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首先通过单井相分析、连井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对喇嘛甸油田的沉积微相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远砂坝微相、席状砂微相和河口砂坝微相四种沉积微相。研究喇嘛甸油田储层的物性、岩性以及含油性,分析了储层非均值对剩余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喇嘛甸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开采措施。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研究区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非主体席状砂发育的部位,其次是表外储层,最后是水下分流河道和主体席状砂等物性较好的砂体之中。  相似文献   

2.
赵卓 《当代化工》2015,(4):773-774,796
喇北东块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为了提高采收率,需要寻找剩余油开采潜力。通过研究喇嘛甸油田北东块高二1-18层,在对此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根据单井隔夹层识别、沉积微相划分和储层特征研究,结合动态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区剩余油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垂向上储层的韵律结构与剩余油分布密切相关,通过韵律可以划分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平面非均质性和注采关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以油层中主力层相关研究结果可知,三次采油中提升油采收率效果最佳技术最好的是复合驱油技术。在本文中,主要是在试验区经过其驱油性和稳定性以及乳化、界面张力等性能来评价不同三类油层复合驱体系在提高采收率上的效果,在实验区的基础上构建优选方案,为三类油层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实验分析手段,分别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的剪切稀释性和黏弹性。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复合体系属于幂律流体,并回归出了三元复合体系流变数学模型。在黏弹性研究中,当聚合物浓度变化时,当耗能模量大于储能模量时,体系呈现黏性为主。随着聚合物浓度增加,震动频率的增加,三元复合体系逐渐从黏性向弹性转变。当表面活性剂含量相同,聚合物浓度不同,碱含量不同时,随着碱含量的增加,三元体系逐渐表现出只有黏性。但是,当聚合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碱含量或表活剂增加,三元复合体系从黏弹性逐渐表现出偏黏性。  相似文献   

5.
杨云清  陈昊  李宜霖  赵亮 《当代化工》2021,50(2):403-407
为了解决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进行井网加密调整后井间干扰严重、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开发效果变差,往前确定合理流压的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油田开发需要的问题,本文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与油藏工程方法从注水量、注入压力、采油速度以及考虑泵效等角度研究了密井网的合理流压界限.结果表明:相同含水率情况下,油井合理流压随井距的增...  相似文献   

6.
以三角洲前缘相薄差层和表外储层为主的三类储层控制地质储量占到萨北开发区的12.1%,目前只是通过井网加密后进行二次采油技术挖潜,预计最终采收率比一、二类油层经过三次采油后的最终采收率低10个百分点。为探索这类储层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推动持续发展,自2004年开始,在某区块密井网试验区的南块,开辟试验区,研究弱碱三元在表内薄差层和表外层三次采油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完善相关配套工艺技术,为油田薄差油层进一步调整挖潜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已累计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先导试验5项,取得了提高采收率4.8-10.2个百分点的较好效果。为了明确开发规律,结合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实践认识,定量描述了聚合物驱不同阶段开采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明确了不同阶段产油量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黄金  孟凡海  徐春玲 《化学工程师》2014,28(11):30-32,42
随着油田的开发,三类油层的有效开发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三类油层开展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优选适合的驱油体系配方。研究表明HLX表活剂浓度达0.05%以上时二元体系可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且界面张力稳定性可达到60d;油水比例为1∶1时,0.3%HLX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乳化后7d析水率为93.2%;HLX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2%和0.3%的二元体系吸附6次后仍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HLX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时,二元体系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5.31%。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认识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可行性及各项相关技术,2007年3月在北东块8-182井区开展聚合物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由于三类油层属三角洲内、外前缘相沉积,多发育为表内薄差层和表外储层,具有渗透率低、厚度薄、层数多和相对均质的特点,聚驱注采能力及见效特征与二类油层有很大区别。文章通过对三类油层沉积特征的认识,分析影响聚驱效果的主要因素,总结三类油层聚驱阶段取得的效果及认识。为喇嘛甸油田三类油层注聚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0.
三类油层聚驱后含水率高,剩余油分布零散,表活剂压驱可提高油层采出程度.通过建立概念模型,对比了表活剂驱、三元复合驱和表活剂压驱3种方法在三类油层聚驱后提高采出程度的适应性,系统研究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压驱生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压驱采油能够解决油层深部剩余油挖潜问题,有效提高了三类油层聚驱后的原油采出程度;产能随着压驱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区西部高台子加密井网沉积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高台子油层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的认识。以现代沉积、地震切片、砂体分布、控制作用、动态验证等为依据将高台子油层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具有渗透率低、层多、孔渗条件差、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采用常规三采工艺(如聚驱、三元复合驱)及压裂工艺均存在不适应性,对此提出以驱洗作用强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代替压裂液,采用三采与压裂相结合的压驱工艺进一步开发三类油层剩余油。研究四种不同类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从界面张力、表面张力、乳化能力、和提高采收率效果四方面进行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类复合型表面活性剂在具有较好的表面张力和乳化性,能够更好地发挥驱油剂洗油作用,物模实验提高采收率效果比其他药剂高5%以上,符合三类油层低渗条件下驱洗原油的需求,适合作为压驱用驱油剂,进一步挖潜三类油层剩余油。  相似文献   

