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以理论结合实践,探讨了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的五大因素,即聚合物水溶液本身、注采井距、注入强度、注入速度及油层条件对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的影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聚合物分子量、注采井距、注入强度、注入浓度及注入速度等参数值越大,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就越高;尤其注采井距对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影响更明显,与注水相比,其压力升值正比于注采井距平方的数倍,而地层系数越大,则注入压力越低。文章还提出适于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的各参数初步推荐值:聚合物分子量不超过2000万,注入速度不超过0.2PV/a,注入浓度不超过1500mg/L和注采井距不超过400m(最好250m)。这些认识对生产实践,特别是对大庆油田今后聚合物驱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后组合驱合理井网井距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经验,聚合物驱后组合驱在注采井网井距问题上可参考聚合物驱井网井距的研究方法。由于油田实际资料表明吸水、产液指数相差较小,因此组合驱选择五点法面积井网较为合理。又由于组合驱井网井距大小主要影响聚合物的热降解情况,因此可根据化学剂在地层中的粘度-浓度关系、水解增粘规律、剪切降解及热降解规律,可求得组合驱中不同浓度聚合物段塞在注入地层不同时间后的粘度;再结合不同井距下组合驱驱替液流动速度及见效时间,并考虑注入能力、采液能力以及油层渗透率与注采井距的关系,即可得到组合驱井距的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3.
1.注聚前期调整 1.1 合理井距研究 聚合物驱的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都表明,不同井距条件下注聚合物会有不同的增油降水效果,因此,注聚前对井网调整是必要的。但是在油田进行聚合物驱时,对井距的选择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注入压力,即注水时达到配注要求时的注入压力与油层破裂压力之间的余量,因为注水井改为注聚合物溶液后,随井距的增大,聚合物段塞注入过程中注入压力随之增大;二是聚合物在地层中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时间长短。上述两个方面是决定聚合物驱井距大小的主要因素。而这两个因素又受油层的渗透率、油层温度及地层水矿化度等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古城油田泌124区块属于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开采层位多、构造复杂、井距不规则等多种因素造成开发形势严峻,进入聚合物驱开发后如何提高开发效果尤为重要。研究了聚合物驱动态调整技术,聚合物驱前,通过完善注采井和整体调剖技术,对注采关系进行精细调整。聚合物驱过程中,通过调整注入质量浓度、注入速度、注入方式、注采结构,最大限度地扩大聚合物驱波及体积,改善聚合物驱效果。泌124区块聚合物驱方案设计为段塞量0.567PV,注入速度0.11PV/a,注采比1.05,与水驱相比累计增油4.35×104t,提高采收率8.63%,吨聚合物增油45.3t,取得了较好的聚合物驱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注入速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注入速度是影响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而由于假设条件的局限性,数值模拟方法无法体现聚合物溶液弹性对注入速度的影响。为了确定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合理注入速度,通过不同注入速度条件下的天然岩心驱油试验,对水驱和聚合物驱驱油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驱油效率提高值随驱替速度的变化可由二次多项式来表示。依据此关系式,由势的叠加理论得到的流体在油层中的渗流速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该类油层合理注入速度模型,并给出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在100 m注采井距下的合理注入速度为0.288 PV年/,该方法对现场开发方案编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二区西部聚合物驱注入速度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北二区西部聚合物驱生产实际出发,详细分析受断层和地层条件差诸因素的影响造成注采关系不完善;分步射孔的油田补孔时间晚,导致注入井初期压力上升快,后期调整困难,部分井区油井压力水平高,注入状况差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并实施完善注采关系,加大油井提液力度、降低地层压力,优化增增注技术、跟踪调整注入方案等措施后,改善了该区块的注入状况和聚合物驱油效果。对于同类型油藏改善聚合物驱开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低渗油藏开发中,由于压敏效应很明显,不能忽略它对压力分布的影响.因此,在变形介质不定常渗流微分方程的基础上.推导了压力场分布公式,并结合长庆低渗油藏实际生产情况,分析了压敏效应后注采井间压力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考虑压敏效应后注采井间压降损失增大,造成注水压力利用效率降低;随着生产时间增加,压降损失幅度增大;注采井距和渗透率变异系数越大,近井周围压降损失越大.同时,注采井距过大,压敏效应后注采井间将难以建立有效驱替压力,因此在低渗油藏开发中应适当缩小井距.  相似文献   

8.
