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架边缘含油气盆地之一,在未来的油气勘探与开发中,面临着海洋地质灾害的威胁.利用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及区域天然地震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初步研究了盆地中地质灾害因素的主要类型(断层、天然地震、海底地形障碍、海底滑坡、火山活动等),研究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活动规律、分布位置和主要成因.认为区内地质灾害因素的发生发展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碰撞有关.同时还讨论了地质灾害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认为它们是密不可分的环境系统.为了防止海洋地质灾害的发生,建议研究区内的新构造运动,并尽快尽早开展区内的海洋地质灾害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相似文献   

2.
在对近10余年来珠江口盆地区域内惠州、西江、陆丰、番禺、恩平、流花、荔湾、白云等区块勘探开发过程中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工程物探资料和工程地质钻探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该区域内与海洋工程密切相关的主要海洋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沙波、珊瑚礁、硬质地层、海底峡谷、海底冲沟、海底陡坎、海底滑坡、断层、天然气水合物和浅层气等10种,阐述了这10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及对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程的潜在灾害影响,可为该地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海洋工程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海南部海域地处多板块交汇处,演化过程复杂,发育多类型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系统分析其演化特征与成藏组合对我国在该区开展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从研究区地震、钻井资料入手,结合南海南部油气田地质资料,以区域构造—沉积特征为指导,确定南海南部海域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演化过程,论述差异演化背景下南海南部海域主要盆地的油气地质...  相似文献   

4.
崔征科  杨文达 《海洋石油》2013,33(2):106-112
东海西湖凹陷中南部是目前东海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海底工程地质调查是海洋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过去数十年中,虽然海洋地质工作者为确保该区石油钻探平台安全就位和施工开展了大量井场调查工作,但多侧重于单个井场的海底不稳定因素(地质灾害)和平台桩基持力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调查和评价,对构成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即海底工程地质地层的成因、层序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甚少。为此,根据浅地层剖面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以及区内的海洋地质和工程地质钻孔资料,对构成本区工程地质层的地震相特征、沉积环境条件、沉积相、沉积序列和各层序的物理力学特点作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确定划分出五套工程地质层,首次建立了该区域的工程地质层层序序列,并进行了土层编号。为后续的井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和技术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西北太平洋边缘及特提斯北缘中生代盆地成因(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对与西北太平洋边缘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①郯庐断裂形成于元古代并发生大规模的左行平移,在中生代,该断裂发生过周期性地左行和右行平移;②目前大多数古地磁资料含有若干不确定因素并常与地质事实矛盾,难以用于较高精度的古构造重建;③海底扩张学说与西北太平洋边缘盆地源于右行剪切拉分也可以和谐,但是它与一些地质事实不符。提出了“海底裂谷被动拉张说”或简称“海底拉张说”,强调大陆板块及大洋板块主动漂移的作用,而地幔羽促进了板块分裂、会聚和剪切。海底拉张说更有力地支持西北太平洋边缘盆地源于右行剪切拉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压扭性盆地是世界上广泛发育的一类盆地,也是一种主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对压扭性盆地合理分类,并对每类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开展压扭性盆地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勘探前景评价.从有利于盆地构造研究与油气勘探的角度提出了压扭性盆地的分类方案.根据压扭作用发生的时间及其与所形成盆地的成因关系,可分为原生和后生压扭性盆地,然后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构造部位、压扭作用的动力机制和压扭作用力的大小等因素,又分为许多次级类型.根据压扭性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剖析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特征.压扭性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张(张扭)性盆地有很大不同,主要形成于斜向挤压背景,包括斜向会聚板块边界、转换板块边界和碰撞造山带的周边地区;后生压扭性盆地的成因机制比原生的更为复杂,板块之间的斜向挤压、微陆块的加入、板块的旋转等因素都可能形成压扭性盆地.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的交接部位存在多个地震模糊带异常体,而围区模糊体类型众多,西部莺歌海盆地发育底辟、海底麻坑、油气苗渗漏系统,北部海南隆起火山活动频繁,东部琼东南盆地发育古潜山群、火山,该区勘探程度低,近物源封盖条件匮乏。针对该区模糊带地质类型归属不清的问题,分析模糊带的地震反射特征及与围岩接触关系,总结各类可造成地震模糊的地质异常体的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规律,类比分析异常体的地震相,并对该区异常体进行了三维可视化刻划表征。研究认为:这些模糊带具有规模小、无岩浆囊、根部浅等赋存特征,结合钻井资料分析,将这些模糊带定性为气烟囱。该区气烟囱成群成带分布,第四纪晚期仍在活动,油气运移活跃,是有利油气富集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圈闭条件好的目标可作为下步勘探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舒畋 《海洋石油》2008,28(1):6-12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与滨岸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地遇到海洋地质灾害的影响与危害。