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认为,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过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与中国传统建筑合流,生成了所谓“中华巴洛克”。在中国传统建筑向近代转型时,巴洛克调和了若干冲突。  相似文献   

2.
张军  陈晨 《华中建筑》2011,29(3):136-139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符号,在延续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特色的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装饰风格的影响,因而呈现出独特的形态.该文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与装饰符号的形式美进行解析,阐述了其体现的20世纪初期哈尔滨居民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汝玉蕾  马全明 《华中建筑》2010,28(4):158-160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是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建筑景观,具有珍贵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该文对哈尔滨道外区靖宇街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做了详细分析,并指出该类建筑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结合建筑现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哈尔滨市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为我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的现状,从建筑院门、墙面、窗、檐口、转角等方面,探讨了中华巴洛克建筑装饰细部特点,并研究了其在建筑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陈小辉  刘林  李军 《华中建筑》2004,22(2):99-102
依据“风”生“水”起的规划、建筑设计创作理念,在考察了武夷山旅游资源和现有旅游服务设施的总体概况和分析了特定的用地条件后,提出了营建“中华民俗风情旅游度假村”这一概念,并借鉴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及其成功经验,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道外区靖宇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街区,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极具代表性。对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做了分析性评述,指出靖宇街内历史性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并存的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空间”这一概念在现代日本建筑师中的发展历程:在最初被引入日本之后,在其意识形态框架影响下,这一概念成为日本建筑师思考建筑的有效工具.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1)可以说“空间”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建筑话语.2)丹下健三(及其弟子)在其建筑设计及思想中首先大量使用了这一概念.这也让他们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得以同时在日本和国际上确立了日本建筑生产及话语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道外区有很多中华巴洛克建筑,随着老城区的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需要对这些老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由于历史、认识和资金等问题,使得在对其进行保护翻新时常常遭遇保护与更新的种种矛盾.文中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由来人手,针对它的保护原则、方法、前景等方面给出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在发展中保护的效果,为解决该区发展方向和改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万婷  阮丽芬  谭伟 《华中建筑》2011,29(3):128-131
哈尔滨道外区是目前最大、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所在区域.通过植入步行系统、塑造城市设计五要素、植入触媒点等城市设计手法,挖掘哈尔滨道外靖宇传统商市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的历史文化价值,创造更多的休闲空间、激发人的行为发生,激活保护区的活力,为"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保护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和城市景观的设计中,由于它打破均衡和非理性的特征,被人们称为"畸形的珍珠"。但巴洛克不仅赋予空间装饰性,又具有灵活的解决空间问题的手法:它运用动态的空间元素、光影、几何学和透视法使建筑获得动势;它以夸张或炫丽的装饰为建筑增添戏剧性的色彩;它以综合性的手法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并和建筑有机地结合成一整体。对巴洛克艺术的探索,使这种古典艺术在当今的文化、技术条件下重获活力,并成为当代设计者进行多元化建筑创作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首先是一个由托马斯.摩尔虚构出来的岛国的名称,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层的关注,对于建筑师而言更成为创新、探索的代名词。本追溯了乌托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发展演变,从而阐述了其推动时代进程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莉  林伟鹏 《山西建筑》2004,30(13):15-16
介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经济、技术的充分考虑和应用 ,阐述了现代派仅是现代建筑中的一个分支 ,并指出现代建筑正以其巨大的活力 ,深根植于当今社会和建筑行业中  相似文献   

13.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晓 《新建筑》2007,(3):4-6
讨论了中国古代美学中“放逸”的哲学基础与美学特征,比较了其与解构主义的主要异同;通过以“放逸”的美学精神对解构主义建筑的解读,提出除了理性主义以外,二者的精神比较接近,认为依据“放逸”精神的中国新地域主义建筑创作,可以参照解构主义建筑,本着理性主义精神进行。  相似文献   

15.
刘杰 《华中建筑》2000,18(3):23-25
文章论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建筑的创作主要围绕“科学性”与“民族性”两大主题展开。这两大主题的发展受社会价值取的影响,在社会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态势;或比强彼弱,或互相交融。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大主题的发展与交融愈演烈,以此为契机形成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16.
李岩 《安徽建筑》2007,14(3):19-20
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文章分析了建筑艺术“美”与“丑”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关系,提出科学、客观的认识建筑艺术“美”和“丑”的相对性,使美与丑都为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及塑造优美的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17.
闻大全 《工业建筑》2005,35(Z1):13-14
在人们纷纷设计、建设和追捧“纯色”建筑的热潮中,我们不应对其盲目地批判,也不应对其盲目地去追随,而应对其冷静地思考。简要介绍了“纯色”建筑的由来,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并对其未来如何把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风盛行,但却缺乏中国文化内涵的支撑,因此,研究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坡屋顶作为建筑单体的视觉核心,形成了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重要印象。该文将坡屋顶作为切人点,研究其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多种应用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认为,"中和"思想运用到现代建筑中的主要表现是"矛盾统一"、"群"、"大气"和"谦和文雅",并讨论了这种表现.  相似文献   

20.
朱嵘  俞静 《新建筑》2006,(4):115-117
在建筑学研究中,关于图解思考和设计语汇的著述已然很多;而城市规划学科中,尤其是城市设计这样一个强调以图形设计进行理性思考的领域,却鲜见系统和基础的研究。《城市设计图说》(Staedtebau)一书的引进和编译,相信可以从城市规划的学科教育、公众参与和规划设计理性发展等层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