砾岩油藏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宏观非均质性强,并且注采井距较小导致优势通道发育,聚窜矛盾突出,聚合物驱开发效果较差。以克拉玛依七东1区砾岩油藏为例,提出了小井距条件下聚合物驱注采耦合理论及方法。针对注采敏感井组通过注采耦合调控方法,拉大注采井距、变化流线,以控制聚合物窜流,有效启动优势通道屏蔽型剩余油,实现砾岩油藏聚合物精细化驱替,精准调控。结果表明,处于聚合物驱中后期的砾岩油藏在实施注采耦合方法调控策略后,整体含水回返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油井聚窜得到抑制。针对目标油藏开展注采耦合参数优化,采用时间比例为1∶1对称型结构,注采耦合半周期为60 d时采出程度提高1.89%,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对砾岩油藏聚合物驱中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有效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J-XC区块属于高孔高渗普通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浅、厚度薄,由于水驱过程黏滞阻力过大、水驱波及范围小、储层动用程度低、水驱采收率低,需转换开发方式,开展聚合物驱油方法提高采收率研究。在聚合物注入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岩心流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聚合物驱注入参数和注采关系优化,对聚合物注入质量浓度、注入量、注入速度,以及井网井距、注采比等进行优化,从而获得最佳注入参数和注采关系。结果表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 100×104、注入质量浓度为1 500 mg/L、注入量为0.400倍孔隙体积条件下,可保证聚合物的可注入性和高利用效率;油藏工程参数优化方案为采用五点法井网,合理注采井距为150 m,注入速度为每年注入0.070倍孔隙体积,不同厚度油层根据其最优单井日注入量配注,注采比为1.1~1.2。矿场先导试验表明,目标井组增油降水效果显著,截至2021年6月,累计注入聚合物0.228倍孔隙体积,累计增油量为5.06×104t,提高采收率6.75个百分点,含水率最高下降幅度达15.8个百分点。研究成果对于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参数优化和油藏工...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注聚井解堵增注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三次采油过程中,随着聚合物注入体积的增加,注聚井堵塞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注入压力高、达不到配注、间歇注入等,严重影响聚驱效果。注聚井解堵增注技术分析了聚驱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及注聚井堵塞规律,并根据注聚井近井地带堵塞物的成分分析,研制出新型注聚井解堵剂配方;为减少注聚井解堵后因聚合物的再吸附而重新堵塞,研究了注聚井油层保护技术,形成了既能防止聚合物在油层孔隙表面的再吸附,又能通过竞争吸附将吸附在油层孔隙表面的聚合物驱替掉的油层保护剂配方。该技术现场试验22口井,从解堵施工到油层保护等方面技术完善配套,现场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郑伟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4):106-109,149
根据渗流理论,推导了水平井注采井网井间压力及压力梯度分布公式,分析了水平井注采井网、混合井网和直井井网不同井网系统沿程压力及压力梯度分布规律,提出了低渗透油藏极限注采井距确定方法,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直井井网系统驱替压力梯度在注采井附近较大,而在注采井间较大范围内较小;水平井井网系统的流体在注采井间内为近似线性流动,压力降几乎呈线性变化,压力损失明显低于直井,具有更大的驱替压力梯度,且沿程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对于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更容易形成有效驱替,其极限注采井距为直井井网的3~4倍,混合井网的2~3倍。  相似文献   

12.
