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石凹陷古近纪结构形成机制与成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勘探实践表明,乌石凹陷是北部湾盆地继涸西南凹陷又一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生代含油气凹陷。本文系统阐述了乌石凹陷的地层格架,构造结构,沉积特征,并以此分析了它的结构形成机制及跟成藏的关系。结果发现,乌石凹陷结构的形成主要由始新世和渐新世两个时期凹陷东西部的差异活动造成的——始新世时期,断裂活动和沉积充填主要发育在凹陷的东部;伴随东区始新世晚期构造隆升反转以及渐新世时期凹陷西部断裂的强烈活动,沉积充填中心转移到凹陷的西部。这种差异控制了不同时代生烃中心在空间上的迁移,始新统源岩以东洼为主,渐新统源岩以西洼为主;同时,差异活动也形成东洼诸多的优势构造圈闭,成为凹陷油气聚集的指向。  相似文献   

2.
昌图凹陷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带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在海西褶皱带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一个早白垩世的早断晚拗型凹陷.依其构造及沉积特征,并结合我国东部中生代的构造特点将其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裂陷期、中期断陷期、晚期坳陷期;断裂活动是昌图凹陷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圈闭形成,油气运移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平衡剖面技术为理论依据,利用Move软件对营尔凹陷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恢复,编制该区构造发育剖面,恢复其构造演化史。营尔凹陷是酒泉盆地东部早白垩世发育的一个次级断陷,目前其主要表现为早白垩世拉张和新生代挤压作用下形成的断坳叠置型结构。本次主要研究营尔凹陷白垩纪至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其经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分别是早白垩世拉张断陷期(K_1),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挤压隆升期(K_2-E_1),新生代挤压坳陷期(E_2-Q)。本区构造演化控制其成为断陷与坳陷叠合型盆地,控制长沙岭构造转换带的形成,并控制油气在该构造转换带富集。  相似文献   

4.
梁杨 《广东化工》2013,(22):43-44
双龙地区位于梨树断陷的西北缓坡带,北邻双龙次洼.双龙次洼是被太平庄古隆起与梨树断陷主体分隔形成的独立次洼,断陷期东西两侧为斜坡背景,东坡较陡,西坡较缓.双龙次凹受小宽走滑断裂分割,将整个双龙地区划分为两个构造带.呈现东西两洼夹一狭长反转背斜的构造格局,凹陷受东侧边界断层控制.该构造是在基底古凸起背景上,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褶皱构造,构造北部存在一次级凹陷,左右逢源,构造处于梨树断陷油气的长期运移指向带上,既可捕获由梨树断陷运移来的油气,也可接受双龙次凹生成的油气.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中央构造带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区域拉张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运用断裂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方法等,对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中央构造带构造形成机制分析,阐明了构造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有利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中央构造带"负花状"断裂构造样式与涠洲组~流沙港组一段断块构造主要在流沙港组二段古斜坡受重力作用产生主干正断层,并因流沙港组二段厚层泥页岩的塑性软弱性质,主干正断层断面成为滑脱面,是中央构造带发育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构成要素。乌石凹陷中央构造带重力滑动构造成因机制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特点,推进了乌石凹陷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盆地西部坳陷是我国海上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的含油气坳陷,是否存在油气资源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明确沉积演化特征可为讨论该区域油气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依据。本文通过识别地震标准层,明确地层分布,利用等厚度法恢复沉积演化历史,揭示坳陷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该坳陷经历了坳陷阶段(晚白垩世-晚古新世)、断陷阶段(早始新世-早中新世)、陆架边缘阶段(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前陆盆地阶段(上新世至今)4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汶口盆地位于汶蒙凹陷带的西部,紧邻汶东盆地,为一呈箕状的北断南超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赋矿的沉积岩系为古近纪官庄群大汶口组,该组为含石膏、石盐、钾盐和自然硫的含矿岩组,为浅湖相沉积岩系,自然硫矿赋存在大汶口组中段中。始新世-渐新世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及区域构造对于盐类矿产成矿有利,促使了自然硫、岩盐、石膏等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南贝尔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该凹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该盆地的发育经历了白垩系盆地发育的全过程,查干组、下宗巴音组沉积时期为断陷期,形成了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上宗巴音组、塞音山达组,巴彦希热组沉积时期为断坳期,形成了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巴彦希热组至今沉积时期为坳陷期形成了河流沉积体系;断陷期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砂体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构造和沉积匹配较好的区域形成构造和岩性控制的岩性-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9.
断陷盆地中沉积体系的形成受到构造作用的控制或影响,且沉积体系对构造具有一定程度的响应。本文通过对典型断陷盆地的构造和沉积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沉积砂体对构造的响应关系。并以歧口凹陷为实例,分析其北部深洼在沙三段沉积时期港西、港东断裂系对沉积砂体入盆位置、沉积砂体空间位置、展布范围和发育规模等的控制,具体阐述断陷盆地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分析得出乌尔逊凹陷断裂在平面上可划分为4个带,呈近SN向、NEE向与NE向3个方向展布。在垂向上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把断层分为断陷断层系统、断坳断层系统和长期继承性断层。乌尔逊凹陷断层形成与演化主要受铜钵庙组末期拉张作用,伊敏组末期张扭作用和青元岗末期反转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为预测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油气富集区带,在不整合特征研究和方法适用性分析基础上,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定量恢复了丽水凹陷古新统明月峰组的地层剥蚀厚度。明月峰组残留地层和上覆地层的压实趋势关系表明声波时差法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古新世~早始新世时期剥蚀作用强烈,形成不整合面,其剥蚀厚度整体呈现东西斜坡大盆地中心小的趋势,中央反转构造带在剥蚀量上有明显体现,灵峰凸起陡坡带最大可达800~1000m。  相似文献   