13.
室内结合三类油层特点对两种低分聚合物P1、P2及两种低分抗盐聚合物P3、P4配制的三元复合体系的增粘特性、界面活性、注入能力及驱油效果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是可行的,特别是P4聚合物三元体系具有较好的注入能力和驱油效果,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提高21%。  相似文献   

14.
西峰油田白马南长8特低渗透油藏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注水开发过程中,主向油井表现出见效快,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而侧向井见效差,地层压力低、油井产液能力低。为此,通过对反九点井网转线状注水渗流特点认识,确定转线状注水的合理调整时机,为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4930油区地质储量为2524.77万吨,主要分4+5、长6、延6、延9共4个主力油层。其中4+5层为953.9万吨,长6层为370.37万吨,长4+5和长6地质储量合计1324.07万吨。延安组地质储量为1031.61万吨,其中延6油层为410.49万吨,延9油层为621.12万吨。从含油面积看,延安组与延长组叠合区域占较大部分,叠合储量约为900万吨。采用两套层系两套井网开发,即延安组为一套井网,延安组以完善现有的井网系统为主,在有利部位部署新油井,将部分油井转注,同时打新注水井,采用点状注水开发,以保持地层压力,延6层和延9层的叠合部分考虑合采分注。  相似文献   

16.
喇嘛甸油田三类油层具有层数多、厚度薄、渗透性差、非均质差异小的特点,依靠水驱挖潜难度较大,数模预测水驱含水达到98%时,最终采出程度在40%左右。为了探索三类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开展了喇嘛甸油田喇8-4井区高二组油层弱碱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本文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空白水驱注入情况,并结合2口试注强碱和表活剂的情况,优化三类油层弱碱三元体系配方及段塞参数设计,研究适宜的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  相似文献   

17.
二类油层125m井距空白水驱阶段由于注采井距小,呈现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快的开采特征,本文通过应用精细地质描述成果结合动态变化特征,对二类油层上返采用125m注采井距的初期及空白阶段开采规律进行了总结,并与其它不同井距条件下的二类油层区块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区块单井组进行了分类,对其它二类油层空白水驱阶段井组见效特征及最终开发效果评价等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渤海X油田即将进入高含水阶段开发,由于其措施增油效果不明显,综合调整的难度加大,因此准确把握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趋势,分析油田自然递减和含水上升率变化趋势,对油田开发工作的正确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渤海X油田的含水上升规律与产量递减规律的研究,发现理论的含水上升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初期变化最高,在含水为35%时达到最大值。在定液量生产下,产量达到高峰值时递减率为零;递减开始时递减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分析该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分析得出该油田自然递减率控制良好,仍有下降空间。在中低含水阶段(fw<60%)无因次采油指数下降趋势较平缓,是油田稳产有利时机,含水率在fw为80%时出现一个明显增大的拐点,无因次采液指数会出现急剧上升的现象,因此在fw>80%后可进行后期大幅度提液。  相似文献   

19.
北一区断东“二三结合”试验区开采目的层为萨Ⅱ 10-萨Ⅲ 10油层,试验区2006年11月投产,共部署采出井113口,其中二类采油井46口,三类采油井67口,目前全区含水95.9%,较投产初期上升了9.6个百分点,含水上升率为0.79%.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各类含水上升的原因,总结出影响本区块开发效果的因素为二三类油层水驱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反韵律油层存在夹层,使层内水驱渗流更加复杂,剩余油的赋存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对厚油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综合考虑夹层在反韵律厚油层内的分布位置、夹层大小,对剩余油在反韵律厚油层中的赋存规律进行直接观察。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夹层模型,模拟研究了夹层在不同平面位置、纵向位置、展布面积、油水井射孔组合对剩余油的赋存位置及赋存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韵律厚油层由于夹层的存在,导致剩余油的赋存程度增大,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夹层的下方,并系统的总结出了夹层控制剩余油的5种分布模式,分别为:楔状型、碗状型、平板状型、半碗状型、M状型,为该类油层存在夹层时的剩余油挖潜提供方向,对油田的中后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