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减少真空集热管热损,提出内吸热管次吸热面扁平设计(管型Ⅰ)和内吸热管主、次吸热面均扁平设计(管型Ⅱ)的2种异型内吸热管结构,通过减小其表面积来减少辐射热损。利用辐射换热的光谱分布模型,计算分析原型和异型真空集热管的热损,同时对原型管和管型Ⅱ的能流密度和温度分布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种异型管相对原型管热损分别减少约8.8%、14.5%,当集热温度分别为300、400、500、600℃时,管型Ⅰ热损减少量分别为7.2、19.5、45.8和96.4 W/m,管型Ⅱ热损减少量分别为11.8、32.0、75.3和158.5 W/m;管型Ⅱ内吸热管主吸热面能流密度在可承受范围内,温度分布受结构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辐射散热是槽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热损失的主要途径,为降低真空集热管高温运行中传热热损,该文提出一种内置遮热板的新型高温集热管结构,基于辐照换热的光谱分布参数模型,对不同环境条件下有、无遮热板的真空集热管热损失进行性能模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设定环境温度15℃、风速2.5 m/s、太阳辐照800 W/m~2时,集热温度低于临界温度285℃时,遮热板会增大集热管辐射热损;当高于临界温度时,遮热板会减少集热管辐射热损。当集热温度分别为300、400、500、600℃时,集热管新结构会分别减少热损6.1%、18.0%、23.4%、25.8%。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真空集热管热损过程的实验结果。得出了热损速率随真空度的变化规律和总热损系数随温差的变化关系。在传导区内,向真空隔层填充低热导率气体可降低热损失。  相似文献   

4.
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热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种具有溅射Al-N/Al吸收表面的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辐射热损进行了测量。在氦对所用硼硅玻璃渗透13.5年实验的基础上,考虑了渗氦对集热管真空度的影响。分析和比较了辐射热损与气体导热热损的大小,在集热管真空度P≤6.7×10-3Pa时,辐射热损比气体导热热损约大2—3个数量级;集热管在整个使用期间直至20年,通常辐射热损始终占热损的最主要部份。提出了为降低热损,在生产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本文还报道了一种简单易行的非稳态卡计法测试与计算整管在100℃以下的总热损与等效发射率的方法并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5.
全玻璃真空集热管成品管吸收涂层半球发射比的测量桂裕宗周小雯1稳态卡计法测量原理当待测样品孤立地处于高真空封闭冷腔内时,待测样品表面A1与高真空冷腔内壁面A2之间仅有辐射热交换(如图1所示)。如果待测样品表面为漫射灰表面,利用能量守恒和基尔霍夫定律,...  相似文献   

6.
提出通过对翅片背面进行粗糙处理来防止翅片式热管真空集热管高温过热的方法,建立真空集热管的一维传热模型,介绍在室温稳态条件下测试其热性能的实验台及热平衡测试方法,测试在不同加热功率和翅片背面不同粗糙度条件下的平衡温度,获得不同平衡温度条件下的热损失率。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翅片背面的粗糙度可增大热辐射,从而增加集热管的热损失,对解决夏季高原地区集热器过热问题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残存气体对高温真空集热管热损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上分析了残存气体在不同压强下的传热机理,同时以东南大学和三乐集团近期开发的新型高温真空集热管为研究对象,采用特制的排气系统和真空计,在集热管环状空间不同真空度条件下测试了相应的热损失。结果表明实验与理论分析吻合,残存气体会在传热机理和材料特性两方面同时造成真空集热管的热损失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新型高温真空集热管的热性能实验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温真空集热管,利用电阻加热器加热吸收管内壁,在室内稳态下,通过热平衡法测试了该集热管的热性能。介绍了实验平台的具体设置、各个装置的设计意图以及详细的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高温真空集热管能在高温下(350℃)长期稳定工作,全温度段的热性能与Solel UVAC3接近,是我国未来槽式太阳能热电站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太阳吸收涂层与真空集热管的热性能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热性能可用空晒温度,闷晒试验与平均热损系数表示。制备的五种多层铝-氮/铝吸收涂层,具有相近的高太阳吸收率,而法向发射率εn在0.14-0.05(80℃)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非稳态卡计法测定真空集热管热损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非稳态卡计法理论导出了真空集热管热损系数公式,并对四种真空集热管进行了实测,其结果与网络法理论计算值相符,在实测的基础上归纳得到计算真空集热管热损系数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1.
引言 平均热损系数(ULI)是判定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热性能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它是指在无太阳辐照条件下,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内充满80℃热水时,通过真空集热管向周围环境传递热能,水温下降,管内平均水温与环境温度相差1℃时,吸热体单位表面积散失的功率。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热损系数取决于选择性吸收表面的发射比大小和真空夹层内的气体压强,因此热损系数的大小可以综合地反映吸收表面发射比和夹层的真空度好坏,较主要地决定着真空集热管的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真空集热管端部热损失的两种实验评估方法,研究表明端部覆盖时的热损失曲线明显低于端部暴露实验,并更接近一维模型的理论曲线。吸收管温度约300℃时,暴露端部的热损失约为200W,造成24.77%的额外热损失,覆盖端部的额外热损失仅为7.24%,且端部暴露时热损失对风速敏感。总的来说,集热管的热损失测试应在端部覆盖的情况下进行,以得到精确的热损失曲线;在实际运行中,集热管的端部也必须有保温材料完全包裹,以避免额外的热损失。  相似文献   