12.
白云凹陷在裂前属海相沉积间夹岩浆岩构成其基底。随后。经历了新生代的断陷、断坳、坳陷热沉降及断块升降等几个构造演化阶段,相应发育了陆相断陷湖盆沉积、大型断坳湖盆沉积、海陆过渡相的浅海三角洲沉积以及陆架斜坡海相深水沉积等四套沉积组合,形成了白云凹陷独特的三层结构。  相似文献   

13.
辽河油区稠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重点剖析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的地质特点的同时,针对西部凹陷的稠油分布规律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然后根据对稠油的生成、聚集或后期稠化起主要作用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西部凹陷丰富的油源条件、良好的储层特征、丰富的断裂和构造圈闭、盆地的不均匀沉降及地层不整合是稠油形成和富集的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琼东南盆地是一个典型的陆缘拉张含油气盆地.新近纪以来的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莺歌海组和乐东组的层序在前人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高精度的多道地震资料以井震结合为主的研究思路划分了3个二级层序界面和12个三级层序.并论述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等.在研究区的层序格架中,识别出的地震相分别为: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反射相、及水道填充相.并呈现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阶段.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呈滨浅海相—半深海相,该构造演化阶段正好处于断拗转换阶段;晚中新世—第四纪,呈浅—半深海相,构造演化阶段处于断陷期,细分为裂后热沉降和裂后加速沉降.此外,研究区由于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坡折带附近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等.  相似文献   

15.
对Garmsar区块各时期、各层段的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得出:晚渐新世一中新世Qom组沉积末发生的一幕挤压构造活动在Garmsar地区相对比较微弱,盆地内部有微弱的褶皱形变,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整一接触关系。晚中新世Garmsar地区的构造活动不是很强烈,该段沉积期间发生的挤压构造运动已经开始控制Kuh—i—Gatchab构造的沉积,即断层及褶皱构造已经形成雏形。第四系以后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尤其Alborz造山带地层抬升幅度较大,此Kuh—i—Gatchab背斜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6.
苏家屯洼槽位于梨树断陷西北部,区内断裂极为发育。通过精细构造解释,结合测井、录井数据,对区内断裂展布特征、活动期次、组合样式和构造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家屯次洼整体上表现为南断北剥、一洼一断阶、南部双断、北部东断西超的特征,在平面上可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西部断阶带、中央凹陷带、东部断阶带、东北构造反转区,通过制作构造演化史剖面,在基于本次三维地震剖面上的构造层特征,以及前人对苏家屯构造演化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区构造演化划分为四大阶段:断陷期、断坳转化期、坳陷沉积期和构造反转期。  相似文献   

17.
法尔康盆地位于委内瑞拉北部近海地区,面积约13000 km2。法尔康盆地拥有较有利的油气远景。文章研究了盆地的断裂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认为法尔康盆地区域构造呈北东(近东-西)向、北西向展布,盆地可进一步划分Agua Salaada次盆、东法尔康次盆等5个次级构造单元。盆地经历了中生代的裂谷构造(161.3 Ma-135 Ma)、白垩纪被动陆缘(131.8 Ma-65 Ma)、古新世-中始新世的挤压构造(60.5 Ma-38.6 Ma)、晚始新世-早更新世的拉分构造(38.6 Ma-3.4 Ma)、上新世-今的构造反转(3.4 Ma-.01 Ma)等5个演化阶段。研究结果和认识对盆地进一步相关地质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屋断陷为一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桑树台断裂是主要的控盆断裂,控制了十屋断陷的形成与演化,控制了断陷沉积层序的岩性特征及时空分布特征,在靠近断裂一侧,沿陡坡快速堆积了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粗碎屑沉积物,向断陷中心迅速过渡为半深湖-深湖沉积,并伴有深水浊流沉积。在断陷缓坡带,水体变浅,沉积物减薄,沉积相由半深湖-深湖相逐渐转变为滨浅湖、扇三角洲相及河流相。断陷两侧沉降深度差异较大,形成不对称式充填。此外,断陷北侧的端部存在较大的物源,形成纵向扇三角洲朵体。  相似文献   

19.
伊通盆地属于第三系双断式断陷盆地,为郯庐断裂在中国境内的北延部分。盆地呈狭长的北东走向的条带状,自南向北发育莫里青断陷、鹿乡断陷、岔路河断陷三个次级构造单元。盆地经历了早期断陷湖盆发展阶段—稳定沉降阶段-差异沉降阶段—构造反转5个发展阶段。通过对断陷内地震资料进行全区解释,认为岔路河断陷西北缘发育以下3种构造样式:逆冲叠瓦状构造样式、走滑正花状构造样式、正断层截断构造样式。不同的构造样式控制不同的油藏分布,因此研究构造样式及其分布对于寻找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江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生代以来,三江盆地总体处于弧后扩张与走滑的应力场环境,这一大地构造背景对三江盆地的构造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燕山晚期以来,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三江盆地进入扭张性断陷-坳陷盆地的发展时期,新生代,由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和密山-敦化等断裂带的联合走滑作用,统一的三江盆地才得以形成。研究表明,三江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晚侏罗世裂陷发展阶段、早白垩世断陷发展阶段、晚白垩世坳陷发展阶段和新生代统一盆地阶段。三江地区相继发育了绥滨坳陷、前进坳陷、汤原坳陷,以及其间的富锦隆起和佳木斯隆起,在发生-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只有到了新生代才成为统一的三江盆地。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沉积和油气成藏特点,绥滨坳陷下部沉积建造厚大,并以其海陆交互相煤系为特征,因而对成气有利。前进坳陷下部构造层的滨海相含煤建造,对成气有利;上部构造层较厚的河湖相砂泥岩建造,对成油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