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里木西南拗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是长期发展演化的复合前陆拗陷。它在新生代经历了早第三纪构造宁静期、中新世构造主要发展期、上新世构造宁静期和第四纪构造定型期。构造变形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及幕式推挤为背景,以发育冲断-褶皱和快速沉降为特征。自后陆向前陆,构造变形由强到弱。不同构造单元构造的变形也有其特点。盆地沉降是构造负载与沉积负载共同作用的结果。喜山构造运动不仅加速了烃源岩热演化,而且还产生了大量与断层相关的褶皱,为油气运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3.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4.
台北凹陷反转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浅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解剖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几个典型的反转构造,结合已知油气田的分布特点,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探讨了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台北凹陷的反转构造主要发育在侏罗纪,表现为逆断层上盘的中,下侏罗统厚度明显加大,是由早期的同生正断层在晚期在逆断层方式活动形成的断层上盘的正反转构造,其发展演化与区域应力场的演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里木盆地从震旦纪至今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包括挤压逆冲运动和伸展运动,但以前者为主。这两种运动在盆地演化中至少有两次更替,前中生代的挤压逆冲运动在中生代变为伸运动,至新生代又被挤逆冲运动所代替。这两种运动的交替变化就产生了负反转构造和正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6.
综合吐鲁番拗陷深层地震、钻井和露头等资料,本文建立复杂构造带区域地质大剖面,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恢复。主要目的是动态地再现构造的形成过程,精确地判断出古今圈闭的时空展布,合理地解释油气的运聚成藏及散失与构造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海西期—印支早期为拗隆雏形形成期,变形强度南强北弱;印支晚期—燕山期为构造持续隆升发展变形期,具有由南到北变形渐晚、变形强度减弱的整体特征;喜马拉雅期为深层古构造调整改造定型期,调整改造强度具有北强南弱,以及中段强、东西两段弱的特征。构造运动与圈闭形成的突出特征是印支末期以隆升剥蚀作用为主,中晚燕山期以继承性褶皱加强作用为主,喜马拉雅期以逆冲褶皱改造作用为主。圈闭形成与油气运移的配置有四种关系:海西期—印支早期形成的圈闭早于油气的生排烃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期形成的圈闭大致与油气生排烃同期,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稍晚于生排烃期,晚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大大晚于生排烃期。  相似文献   

7.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90%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储盖组合条件较好,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转构造是在先期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架构造,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为断层式,褶皱式及混合式三种。在平面上从东到西划分4个反转构造带。研究反转构造对于盆地西部寻找连片的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铲式反转断层系指伸展盆地中控制半地堑系统的主控断裂遭受挤压变形所产生的压缩构造。随着压应力递增,铲式断层系统中的倾向滑动可渐次形成反转-"鱼叉"状构造、上盘交截冲断层、下盘捷径冲断层、"向后破裂"下盘捷径冲断层叠瓦扇、"向后破裂交截"冲断层、向前破裂后冲断层叠瓦扇、后冲断层与下盘捷径冲断层扇形构造和脊部塌陷"上突"构造等。由其形成的各种冲断系统及相关背斜直接叠覆在生油断陷上,生储运配置关系得天独厚,十分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成藏。  相似文献   

10.
正反转构造类型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用实例对每类正反转构造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介绍了正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研究方向,对各类正反转构造控油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李素  姚旭 《断块油气田》2011,18(5):564-567
周口坳陷北部凹陷构造相对较简单,是坳陷内部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区域。以地震剖面详细分析解释为基础,将该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早古生代稳定沉一抬阶段;晚古生代稳定沉降阶段;中生代隆起剥蚀阶段;古近纪断陷沉降阶段;新近纪坳陷沉降阶段。在构造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埋藏史图。认为上古生界沉积之后经历埋深、剥蚀、再埋深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系列断块。本溪组到下石盒子组的煤层段和暗色泥岩段作为该区主力烃源岩,自古近纪以来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并大量生成天然气。区内上古生界油气藏聚集类型多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分为3种: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和古生新储。  相似文献   

