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根据协议,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规定,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  相似文献   

2.
《润滑油》2016,(1)
正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为控制全球气温和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一系列目标,这些目标或将推动世界转向更为清洁的新能源。化石燃料面临巨大冲击巴黎协定确定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的目标,并提出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巴黎协定设立的这些目标将促使全球转向更为清洁的能源,可能预示着"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实际上,这一转变已经露出苗头:发达国家市场的煤炭价格由于污染防控措施严格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唯一的生存之道,需要全世界为之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为避免气候灾难,《巴黎协定》制定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的理想目标,这意味着世界应在未来8年内将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减半.  相似文献   

4.
新闻热评     
正习近平致电祝贺《巴黎协定》生效事件: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11月4日正式生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潘基文,对《巴黎协定》正式生效表示祝贺。点评:相比《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批准速度之快出人意料。这份曾经"不可能达成的协定"从通过到生效历时不足一年,成为史上批约生效最快的国际条约之一。《巴黎协定》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坐标,所获支持之多、生效速度之快,大大超出预期。该协定生效,既凝聚了各国携手推动低碳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意志,也为其他领域全球治理提供了借鉴,注入了信心。  相似文献   

5.
<正>虽然在就职典礼上,特朗普对气候变化未置一词,但以崭新面貌出现的白宫网站几乎删除所有有关气候变化的内容。对于全世界而言,这一举动是个"危险"信号。6月1日,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美国将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他在发布会上说,《巴黎协定》让美国处于不利位置,而让其他国家受益。《巴黎协定》给美国带来"苛刻的财政和经济负担",将从即日起停止落实这份他声称"不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包括停止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  相似文献   

6.
<正>11月4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布,美国已启动退出《巴黎协定》进程,并将于2020年11月4日完成全部退出程序。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还在不断放宽对国内化石能源领域排放限制。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美国此次退出《巴黎协定》的举动遭到多国指责,全球气候目标的达成预计"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7.
正《巴黎协定》推动我国能源格局的加速转变,我国也在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9月3日,G20杭州峰会开幕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下简称《巴黎协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先后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为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国际社会落实《巴黎协定》的关键之年。那么,我国为落实《巴黎协定》做了哪些基础性工作?落实《巴  相似文献   

8.
环境大会     
《中国石油石化》2022,(8):10-11
<正>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持续举行,来自近200个会员国的超2000名代表参会。此次会议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是治理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法新社报道称,这是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后“极负厚望”的环境协定。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趋势与《巴黎协定》升温控制目标相背离,中美两国应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危机。近日,BP召开《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以下简称BP年鉴)发布会。对能源行业从业者来说,BP年鉴公布的2018年世界能源消费情况令人鼓舞:全球能源消费量达到138.65亿吨油当  相似文献   

10.
<正>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以来,是继续强化减排目标,还是继续进行能源开采的商业布局?在这一问题上,欧洲和美国的两大石油巨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4月2日,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表示,由于与美国燃料与石化制造商协会(AFPM)在《巴黎协定》、碳定价、燃料需求以及减少甲烷排放等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从明年开  相似文献   

11.
新闻热评     
<正>共同行动助力清洁能源发展事件:在日前召开的第八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和第二届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发展,为此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希望会议分享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的认识和经验,共同推动全球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点评:在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际,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伍德罗·克拉克诺贝尔和平奖共同获奖人、美国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专家、著名经济学家无论是在能源生产环节,还是在能源消费环节,储能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与储能技术,推动着全球经济向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让《巴黎协定》从纸面落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通讯员杨光于营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22年10月27日发布了《2022年碳排放差距报告》,概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值与碳减排目标值之间的差距。报告警示全球目前碳减排行动严重迟缓,各国最新净零承诺对2030年的预测碳排放量影响微乎其微。报告呼吁只有紧急进行全系统转型,才能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巨大削减,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巴黎协议》之后,进入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而有区别的减排新阶段。2015年12月12日,历时13天的巴黎气候大会最终达成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文本——《巴黎协议》。"在当今充满矛盾的世界上,195个国家在气候问题上能够达成一个全球性协议,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体现了各国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正>普京俄罗斯总统美国完全可以不用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因为协定规定的义务仅具有框架性的特点。阿德南·阿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中国今年宣布,到2020年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共投资3610亿美元,同时取消超过100座燃煤电厂的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16.
<正>2019-11根据当前《巴黎协定》的无条件承诺,世界正朝着升温3.2℃的方向前进。我们掌握了减排技术和相关政策知识,但须立即开始转型。G20国家的碳排放量高达全球总排放量的78%,但其中15个成员国尚未出台时间表致力于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日内瓦,2019年11月2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最新报告,再次拉响警报。如果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2020年至2030年之间不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时指出,巴黎大会要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习近平指出,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2 ℃之内,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提出了“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但低碳运行下的经济体转型仍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基于碳市场、碳交易与碳政策的现状,利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对全球CO2排放现状和“双碳”目标下国际油气公司的能源转型举措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基于我国碳排放及油气领域实用“脱碳”技术现状,给出了我国“脱碳”路径的4项建议,包括推广低碳新材料和新技术、推行通用碳市场标准、制定绿色转型企业保护性政策和激励低碳研发等,提出了我国油公司能源转型的5个关键方向,包括加速低碳化油气勘探开发、开展碳足迹全链评价、推进页岩气智能集约开发、加快氢能技术和CCUS技术研发等。这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油公司的顺利转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巴黎协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纲领,碳中和已成为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政策措施,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煤炭和石化行业转型,实现减排目标.润滑油行业应顺应用户结构的变化趋势,从传统高耗能行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布局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电力及储能领域,开发包括合成油在内的低黏高效长周期油品...  相似文献   

20.
<正>技术、成本、经济性……当前,CCUS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双碳”背景下,CCUS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被寄予了厚望。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如果没有CCUS,几乎所有气候模式都不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且全球碳减排成本将会成倍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以及众多企业,已经将CCUS定位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着重布局,着力发展。CCUS大发展的机遇就在眼前。但是,现在还不得不泼一盆冷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