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指数型模型和对数型模型是针对钙基吸收剂煅烧产物微观结构模拟过程中被普遍接受的两种模型,对其各自优势及适用范围的探索可为以后的应用提供依据。以实验为基础,针对孔容积分布和累计比孔容积对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在多工况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孔容积分布的模拟,在孔径较小时,指数型模型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验结果,孔径较大时,对数型模型更为准确,此变化的临界孔径大致为两种模型模拟曲线相交时的孔径,与总比孔容积和总比表面积有关。对于累计比孔容积的模拟,对数型模型更加准确,尤其在孔径较小阶段优势明显,同时从当量孔径角度考虑,对数型模型更适合描述钙基吸收剂煅烧产物的平均孔径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自蔓延高温合成(SHS)致经工艺中,准确确定施压滞后时间是工艺控制的关键,施压滞后时间的上限值一般是根据SHS过程的坯块表面温度与时间关系曲获得,难以真实地反映坯块内的温度变化,作者以传热学理论为基础,针对SHS-准热等静压过程,建立了燃烧产物内的温度分布方程,并以此解释了最终产物内密度分布存在差异和形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关系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混凝土孔隙对强度的影响规律。结合混凝土材料科学、断裂力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分析了混凝土孔隙对弹性模量和断裂表面能的影响,对Griffith断裂理论进行了修正,进而提出了混凝土孔结构复合体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孔隙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孔径分布的影响,并对模型的断裂过程进行了分析。程序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强度与试验强度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在模型中引入水泥质量分数对基体强度的影响能够使强度模型应用于不同水灰质量比混凝土孔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热分层湍流计算机模拟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湍流标准k-ε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代数应力模型(ASM)及湍流热流输运方程,建立了热分层流动的热浮力湍流修正数学模型。理论及在液纳空腔内的热分层湍流计算机模拟中的应用表明,该模型在一程度上反映了由于流动过程中温度不均而导致的各向异性特征,并为解决热分层流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计算机模拟难题提供了一个较为简单,稳定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损伤光面层爆破参数确定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力有限元ANSYS/LS-DYNA程序,建立岩体二维弹塑性模型,对不考虑损伤和考虑损伤的光面爆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比较2种模型最大有效应力随距离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孔壁压力、孔径和抵抗线不变的条件下,考虑损伤影响时可适当加大光面爆破的炮孔间距;在孔壁压力、孔径和孔距不变的条件下,可适当加大光面爆破的抵抗线。通过现场爆破试验,考虑爆破损伤效应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有效活化C2S的二种离子在C2S结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二种离子在C2S结构中的固溶形式及极限固溶量,探讨了C2S的结构变化,并提出了水化活性提高的假说及水化模型。  相似文献   

7.
利用SELF-SReM4模型解析了C-Cr-Fe-Ni四元系中各组元活度,在此基础上,对铁浴熔融还原冶炼不锈钢母液过程进行了理论预测。提出了在复吹条件下应考虑熔池中CO2对Cr和氧化作用,并计算了该选择氧化反应的转化温度。  相似文献   

8.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以Na2O-B2O3-SiO2为基质玻璃、孔径在4 ̄6nm的多孔玻璃膜。对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讨论,并用DTA-TG、XRD、IR和NMR探讨了凝胶-玻璃膜转变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要获得均匀透明的溶胶必须控制硼酸和硝酸钠的含量,而盐酸和乙醇的中入量对溶胶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凝胶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制备完整的凝胶膜有较大的影响。溶胶向凝胶转变  相似文献   

