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油源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油气显示丰富,该类原油的三环萜烷分布和藿烷系列分布比较特殊,在柴北缘马北、平顶山等地区都有发现,是柴达木盆地另一类原油类型。通过与本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和石炭系源岩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其油源可能属侏罗系、石炭系二源混合产物,也可能是侏罗系、石炭系以外的第3个层系。该类原油的油源研究明确了柴北缘除侏罗系外还存在其他优质源岩类型,增加了北缘地区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研究与勘探建议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冷湖地区深层侏罗系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 ,但储集层物性差 ;其上的第三系发育多套较好的储盖组合 ,与侏罗系油源构成了本区较好的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冷湖构造深、浅断层发育 ,油气主要分布在大断裂的下盘 ,断层既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良好通道 ,其封堵性又是油气能否保存的关键因素。油气藏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为E3末期深层油气藏形成 ,下第三系具备形成较大规模油气藏的可能 ,二为N2 末期深层油气藏遭受调整和破坏 ,浅层第三系次生油气藏形成和部分油气散失。据此分析 ,应在油源区内加强对具有油源通道的第三系的勘探 ,同时须重视断层封堵性的研究。图 4表 1参 2  相似文献   

3.
断陷湖盆是中国东部陆相沉积盆地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油气勘探对象,但其相变剧烈,层序对比难度大,物源补给体系复杂。因此,在这类地区的油气勘探过程中,必须依靠地质与地球物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即在明确的构造沉积背景条件下,以层序地层分析为基础,确定目标区的沉积层序格架,继而结合应用地震技术,通过沉积微相分析、属性分析、正反演、全三维可视化等工作,确定具体的勘探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气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资源分布类型和控制因素分析,指出生物气具有3种赋存方式:一是聚集在低幅度构造圈闭;二是聚集在岩性圈闭中;三是以水溶性天然气形式广泛分布。北斜坡、盐湖-哑巴尔、西部及凹陷的低幅度构造圈闭是近期的勘探重点,南北斜坡带的岩性尖灭带圈闭、盆地内沉积低隆起带及斜坡带与湖盆内透镜体等岩性圈闭类型是今后的勘探方向,水溶性天然气是第四系探索领域。  相似文献   

5.
在露头、钻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下白垩统进行了层序划分,识别出了2个中期层序(MSC1、MSC2),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沉积相分析认为,在红山构造带,MSC1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MSC2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坝;在红山凹陷,2个中期层序均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在2个中期层序中,上升半旋回底部和下降半旋回顶部为有利储集岩发育部位,最大湖泛期密集段泥岩可作为本区的盖层。同时指出油砂沟-红山参2井-东沟、科木尔、红山参1井以南一带为有利油气储集区带,为下一步的深入勘探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是该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高、资源潜力大的区块,也是其下一步开展精细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然而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制约这一地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也日趋明显。通过对跃进地区油气成藏机理、有利沉积相带展布的重新认识和对新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认为在该区尕斯东南斜坡应寻找E13的岩性油气藏,即沿着斜坡背景的鼻状隆起继续下坡找油;跃西地区坡折带相对发育,下一步则应查明E23的藻灰岩分布范围,实施钻探,另外,该带基岩潜山也是值得探索的领域;跃进二号地区跃深11井以南斜坡背景上发育有鼻状隆起,与已获得油流的跃进四号具有相似的构造背景和成藏背景,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三湖地区天然气勘探已有四十年的勘探历史,二维数字地震也有二十多年的勘探历史.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增加,勘探难度随之加大.原有的常规二维数字地震勘探的采集、处理以及手工解释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目前勘探精度的需要.2000~2001年,围绕三大气田及其临近地区完成了800多千米的高分辩率地震勘探,不但带动了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进步,新发现了多处地震异常区,并且使三大气田地质储量大幅度上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半个世纪的勘探历程表明,盆地的勘探工作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复杂性“。十五”计划以来,遵循“加强前期、注重技术、突出重点、积极有效”的勘探方针,积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依靠新技术,油气勘探成果较为明显,尤其在柴西岩性油藏勘探方面已初见成效。随着地质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基础工作的深入,对柴达木盆地油气聚集条件、勘探潜力和下步勘探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出了油田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十一五”总的勘探思路:坚持甩开预探和风险勘探、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坚持地震先行的3个原则,突出精细勘探碎屑岩和战略突破复杂区两个重点,实施精细研究和优化部署两项措施。油气勘探按照精细勘探、战略突破、积极准备3个层次进行,并提出了下步的勘探方向,其中,石油勘探:柴西南区、阿尔金山前带;柴北缘马海—南八仙构造带、柴北缘山前带、德令哈断陷;天然气勘探:三湖生物气区、柴西北区油型气、柴北缘煤型气。  相似文献   