为了避免并降低海洋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应开展海洋灾害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若采用以高分辨率地震为主,配合浅地层剖面、旁侧声纳、测深及磁力测量等综合浅层物探技术,对于了解海洋地质灾害因素与海底浅部工程地质特性等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既经济又较快速地提供成果资料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喜山期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7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引发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是地质演化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地质事件,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侧向水平挤压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宏观上表现出大面积隆升、侵蚀强烈、周边强烈下沉和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特点,它的活动不仅影响盆地、山川、地貌的发生、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古老断裂的重新活动。对盆地新构造活动形成的断裂系统以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等诸多现象的观察研究及对新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的相关作用的研究表明,微裂隙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均一性是造成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地震泵”机理对盆地中的油气运移、聚集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银额盆地是国内勘探程度比较低的大型盆地之一,对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结果的不同,导致盆地现今结构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勘探方向认识。通过已钻井解剖、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盆地构造变形分析,厘清地层时代归属问题,明确盆地深层现今结构特征和盆地类型,指出盆地油气勘探部署方向。研究认为,银额盆地中生界与前中生界不整合特征明显,表现为连续的较强能量的地震同相轴;前期认为不整合面之下呈水平连续地震反射特征的石炭系—二叠系实为多次波成像,认为石炭系—二叠系在中生界覆盖之下呈水平分布是不合理的;不整合面之上为中生代断陷盆地,主体白垩系各层段反射特征清晰;不整合之下前中生界(主体为石炭系—二叠系)表现为一系列冲断构造、复式褶皱,地震成像不连续,与地层产状有关,信噪比低。总体来看,银额盆地是发育在海西期造山带褶皱基底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前中生界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冲断构造,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白垩系,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地质与地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复杂盆地或盆地复杂区。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发育多个裂谷盆地,地震资料表明各盆地中均发育有反射成像模糊的声浑浊体,但这些模糊体地质类型不一,对油气成藏影响迥异。为弄清该区声浑浊体的地质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了地震资料上模糊带的地震响应特征,结合各类地质异常体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地震相类比分析,并对异常体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表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触发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地质意义。研究认为,这些模糊带主要由泥底辟、泥火山、气烟囱、岩浆底辟、火山、潜山、礁、浅层气等地质现象所引起,这些模糊体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成群成带、分布宽泛的赋存特征,底侵作用形成的异常体在盆地中央的沉积中心附近其单体发育规模大,往盆缘方向强度变小;结合钻孔资料分析,泥底辟、气烟囱是有利的油气渗漏系统,是油气运移活跃的有力指示,可作为有利油气富集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发育多个裂谷盆地,地震资料表明各盆地中均发育有反射成像模糊的声浑浊体,但这些模糊体地质类型不一,对油气成藏影响迥异。为弄清该区声浑浊体的地质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了地震资料上模糊带的地震响应特征,结合各类地质异常体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地震相类比分析,并对异常体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表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触发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地质意义。研究认为,这些模糊带主要由泥底辟、泥火山、气烟囱、岩浆底辟、火山、潜山、礁、浅层气等地质现象所引起,这些模糊体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成群成带、分布宽泛的赋存特征,底侵作用形成的异常体在盆地中央的沉积中心附近其单体发育规模大,往盆缘方向强度变小;结合钻孔资料分析,泥底辟、气烟囱是有利的油气渗漏系统,是油气运移活跃的有力指示,可作为有利油气富集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2011年6月14日至17日,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选区项目在上海召开了针对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的中生界勘探新领域在地震资料解释和成盆地质方面的关键地质问题研讨会议。