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Fe,Ni粉末在氩气保护下的机械合金化过程,利用XRD和SEM研究了球磨过程粉体的显微组织结构,测量了不同球磨时间粉体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经3h球磨便实现了Fe-Ni的完全合金化,合金的组织结构为纳米晶超饱和α固溶体(bcc)和γ固溶体(fcc)两相混合组织,继续球磨,过饱和α相逐渐分解并向γ相转化,根据衍射图分析了球磨过程的微观就变和晶粒尺寸及其对淀粉末显微硬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Fe-Si合金系的机械合金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高能行星球磨的方法研究了成分为FexSi1-x(x=0.30~0.75)的纯元素混合粉末的机械合金化过程。对球磨不同时间粉末的结构分析和组织观察表明:Fe75Si25粉末经球磨形成具有bcc结构的纳米晶α固溶体,此α固溶体的晶粒尺寸和晶格常数随球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Fe50Si50粉末的球磨产物为单相FeSi化合物,而Fe30Si70混合粉末的球磨产物为α+FeSi+β-FeSi2三相混合结构。在研究的成分范围内无非晶化发生,对此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Fe-6.5%Si合金粉与Si-22%Fe合金粉末,经机械合金化制备了Fe-13.95%Si固溶体合金。由碰撞频率、速率与球磨工艺条件的理论关系推导出了球料比的最佳值。利用XRD、SEM和EDX手段对球磨后的Fe—Si粉体进行了结构、形貌及成份表征。结果表明:混合粉体球磨12h可实现机械合金化,合金化的粉体为α—Fe(Si)过饱和固溶体,颗粒尺寸为0.5~15μm,显微组织为纳米晶结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8nm。  相似文献   

4.
采用氩弧熔覆工艺在Q235 基材上熔覆Ni35B+ Co-WC,获得了具有较高硬度和耐磨性的熔覆层。分析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硬度和耐磨性及物相形貌和相结构等,证明熔覆层的强化机制是:①形成细小的M6C型合金化合物网架;②高度弥散的粒状M6C型合金化合物颗粒和极细小的Cr2Ni3 B及WC颗粒的弥散强化;③C、Cr及B等合金元素溶入α-Fe(Me)和γ-Ni(Me)中产生的固溶强化。  相似文献   

5.
以WC-13%Fe/Co/Ni合金作为基体合金,添加少量Al以研究其对WC-13%Fe/Co/Ni硬质合金的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发现,Al可以细化合金中的WC晶粒,并在提高合金硬度的同时,使其抗弯强度提高100~200MPa,金相研究表明,添加Al的WC-13%Fe/Co/Ni合金中的粘结相主要是γ相和板条马氏体,局部有α+(Fe,Me)3C的片层状组织存在。  相似文献   

6.
以WC-13%Fe/Co/Ni合金作为基体合金,添加少量A1以研究其对WC-13%Fe/Co/Ni硬质合金的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发现:A1可以细化合金中的WC晶粒,并在提高合金硬度的同时,使其抗弯强度提高100~200MPa。金相研究表明,添加A1的WC-13%Fe/Co/Ni合金中的粘结相主要是γ相和板条马氏体,局部有α+(F,Me)_3C的片层状组织存在。  相似文献   

7.
机械合金化制取Ni-Fe-Mo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合金化可使在室温下部分互溶体系Ni-Fe-Mo形成fcc固溶态粉末,Ni、Fe、Mo三种元素在粉末颗粒表面及内部均匀分布存在,固溶态粉末的液相生成温度的为1710K。  相似文献   

8.
Fe-Si机械合金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能行星球磨的方法研究了原子配比3:1的Fe、Si混合粉末的机械合金化过程。用XRD、TEM、SEM及EPMA对球磨不同时间粉末的结构、组织、形貌、截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75Si25混合粉末在球磨的过程中出现两种形态变化,一种是Fe与Si形成层状形态,另一种为Si及Fe—Si合金包覆Fe形成包覆形态;球磨至30h,合金化基本完成;球磨产物为α—Fe(Si)固溶体,颗粒粒径约为1~20μm。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对Fe75Si25混合粉末合金化过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采用机械合金化制备成分配比为(Fe0.6Co0.1Ni0.3)70Zr6B11Si13的非晶粉末。利用XRD、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球磨时间对粉末相组织、粉末形貌及热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球磨初期,粉末颗粒较大并形成了α-Fe固溶体。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粉末颗粒逐渐变小,更多的元素融入α-Fe固溶体中,导致固溶体的自由能增加,最终形成了非晶粉末。球磨80 h后非晶相含量最高,粉末呈近球状。  相似文献   

10.
机械合金化可使在室温下部分互溶体系Ni-Fe-Mo形成fcc固溶态粉末,Ni、Fe、Mo三种元素在粉末颗粒表面及内部均匀分布存在,固溶态粉末的液相生成温度约为1710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