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油源对比、充注期次、油藏类型及成藏模式的分析,结合烃源岩、断裂及储层展布特征,系统分析了中央构造带苏一段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苏一段油气主要来自下伏巴音戈壁组烃源岩,油气为同源一期充注成藏。油气成藏模式为下生上储。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断裂和储层三个因素的控制,巴音戈壁组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分布范围,巴润断裂系控制油气展布区带,储层发育影响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断裂系统及储层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厘定油源断层,分析油水分布规律,认为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断层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油气分布受油源条件、油源断裂和砂体的共同控制,表现为西北部就近成藏、东南部上倾成藏的成藏模式。并最终优选出油富集的有利目标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证。  相似文献   

3.
古龙南地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断层走向多样,多物源体系造成的砂体展布方向多样性,油水分布复杂。基于从多元地质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的角度出发,从“运-分-聚”三方面分析了成藏主控因素,油源断裂宏观控制了油气平面分布,分析了不同的构造、断、砂配置造成油气运聚的差异,形成五种有利油气聚集的断层-构造圈闭或断层-岩性圈闭配置类型,分区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齐家古龙地区油气分布规律认识及有利区块优选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孤岛凸起东、西斜坡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分析,对该区油气分布、成藏差异富集影响因素及成藏模式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孤岛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其油气分布呈现较强的不均一性;新构造运动、油源断裂输导效能及有效盖层分布是影响孤岛地区油气差异富集的关键因素;最终分别建立了东、西斜坡油气成藏模式,对后续滚动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以准噶尔盆地白垩系油气成藏体系为例,研究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经研究分析可得,准噶尔盆地的油气成藏体系可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包括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的毯状仓储层、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油气聚网层和油源通道网层。从总体上看,油气分布的特点是沿层发散、顺断汇聚,但是准噶尔盆地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中主要的控制因素是分布的稳定性和物性,其中包括厚度较大的仓储层和沟通仓储的断裂。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为例主要分析了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与油气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6.
根据歧口凹陷滨海斜坡沙一段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地层埋藏史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沙一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认为研究区沙一段以晚期成藏为主.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和生排烃演化史、油气运聚史对油气成藏史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油气分布特征、油气藏成因及天然气成因类型,认为滨海斜坡沙一段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油源、生烃演化阶段和构造发育配置关系的控制,形成7构造高部位为凝析油气藏、中部位为常规油藏、低部位为凝析气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地层埋藏史的恢复,对歧口凹陷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沙三段油气以晚期成藏为主。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和生排烃演化史、油气运聚史对油气成藏史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油气藏的分布序列与成藏因素,认为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演化阶段与构造发育配置关系的控制,形成了高油低气的油气藏分布序列。  相似文献   

