附精制、氧化 /萃取脱硫、生物脱硫等柴油的非加氢精制技术的最新进展情况 ,认为吸附精制是提高我国柴油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柴油非加氢脱硫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元春  赵野 《炼油与化工》2005,16(4):5-8,19
对各种柴油脱硫技术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离子液体脱硫技术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尽管其脱硫率不高,但它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能够脱除所有的芳烃和硫化物。国内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的催化氧化脱硫新技术用空气代替价格较高的过氧化氢氧化剂,属于环保绿色技术,应用前景很好。  相似文献   

10.
用RN-1、FH-5、CH-19三种加氢催化剂以焦化柴油、催化柴油为原料进行加氢脱硫、脱氮及其活性比较,为我厂加氢装置评选加氢精制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MCI-临氢降凝组合技术在延炼柴油加氢装置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延炼实业集团公司采用中石化抚顺石化研究院开发的MCI-临氢降凝组合技术,以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生产高质量、低凝点的优质柴油的工业应用情况。实际生产过程中,适当调整操作参数,可以较大范围改变精制柴油的凝固点,增加炼厂生产组织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0~#柴油凝固点采用间歇调合方法,存在调合时间长、一次调合合格率低等弊端。采用管道调合法,具有连续调合、油品质量均匀、调合精度高等优点,本文针对洛阳石化总厂的生产特点,着重介绍0~#柴油凝固点管道调合的方法和步骤,对实际生产操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溶剂油和-20#柴油进行调合生产-35#柴油的工业化试验,阐述了调合工艺及机理,并针对其关键指标凝点,闪点等作了大量的试验,通过对试验的分析与调整,证明用调合法生产-35#柴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催化裂化装置所加工原料的日益变重和反应温度的不断提高,催化柴油的质量问题,特别是贮存安定性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本文从催化柴油中各组分的特性入手,分析了催化柴油变质的原因,并从原料、催化剂、精制工艺和使用添加剂等方面介绍了改善催化柴油贮存安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使用润滑油基础油液相络合脱氮与低温吸附精制相结合的先进工艺,改造老的白土精制工艺装置,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燃料,减少白土用量和废渣排量,改善环境,减少污染,使油品的质量和收率提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LMP—4型FCC金属钝化剂在几家炼油厂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LMP—4型金属钝化剂具有水溶性好、微毒、无味等特点,使用安全、方便、可靠。LMP—4型金属钝化剂挂锑率高达50%,响应时间短,对镍表现出显著的钝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重油催化轻柴油络合精制与低压加氢精制组合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大庆重油催化轻柴油通过柴油络合精制与低压加氢精制组合工艺解决柴油质量问题的方法,讨论了有关结果,认为络合精制与低压加氢精制组合技术处理大庆重油催化轻油方案可行,是解决二次加工柴油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Emulsification is an unwanted phenomenon in the refining of highly acidic oil by alkali washing electrorefining. In this work, a novel microwave demulsification method is applied in the removing of naphthenic acid. The internal heating is attributed to molecular rotation and ionic conduction. The decrease of Zeta-potential of interface and the viscosity of diesel oil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acceleration of separation of naphthenic acid and demulsification with microwave irrad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separ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demulsification rate are maximum when the optimum microwave irradiation power, exposure time, and irradiation pressure are deemed to be 375 W, 5 min, and 0.05 MPa,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催化裂化柴油(LCO)及其加氢产物中芳烃的组成。根据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断裂特征,分析了LCO及其加氢产物中芳烃的类型与结构,并对C9~C11的CnH2n-8类及CnH2n-12类芳烃进行了分子结构鉴别。结果表明:CnH2n-8类芳烃在LCO中为具有五元环结构的茚满类,在加氢产物中既有四氢萘类,也有茚满类,后者可由前者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CnH2n-10类芳烃在LCO中是以含有双键的环烷芳烃为主,如茚类、二氢萘类,在加氢产物中则是以含有饱和环结构的芳烃,如二环烷基苯类为主;LCO及其加氢产物中的CnH2n-16类芳烃均为芴类;萘类侧链的碳数、个数与位置均会影响其加氢转化率。此研究可为芳烃的选择性加氢以及后续加工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20.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of Oil Refining Busines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s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changing trend relating to crude supply and petroleum products demand inside China, while introducing the preliminary progress resulted from restructuring of China's refining industry and dynamics of competition among Chinese refining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has made a preliminary judgment and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facing China's refining industry and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to refiners intending to develop refining business inside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