9.
利用欧拉模型的固、液两相流理论中标准K-ε三维湍流模型,对不同条件下小孔径底板锚固孔内钻渣运移过程进行三维动态分析,得出不同影响因素组合条件下排渣效果.利用相关理论计算钻渣运移过程中的压力损失,与数值分析结果对比误差较小.利用正交分析中的极差分析方法,得出决定排渣效果的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排渣通道压力、进水通道孔径、机具长度、进水通道压力、排渣通道孔径.确定了底板锚固孔直径为28mm,钻孔深4m时,排渣通道压力为-3.0MPa、进水通道孔径为4mm、进水通道压力为5.0MPa、排渣通道孔径为8mm是最合理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10.
利用已有的过程模拟软件CHESS与物性及精馏计算程序GOCES相接,扩展了CHESS的处理对象。在进一步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计算模型和参数,实现水-四氢呋喃体系的加压分离过程设计及尿素水解工艺中两个解吸塔的串联操作模拟计算。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油气田开发系统的非线性特征,特别是描述系统变化的产量指标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的非线性,认为油气田累积产量随时间呈不对称“S”型有限增长;并其于不对称有增长信息的微分方程,提出了一种预测油气田产量的功能模拟模型及其相应的参数求解方法,同时,文章还对油气田产量兴衰的四个阶段,以及油气田瞬时产量和年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模型从系统辨识理论和控制论的观点出发,从时间流中考察油气田产量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各向同性损伤模型,利用有限单元法对混凝土材料损伤破坏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裂缝尖端及附近,试件中心的应力、位移、损伤值的发展变化,力图掌握其损伤发展及裂纹萌生的规律及其产生的相关力学因素、数值计算结果与S.E.SWARTZ和N.M.TAHA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二者比较吻合,初步表明了各向同性损伤模型的有效性和有限元法在研究脆性材料损伤破坏这一领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量了铁电液晶SmC^*相在交变电场作用下展开螺旋结构的临界场与温度和频率的变化关系,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滞后现象的重入现象,另外给出了高频临界的理论计算结果、理论和实验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烟羽在定常流动场中扩散时的SO2气体相变粒子过程,利用高斯烟羽模型对相变粒子进行了推导及计算,并介绍了当前烟羽扩散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非织造土工布孔径分布与渗透性能关系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滤排水系统中,孔径及其分布是非织造土工布的重要指标,它与非织造土工布的渗透性能直接相关。利用Poisson Polyhedron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织造土工布的理论孔径分布及其最大孔径,并根据Hagen-Poisseuille定律探讨了非织造土工布的孔径分布与其渗透性能间的关系,理论计算的垂直渗透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渐变型多孔介质中预混燃烧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提出了渐变型多孔介质(GVPM)中燃烧的设想,使多孔介质中流动及传热特性与燃烧规律相匹配,实现高效燃烧和低污染物排放的结合。对天然气在渐变孔径的多孔介质中预混燃烧进行了试验,得出了燃烧室温度分布和污染物排放结果,并与两种单孔径的均匀型多孔介质(HPM)中燃烧结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渐变孔径的多孔介质燃烧器可以使燃烧室温度分布更加均匀,燃烧更加稳定,对于当量比的变化有更大的调节范围,CO和NOx等污染物排放更低。渐变型多孔介质结合了不同孔径的均匀型多孔介质的流动及传热特性,对燃烧室上下游热量分布进行合理调配,使得最高燃烧温度有所降低;由于孔径的变化,使火焰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采用FJM680气流磨对粉煤灰进行超细粉磨,磨细至重量中位径分别为1.30,0.96和0.96和0.59μm。将0.59μm超细粉煤灰按20%的比例掺入硅酸盐水泥、同时掺入1.0%FDN-1高效减水剂,成型W/C比为0.20.试块尺寸2x2x2cm3,可配制出28d抗压强度达208.7MPa的DSP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苦味酸-甲醇溶液法观察和定量分析超细粉煤灰在水泥浆体中的水化及水化速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掺有超细粉煤灰的水泥样品在水化过程中的Ca(OH)2含量变化;用水银压汞法分析了超细粉煤灰配制的DSP材料的孔隙率及孔径分布。结果表明;用超细磨粉煤灰替代硅灰配制DSP材料是完全可行的,该硬化体结构密实,具有极高的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8.
在分子轨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应用VSEPR理论判断过渡元素配合物分子构型方法。并对其在八面体场 、四面体场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配位数为4,6,8的配合物中,必须将VSEPR理论和其他化学键理论并用,才能得到准确结果,VSEPR理论是化学键理论中的一种近似模型,将此理论应用于配合物中,是一种新的尝试,目的在于应用简单的应用判复杂的配合物分子构型。  相似文献   

19.
对Co-Sn替代钡铁氧体系列样品进行了室温下的^57Fe穆斯堡尔谱测试,给出了各子谱的相对强度,各晶位的超精细磁场与替代浓度的关系。MS结果表明,Co-Sn对Fe原子的取代是在12k晶位上进行的。采用晶场作用下的单粒子模型,由MS结果出发,对宏观磁性浓度的变化作了理论分析,所得结论与宏观磁性测量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生产系统的特征及分类,针对生产物质条件对生产过程约束性的强弱把生产系统分为刚性生产系统(In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与柔性生产系统(Flexi bleManufacturingSystem),讨论了系统两个领域现有研究成果与难点。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造了适合我国企业整体技术状况的生产系统整体化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