9.
中上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勘探力度的加大,中上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优势日显突出。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层主要是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SS1-TST),-C1下部(SS3-TST),上奥陶统五峰组(O3w)及S1下部(SS7-LST,TST),中二叠统栖霞组(P2q)(SS12-TST),P3(SS13-TST),除O3w产于SS7-LST,其余主力烃源岩均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区域性主力储集层主要包括上震旦统灯影组(Z2d)(SS2-HST),-C2,-C3(SS4-HST),C2(SS11-HST),中二叠统茅口组(P2m)(SS12-HST),上二叠统长兴组(P3ch)-T1,T2(SS13-TST,HST),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相一致;区域盖层的分布与区域烃源层的分布基本一致,但要比区域性烃源岩的类型丰富,其发育和分布主要形成于二级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最后指出礁滩相灰岩—白云化或白云岩—古岩溶为最有利储层,古隆起+后期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为最有利部位,川东北—鄂西地区(两边一台)及川东南—黔中—鄂西南地区(一边一台)为勘探目标优选区,川东南—黔北、鄂西—渝东地区下组合较有希望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中国7个大型内陆含油气盆地之一.发育有石炭系、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4个大含油气系统,形成了北缘、西部和中部3个勘探领域,共有油气资源量42×108t(油当量),油气聚集受烃源岩、构造叠加及储集层性质的控制.该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和广阔的勘探前景,是中国最有油气勘探潜力的盆地之一.根据盆地内不同地区的油气藏控制因素,盆地的西部南区、西北缘的阿尔金山前、北缘的冷湖三号等地区是碎屑岩油藏勘探的重要领域,西部北区是非常规储层油藏的重点勘探区,中部、西部第三系和北缘深层是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油气主要来自中侏罗统和下侏罗统的河流相、湖沼相和半深湖相的暗色泥岩、页岩和煤层。烃源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圈闭发育,圈闭形成期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相匹配;储盖组合齐全;油气具有多次运移聚集、多期成藏特点。勘探领域广阔,勘探目标多,是目前中国现实的油气储量接替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红山断陷内钻井及周边露头剖面中侏罗统烃源岩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烃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其成烃演化阶段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认为:红山断陷中侏罗统主要的烃源岩类型为泥岩和油页岩,有机质沉积于淡水环境,其中油页岩属Ⅱ型,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多属于Ⅲ1-Ⅲ2型。红山断陷地表剖面的中侏罗统烃源岩主要处在未熟-低熟阶段,地下中侏罗统烃源岩也主要处在未熟-低熟阶段,少量处于成熟阶段。总体来看,红山断陷中侏罗统具备一定的资源潜力,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勘探区。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研究该地区的钻井 、测井、三维地震资料和古地理背景的基础上,特别提出工区在E沉积时,绿参1井区是铁木里克物源发育区,而南参2井区是铁木里克物源、昆仑山物源和东柴山物源汇聚区。这一新认识拓展了铁木里克物源所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向东的延伸范围。.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三维地震、钻井及相关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法地层恢复等技术,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新生代构造高点的迁移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油气动态成藏的视角对该区油气成藏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油气早期主要富集在由北东向断裂控制的古构造高点,现今油气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构造调整之后形成的构造高点,提出古、今构造高点叠合部位是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建议今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应围绕现今构造高点寻找构造油气藏,围绕古构造高点周缘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烃源岩、古今构造、输导条件等关键成藏条件及其时空配置关系研究表明,盆地煤型气具备四大有利成藏条件:侏罗系烃源岩呈现多凹共存、广泛分布特征,重新评价资源潜力达13100×108m3,具备煤型气大型化成藏物质基础;关键成藏期盆地呈现"盆缘古斜坡及鼻隆带和盆内凹陷带"的二级结构,盆缘区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形成良好的成藏背景;具有"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储集空间的基岩风化壳大范围分布且不受埋深影响;具备"控源断裂纵向运聚,不整合面横向输导"的油气面状运聚模式,利于天然气规模聚集。油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的认识为煤型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形成了盆缘大型古斜坡构造—岩性控藏新认识,提出盆缘不整合面上下为重点勘探新领域,阿尔金山前古鼻隆及斜坡为重点勘探新区带,并在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新增控制+探明天然气储量1104×108m3,实现了柴达木盆地煤型气勘探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柴北缘马北地区下干柴沟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运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化验资料等,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下干柴沟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下干柴沟组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溶蚀孔和少量裂缝。储层综合评价为中孔-细喉道-中渗型储层。沉积相带是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该区发育的辫状河河床亚相的砂砾岩是主要储集岩。成岩作用对储集性能也有影响,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降低孔隙度,溶蚀作用增加次生孔隙。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柴达木盆地北缘从1955年开始石油勘探,除20世纪90年代末发现南八仙中型油气田外,没有发现规模油气储量,柴北缘地区油气资源量为10x108t,但找到的油气储量很少,石油资源转化率只有3.2%.由于阿尔金走滑断层对柴北缘油气运移起到破坏作用、缺乏良好的区域盖层、对侏罗系基础研究工作不到位、勘探工作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增加了油气勘探的难度。今后勘探重点应以潜伏构造和凸起斜坡地层圈闭勘探为重点,并加强赛什腾山前逆掩推覆构造的研究。只要工作到位,柴北缘地区油气储量会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8.
综合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岩性油藏具良好的成藏条件,表现在:现今构造格局和古构造发育区控制着岩性油藏的分布;三大沉积体系(阿拉尔河流—三角洲—滨湖沉积体系、阿尔金冲积扇—扇三角洲—半深湖沉积体系、昆仑山—冲积扇—河流—滨浅湖沉积体系)及有利砂体(水退体系域的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砂体)展布控制着岩性油藏的富集;富油凹陷及油气运聚方向控制着岩性油藏的形成。经过近年来的勘探实践,提出了一套适合该区地质特征的岩性油藏勘探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沉积背景分析、层序划分对比、层序界面追踪、沉积相综合分析、等时储层预测、目标评价与成藏规律分析。勘探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前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红柳泉—跃进地区湖泊沉积体系和跃进地区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的砂体,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条件,是该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9.
Sequence stratigraphy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oil and gas reservoir bodies and to choose the oil targets. Fan delta and sublacustrine fan systems are developed in the HGZ Area, which is located in front of the Altun Mountain in the west of the Qaidam Basin. On the basis of seismic and well drilling data, the deposits in the area were studied by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techniques. Various reservoir prediction techniques used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framework could help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to recognize the pinch out line of sand layers, the distribution of isolated sandstone bodies and the types of oil pools. The stud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makes reservoir prediction more effective by dividing different scales of sequences and distinguishing the system tracts and parasequence sets, and indicat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gas and sedimentary bodies in different system tracts with evolution in time and sp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