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承办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来自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海石油北京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战略选区项目的20位地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尼日利亚JDZ-2区块海上三维地震采集数据拾取海底反射时间,计算了海水深度,绘制了详细的海底地形图,分析了复杂的海底地形特征,对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结合相邻区块的钻探成果,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浅层地层进行层序划分,在地震剖面上对4个层序进行对比追踪和地震解释。根据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结果,对整个区块浅层地层的地质灾害在平面上和纵向上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对深海钻探以及其他作业的危害性。对预选井位区域的海底地貌特征和浅层地质灾害进一步分析,提出了潜在的地质灾害,为第一口探井施工位置优选和制定钻进过程中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极含油气域的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其中巨型裂谷的发育、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以及北大西洋的形成使北极含油气域具备了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中生界是区内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是新生界。区内主要以大气田为主,大油气田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生成大多开始于侏罗纪,运移高峰则大多发生在白垩纪以后。在大油气田数量和可采储量上,区内白垩系是大油气田分布最多的地层,其次为侏罗系。研究区勘探程度很低,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待开发或未开发,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因此对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南亚地区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亚地区经历冈瓦纳陆内裂陷、冈瓦纳大陆破裂与被动陆缘演化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阶段,形成四大类沉积盆地,包括周缘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大陆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在印度大陆的东缘和西缘,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在层位上集中分布在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垩系。盆地类型与演化决定了油气富集规模和时代,有效烃源岩分布控制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根据盆地类型和规模、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总量和盆地勘探程度等指标对南亚地区沉积盆地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Bombay盆地、Indus盆地、Krishna—Godavari盆地、Bengal盆地、Assam盆地、Cambay盆地、Cauvery盆地、Potwar盆地等有利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震、钻井资料,从物源供给模式入手,分析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层的沉积层序、物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研究区具典型断陷—坳陷双层地质结构,表现南北向双物源特点。断陷期物源供给主要来自南部的Darwin陆架,同时还接受北部Sahul台地的物源;拗陷期以南部Darwin陆架物源供给为主。断陷期,南部沉积物在侏罗系形成大规模楔状体,并与北部物源形成的三角洲在中央凹陷带交汇;拗陷期,白垩系发育大规模浅海沉积,且研究区内Sahul台地及其周边发育较大规模的台地石灰岩。地震资料和盆地区域资料显示,位于侏罗系—白垩系的多期次扇三角洲、三角洲、滨岸储层,是良好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渤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走滑作用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渤海盆地中的走滑构造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郯庐断裂新生代的活动及地球动力学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图编制,研究了渤海盆地东部走滑断裂带分布及类型,讨论了其形成动力学条件和油气地质意义。渤海盆地走滑断裂带主要发育雁列正断层系、同向剪切断裂系,也见反向剪切断裂系和次级同向剪切断裂系。剪切系断裂组合反映右旋扭动,右旋扭动时间为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是郯庐断裂带活动的反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结果。走滑构造带形成了重要的油气圈闭,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油气圈闭特征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是重要的油气藏发育构造带。作者在重新解释该区内已有的地震剖面和编图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内的油气圈闭划分为3个类型、10个亚类。这些不时期、不同类型的圈闭在纵向上往往发生叠加和交错,在平面上具有成排、成带的特征。从控制油气成藏及其组合的主要因素出发,文中探讨了油气的成藏特征,因而对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德志  贾烈明 《石油物探》2006,45(4):423-426
位于中国东北境内的三江盆地,环境与气候十分恶劣,勘探程度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以往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为整体了解盆地结构,进一步评价盆地含油气情况,在分析三江盆地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资料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多类型的表层结构、强屏蔽界面、低信噪比资料、复杂构造成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理论论证和地震采集技术研究。发现:①首先须做好低、降速带的调查及激发井深、岩性、药量的试验,以保证药柱在高速层顶面以下激发;②该区进行地震采集时,炮检距不宜过大;③须使地震波有足够的高频成分,以获取散射波。通过研究,解决了地震勘探采集中的难点,提高了地震资料单炮记录的品质,获得了浅、中、深地层成像清晰的地震剖面,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