13.
槽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的热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真空集热管中吸收管与玻璃管之间热辐射和残余气体热对流、玻璃管与外界环境之间热对流和玻璃管对天空热辐射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模型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和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利用模型分析了几种影响热损失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吸收管温度越高,热损失越大;环境温度越低,风速越大,热损失越大,但影响很小;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发射率是影响热损失的主要因素;真空度对热损失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秀勇  王军  王金平 《太阳能学报》2016,37(9):2298-2305
设计一种翅片热管式真空集热管,以翅片热管式真空集热管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影响其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总热损失系数及瞬时热效率等热性能参数的数学模型,提出该模型的计算方法,并测定效率曲线。同时,搭建室外热性能动态实验测试平台,将集热管的热性能模拟值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准确可靠,对于改进集热管设计和预示集热管性能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翅片热管式真空集热管具有较好的集热能力,完全能够满足低温热利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1993年我与尤哈(Juha VEN)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应用物理系认识。10年来相互有着联系。2003年9月我们在瑞典哥德堡世界太阳能大会上相遇,尤哈介绍了Optosol仪器用于生产真空集热管吸收涂层的测量。随后,尤哈两次来京,第二次于9月10日带着Optosol仪器访问了九龙山清华阳光真空集热管生产线。  相似文献   

16.
对一种新型简化CPC(非追踪式复合抛物线聚光板)式全真空玻璃集热管太阳能高温空气集热系统的传热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实验数据对该传热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该系统由多个集热单元组成,每个集热单元包括一个简化CPC集热板,一根全真空玻璃集热管,在玻璃集热管内安装一个U形铜管。流动空气在各级U形铜管内被逐级加热。计算研究表明:系统空气最大出口温度可达到200℃,系统平均集热效率达到0.3以上,整个系统表现了良好的高温集热特性。同时,计算也表明当系统工质流量增加时,只要系统增加更多的集热管以增加系统总功率即可满足工质温度达到200℃的设计要求。研究提出的新型简化CPC式全真空玻璃集热管太阳能高温空气集热系统是一种有工业实用前途的太阳能集热器;研究提出的传热模型模拟效果也可以满足一般性工程计算需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改变钢坯的运送方式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运送方式改变后的实践,分析运送方式改变后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由空气夹层和透明蜂窝组成的复合透明蜂窝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就空气夹层厚度对复合透明蜂窝热损的影响作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证明空气夹层的存在可大幅度降低集热器的热损。由于空气夹层的两侧具有较大温差,故可使蜂窝的工作温度降低,这对延长蜂窝材料的使用寿命有利。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评价基底动脉(BA)动脉瘤形成与患者年龄、BA分叉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应力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95例患者脑部DSA造影资料,其中BA动脉瘤患者56例(研究组),无动脉瘤患者139例(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BA动脉分叉角度、BA直径、分叉顶端血流动力学应力以及外侧角(LA)比值、动脉直径(DA)比值。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评价动脉分叉形态学参数对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检测分叉顶角角度改变后血流动力学应力变化。结果 40~70岁女性更易形成BA动脉瘤,分叉顶角与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00 1);研究组分叉顶角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0 1),BA直径、两侧大脑后动脉(PCA)直径、DA比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BA分叉顶角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最佳截断点为117.9°。动脉瘤多朝向小的外侧角。与支架植入前相比,支架植入后分叉顶角角度和血流动力学应力均减小。结论 BA动脉瘤形成与患者年龄、较宽的动脉分叉顶角及相应血流动力学应力均呈显著相关性,BA分叉顶角对预测动脉瘤形成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提高增压压力来提高中速柴油机比功率的方法,人们已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通过降低热负荷来提高柴油机的可靠性和如何提高热效率以提高经济性。本文把柴油机循环和性能的模拟与热负荷模拟结合起来,并根据影响柴油机循环和热负荷的因素(如压缩和燃烧过程、包括进排气系统的增压过程、材料、结构和组成燃烧室部件的冷却条件等)分析了四冲程中速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和热负荷。最后,文章阐明了柴油机循环和性能对热负荷的影响,并得出了降低热负荷和提高热效率的循环特性条件和燃烧室壁及其冷却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