12.
杨贵丽 《特种油气藏》2011,18(1):40-43,136,137
在明确桥东油田构造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恢复,明确了构造演化对桥东油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桥东油田处于一个由5条北西向主断层及一系列次级断层组成的复杂断裂构造带上,5条主断层表现出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活动特征,控制了本区的构造与地层发育特征,对青南生烃洼陷的形成、储盖组合的发育、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的运聚成藏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盐构造类型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钻井资料和地震剖面,分析了江陵凹陷盐构造特征和盐构造形成的动力条件,探讨了江陵凹陷盐构造类型、成因机制及演化。分析表明,江陵凹陷发育盐枕、盐背斜、盐脊三种盐构造类型;将盐构造活动划分为沙市组晚期-新沟嘴组沉积期为盐构造孕育阶段、荆沙期-荆河镇早期为盐构造生长阶段、古近纪末期-新近纪早期盐构造盐构造定型三个阶段;同时总结盐构造的活动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同沉积构造的控砂、控油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济阳坳陷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条件。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济阳坳陷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时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的研究日趋由定性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15.
渤海南部海域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成藏特征复杂。在近期勘探获得亿吨级油气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凹陷构造特征分析,揭示莱州湾凹陷同时具有断陷和走滑反转的双重构造特点;根据断裂活动特点和强度,将凹陷内断层划分为3类,它们分别对凹陷格局形成、沉积体系与输导系统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并将莱州湾凹陷演化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孔店组(Ek)至沙河街组三段(Es3)的早期断陷、沙河街组一、二段(Es1+2)至东营组(Ed)的中期走滑和晚期活化阶段(新近纪以来)。构造演化对凹陷内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演化控制了各种类型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凹陷沉积充填、沉降中心迁移以及烃源岩形成演化;另外,由于晚期强烈的构造和火山活动,对莱州湾凹陷的晚期成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凹陷西走滑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受古近纪莱州湾凹陷大规模断陷、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和垦东凸起大规模隆升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莱州湾西走滑带呈现出复杂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都产生重要影响。莱州湾凹陷古近纪早期断陷活动和郯庐右旋走滑共同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大型伸展断层和走滑调节断层,这为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受垦东凸起古近纪末期大规模隆升的影响,莱州湾西走滑带也发生大规模南北向翘倾,这使得区带内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容易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变动与油气分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内富含油气的凹陷,凹陷内的中央隆起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该带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块断抬斜、重力滑动、反拖牵引、盐岩拱升等多种形式的构造变动。块断抬斜的结果产生了右行雁列的卫城、文留、桥马抬斜亚带及低抬隆带和高抬隆带,重力滑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重力滑动断层和数量众多的顺向断鼻构造和逆牵引背斜;反拖牵引造成了断阶背景下的断鼻构造;而盐岩拱升则促成该带下垒上堑的“镜像结构”,并在深层形成盐背斜和反向断块以及构造-岩性圈闭,浅层形成对倾的阶梯式断层和一系列反向断块构造。多种构造变动不仅控制着各类构造的形成,而且制约着油气的聚集和分布。文中提供的实例表明,采用构造变动与油气分布相关分析法,是提高该带油气勘探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分析胜北构造带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厚度法,详细分析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胜北构造带主要目的层三间房组在燕山中,晚期及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胜北2号构造是燕山期古构造,且在喜马拉雅期继承性发育。  相似文献   

19.
伸展构造体系中反转构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反转构造作为盆地中的重要构造类型以及它对油气的聚集作用,已成为石油地质界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反转构造是一种良好的油气生成、运移和存储的空间组合,是控制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构造类型.本文在综述反转构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伸展盆地反转构造概念及样式、反转构造识别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东部伸展含油气盆地中寻找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藏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地震和钻、测井资料表明,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在伸展断陷期发育两期转换带.在初始断陷期(阿尔善组沉积时期)形成土牧尔和红井两个转换带:土牧尔转换带为相向叠覆型,以大型低凸起分隔了南、北部次凹;红井转换带以“横向断层转换带”的形式发育于南部次凹红格尔断层与红井断层的正交部位.断陷扩张期(腾一段沉积时期)在南部次凹沿控凹边界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