注入压力是聚合物驱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前期注入压力的变化,可以判断聚合物溶液在地层中阻力场的建立情况,从而指导注聚方案的调整.扩大聚合物效果。根据双河油田北块H4-5层系30口注聚井的现场资料,研究分析了聚合物驱注入压力的4种变化趋势及其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层聚合物驱工业性矿场试验过程中注聚井因注入压力高、井底附近聚合物滤积造成注入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注不进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间歇注聚的机理,开展了间歇注聚矿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进行推广。结果,使这些井基本上都恢复并保持了正常注入。这项工艺措施,对注聚区提高整体注入能力、保持注采平衡、改善驱油效果起到很好作用,对今后同类注聚井的技术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孤东油田七区西聚合物驱间歇注聚的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层聚合物驱工业性场试验过程中注聚井因注入压力高,井底附近聚合物滤积造成注入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注不进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了间歇注聚的机理,开展了间歇注聚矿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进行推广,结果,使这些井基本上都恢复并保持了正常注入,这项工艺措施;对注聚区提供注入能力,保证注采平衡,改善驱油效果起到很好作用,对今后同类注聚井的技术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阳磊  刘志森  王川 《石油化工应用》2013,32(9):25-27,42
西达里亚h1-1油藏DK15井组生产井含水率已高达90%,且多个注采井对之间存在着高渗条带,部分注水井存在注水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注水的情况。交联聚合物驱技术是油田改善注水井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的有效手段。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聚合物驱段塞组合,聚合物浓度以及注入速度等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相同聚合物用量的条件下,多级聚合物凝胶段塞组合调剖效果最好;由于凝胶的吸附和滞留作用,注入速度应不能过大,否则容易使注压力超过地层破裂压力。在注水井井底流压不超过地层破裂压力的前提下,聚合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胡伟  李璐  苏聪 《断块油气田》2013,20(1):67-70
杏六区中部在40多年的开发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基础井网、一次加密和二次加密调整。到2009年12月底,区块平均综合含水率为92.6%,处于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通过分析葡|1-3油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以该油层整体作为一套层系、利用分注工艺降低层间影响的聚合物驱开发方式:聚合物驱注采井距保持在150m或小于150m的范围,在原一次加密调整井排和二次加密调整油井排问布一排注聚合物井,形成采出井和注入井排,排距为100m,井排上并距为200m,注采井距141m的五点法面积井网。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该布井方式对类似油藏聚驱井网部署及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注入压力上升是聚合物驱注入井最重要的动态变化之一,也是保证聚合物驱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依据压力系统的变化特征对大庆油田南一区西东块注聚后注入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减少井间干扰.首先应用霍尔曲线斜率的变化对低压井和高压井进行初步的调整,再应用散点图法依据注入速度与注入压力的关系,合理调整注入压力,匹配注入参数.优化调整后,全...  相似文献   

18.
吸水指数是注入井注入能力的主要表征参数,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注聚合物井的吸水指数尤为重要。基于聚合物驱溶液的非牛顿流体性质和非活塞驱替特征,将注采井间的区域划分为聚合物溶液区、油墙区、油水混合区,确定聚合物溶液前缘和油墙前缘的含水饱和度方程;结合等值渗流阻力法,得到注采井间的渗流压差;考虑纵向多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确定各层的分流量,根据吸水指数的表征形式建立不稳定渗流条件下的多层聚合物驱吸水指数预测模型。利用室内实验数据和渤海油田注聚合物井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平均计算误差为10%。该研究可为聚合物注入量的合理设计及现场注聚合物井的生产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油田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贤科  陈程 《特种油气藏》2006,13(2):56-57,69
启动压力规律和渗流理论研究表明,只有当驱替压力梯度完全克服油层启动压力梯度时,注采关系才能建立,因此克服低渗透油层启动压力梯度的最小驱替压力梯度所对应的注采井距,即是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能够建立有效驱替的最大注采井距。根据低渗透油田油气渗流理论推导出不等产量的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驱替压力梯度的分布表达式,可以反映出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压力分布情况。模拟计算表明,若将该成果应用于低渗透注水开发油田将会明显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古城油田泌125区块为例,针对普通稠油油藏地下原油黏度高、地下原油流动呈非牛顿流体特性,应用油藏工程方法计算了注入能力、采液能力与油藏注采井距的关系;针对稠油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情况开展了有效驱替对井距的研究,结果显示,驱替压力梯度在注采井周围能量损耗最大,油水井中点处存在最小驱替压力梯度,且井距越大,最小驱替压力梯度越小。考虑到经济因素,参考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最终确定了泌125区块合理的井距范围为120~141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