8.
葡萄花油田西部葡萄花油层断层极为发育,油水关系复杂,储层发育变窄、变薄。在分析葡萄花油田西部区域各区带的油气成藏过程、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不同区带上的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模式概括为:背斜带构造成藏模式、斜坡带构造-岩性复合成藏模式和凹陷带岩性成藏模式;并从动、静态要素分析确定了油气藏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含油气盆地勘探工作中,成藏过程的研究往往可以进一步确定油气生—运—聚集关系、油气分布规律等,并对勘探区预测等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近年来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展开的部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发现,目前在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中常常使用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油源对比分析、碳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恢复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定性的分析以及定量的研究。进一步确定烃源岩与圈闭的关系,成藏期次以及油藏分布特征等。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成藏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区域地质条件及构造格局,总结了该地区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潜西成藏的关键是具有与油源沟通的输导系统、圈闭特征与断层封堵控制油气聚集的区块,而有利沉积相带(储层发育带)是圈闭中油气富集的主要部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6种成藏模式,并分析了各圈闭可能的成藏模式,最后对较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腰英台气田的主体构造由断层控制的构造-岩性气藏,为了搞清该气田的构造、储层和气藏特征,在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构造解析和储层分析技术,对工区主体构造进行了构造、储层特征研究,探讨了深层气藏的成藏特征,分析认为,腰英台主要为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的构造—岩性气藏,从而构建了本区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对指导本区及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对志丹油田永宁罗田沟区的烃源岩特征、构造特征和沉积相特征的认识为基础,通过对油藏成藏的主要因素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域长6油层组直接覆盖在长7优质烃源岩之上,并与烃源岩充分接触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条件之一。低平宽缓的构造背景、平缓的构造格局是准连续型圈闭成藏的有利条件;沉积相带控制着油气的分布、良好的储集体更是为油气运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通过对成藏规律的认识,对于本区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讨论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红连地区的油气成藏期次、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油气藏模式。受特殊地质背号的影响,该区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储集体十分发育,但油源条件相对不足。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以构造及岩性油气藏发育为特色。该区油气藏为明显的两期成藏,早白垩世末为第一期成藏,晚第三纪为主要成藏期,并且形成了上生下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和断层沟通下生上储运聚成藏模式。长期活动的大断裂、构造背景及岩性的上倾尖灭对油气的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卫城三叠系作为前古近系潜山顶部的一套致密红色砂泥岩沉积地层,电性上位高阻,长期以来由于砂岩基质储层物性差以及受传统认识的束缚而被忽视,直到2007年卫75-10、卫77-3井的钻探成功使三叠系有了重大突破,当时认为油层主要分布在二马营组,和尚沟组油层仅分布在高部位。对和尚沟组的含油规律上认识不完善。潜山油藏成藏规律和特征认识到油源和储层是潜山成藏的关键,进一步提高对三叠系油气藏特征、油气聚集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三叠系成果,该区进行分层系评价研究,精细刻画了构造格局,明确了油气富集规律,对含油层系有了新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试油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R地区长2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我们对各成藏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研究可知,构造中的鼻状隆起、河道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而长2顶部及长1底部的泥岩层、致密层是良好的封盖条件。长2油藏类型为岩性-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16.
JZ油田东区是海上典型复杂断块的油田,该区成藏条件优越,沙三段和沙一段混合烃源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断层、不整合面及储层组成的有效疏导体系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通道,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油气保存的重要条件。研究区有屋脊式和断阶式两种圈闭类型,主要油藏类型为构造油藏,部分油藏带气顶。具体油藏特征有:油藏个数多、规模较小,各断块自成独立的油水系统,不同层位不同区块流体性质不同,油气藏有各自的油水系统和压力系统,油井产能相差较大。对研究区的成藏及油气聚集规律研究,可以为海上类似油田滚动扩边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长春岭背斜带扶余油层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油藏评价对象由构造主体向构造边部,油藏类型、油水分布更加复杂,需要搞清油藏成藏主控因素,指导新区油藏评价及开发方案的编制.通过藏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提出油蔽成蔽主要受生烃量、构造、断层、分流河道、保存条件等4个因素控制,原油主要来源于王府凹陷青一段生油岩,为顶生下储、侧向运移成藏模式,可以有效地指导该...  相似文献   

18.
桩海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成藏条件有利,但油气藏成藏规律和控藏因素复杂。在精细构造、地层分布研究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研究区的油源条件、储层条件、保存条件,总结了三类主要的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指出了研究区的油气富集规律。油气成藏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邻近基底大断层附近油气富集,而岩性控制储层分布,决定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沉积、成岩、构造等条件,结合该区砂体分布和油气分布规律、各层段油藏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研究陇东地区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条件和成藏原因。陇东地区主要发育复合圈闭油藏和岩性油藏,其中,复合圈闭油藏主要是构造-岩性油藏,岩性油藏主要有三类:岩性上倾方向尖灭油藏、上倾方向遮挡油藏、致密砂岩圈闭油藏。岩性油气藏主要与成岩作用、砂体分布及岩相变化等地质因素有关;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受构造、岩性两个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20.
长春岭背斜带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精细构造、储层、成藏系统研究基础上,进行空间上构造和砂体的匹配关系、油水追踪分析等综合研究,进而理清油气水分布规律,建立不同类型圈闭控油(气)与成藏模式.以解释复杂油气水分布现象,并为该类油藏的预测有利含油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