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针对曙一区杜84块、杜229块两个超稠油区块,薄互层状油藏未得到有效动用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储层特征再认识,依据井壁取心资料分析,并结合动态分析,对研究区域低产油层进行重新评价,修改并完善互层状油层开发部署界限,进行整体规划部署,达到充分动用油藏的目的,从而实现了该区域油藏的高速、高效开发。该研究对超稠油薄互层状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项研究通过对已开发系统取心井29口,2 065 m岩心观察描述,对比319口井试油热采资料,分层对比1090口井,划分油层有效厚度565口井,系统解释330口井单井参数,结合分析化验数据12项5224块次、岩性、电性、含油性、以及投产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对储层重新评价,对四性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超稠油油层标准。完善了稠油松散岩石的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储层岩性测井评价解释模型,编制并完善了超稠油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块,建立了有效储层参数评价标准,并进行了储层参数平面变化规律研究。该项目对超稠油油藏探明剩余资源量及经济合理地开发超稠油油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总结曙一区杜家台油层开发历程中方式转换试验效果影响因素,认为蒸汽吞吐方式难获得较高的采收率,而蒸汽驱、热水驱方式对于此类薄互层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潜力有限。综合研究认为注气复合吞吐、火烧油层方式在增加储量动用程度、提高最终采收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先导试验现场展现出较好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4.
特油公司两个主力区块从1997年开始先后采用两套开发层系、70米正方形井网直井蒸汽吞吐开发,通过多年大规模产能建设,直井井网已覆盖全区.2008年之前,10米以上的厚层和巨厚块状油层水平井已实施完,取得显著效果,针对互层状油层井间、层间潜力,开展水平井部署研究与应用-为超稠油持续高效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某区某油层进行了聚合物驱开采,但薄差油层仍有一部分潜力。为搞清薄差油层剩余潜力,对某区薄差油层的发育状况和动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薄差油层的发育特征及动用特点,并对某区薄差层的剩余潜力及挖潜方法进行了研究。搞清了剩余油类型、特点及成因,并提出了通过采取三次采油井后期补孔、油改水、钻补充井等方法挖掘薄差油层潜力。  相似文献   

6.
曙三区是辽河油田水驱Ⅱ类油藏代表,经过3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进入了低速低产开发阶段。储层出砂严重,导致了如开井率低、井网极不完善、储量控制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现注采井网、开发方式下采收率仅为23.8%,急需针对该类储层探索有效的开发对策。通过研究确定了针对区块不同区域开发特点,平面分区、纵向分层制定不同开发方式的开发对策,确保油藏实现有效的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7.
针对曙二区大凌河油藏特高含水期油层解堵措施效果变差问题,开展油层堵塞机理研究,认为油层堵塞机理变化、储层非均质性、解堵方案设计是影响解堵措施效果主要因素,引进实施了复合解堵、暂堵解堵、分层解堵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油藏改善解堵措施效果找到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葡北油田由于砂体分布零散,水驱控制程度低,油水井单相连通比例较大。目前1m以上连通的主力油层基本水淹,平面难调,纵向上接替能力差,而大规模的井网加密调整及注采系统调整已经结束,油田产量递减幅度越来越大,产量递减加快和资源潜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努力挖掘油田内部潜力,力争实现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根据葡北地区地质特征对该地区薄差油层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葡北地区薄差油层潜力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同时结合葡北地区油层特点及目前采油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挖掘薄差油层潜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新井投产过程,找出影响开采过程原因,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取得可持续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文中油田为例,综合应用测井、测试、生产动态等资料,利用静态研究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剩余油分析,经现场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对指导高-特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揭示了厚油层内部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得出嵌入型单成因砂体上倾尖灭区、垂向侵蚀切叠型不连通的单成因砂体等部位是剩余油富集区,另外当厚油层存在注采对应关系时,油井钻遇的厚油层内部不稳定夹层之上也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2.
曙三区杜家台油层自1975年开发以来,已经历40多年的开发,目前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如何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杜家台油层组的储层主要为-套中—细碎屑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位于扇三角洲前缘的油层尽管一直作为主力油层开发,综合含水逐渐升高,但剩余油潜力仍然很大。这些剩余油受控于油层内部渗流差异和渗流屏障,是下一步继续部署的重要目标。然而,常规的油藏描述难于表征厚油层内部的非均质性,因而难以预测储层内部非均质性控制的剩余油的分布。储层构型正是针对储层内部非均质性进行深化研究的领域,对于碎屑岩储层剩余油分布预测及挖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萨南油田进入开发后期,新井投产区块的油层发育状况和储层物性条件在逐年变差,开发难度日益加大。射孔技术作为新井投产的关键环节,被称为采油工程技术的“临门一脚”,其工艺优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区块的后续产能建设以及开发效果。通过对薄差油层的射孔枪、弹优选组合、射孔工艺和射孔液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性优化设计,对于射孔完井开发效益的提升无疑具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杜66薄互层状稠油开采中后期实施氮气助排技术辅助蒸汽吞吐。扩大了蒸汽加热带,增加油层纵向及平面波及程度,提高驱油动力,改善稠油蒸汽吞吐效果。该技术是提高区块最终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措施,其广泛应用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辽河采油厂曙一区杜84块馆陶SAGD在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为今后提升SAGD的应用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曙一区超稠油自1997年投入开发以来,随着开发水平提高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井底温度、压力测试,油层动用程度测试,井间连通性测试及流体性质测试等。完善的油藏动态监测技术有效指导了油井增产措施及SAGD开发动态调整,通过监测认清剩余油分布状况,指导直井调剖、分选注、三元复合吞吐等增产措施的实施,指导水平井注汽管柱下深、双管注汽措施及组合式注汽等措施的实施,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井开发效果;通过对SAGD先导试验区的井底温度、压力及蒸汽腔发育状况监测,有效指导动态调控,确保先导试验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于浩 《山东化工》2014,(4):45-47
曙光油田曙一区古潜山油藏,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属于边底水和裂缝发育的块状稠油潜山油藏,具有油稠、底水能量充足、纵横向裂缝均发育等特点。底水锥进已成为制约该区块开发的主要矛盾。随着油井吞吐轮次的增加,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日渐凸。气体压锥化学堵水技术,通过气体筛选,配方堵剂及现场施工参数的优化设计,可大幅度增加堵剂的作用半径,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改善区块整体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为依据,在计算了每一个单砂层地质储量的基础上,应用多种资料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剩余油潜力进行了量化研究,明确了非主力油层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策,为进一步深化水驱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地质复杂,油田覆盖面较薄,且多为深层次的断块油田,使得我国油田的开采难度增大,井下安全事故频发。但是随着我国多年的开采实践,逐渐形成了以钻具组合和井眼轨迹校准为中心的深薄层矿井轨迹挖掘技术,满足了我国油田开采的现实需要。分析了地质情况与开采难点,从估算地层倾角、优选钻具组合以及判断钻头在油层中的位置等方面介绍了薄油层水平井轨迹控制技术,以促进我国薄油层水平井轨迹控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曙光油田沙三段发育大凌河、莲花两套含油层系,属浊流沉积体系,由于其分布主要受构造和物源双重因素控制,油藏呈零散状分布,且规模大小相差悬殊,勘探难度较大。随着勘探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油田动静态资料的丰富,开展“三老”资料复查和储层特征再认识,结合“四性”关系研究,能够有效地提高老井试油试采成功率,为曙光油田老区滚动勘探工作开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