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阳能》2015,(12)
主要针对晶体硅太阳电池在生产过程、实验室测试和实际运行的不同阶段所观察到的4种不同类型的缺陷黑片,通过红外线(IR)、电致发光(EL)、反向偏压致发光(ReBEL)和能谱仪(EDX)等手段进行研究、分析,找出这些黑片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黎之奇 《太阳能学报》2015,36(6):1493-1498
基于最小势能原理导出光伏组件晶体硅电池片位移场及应力场的级数解,并对面板尺寸为1580 mm×808 mm的195W单晶硅标准组件在风荷载作用下晶体硅电池片的应力进行计算和分析,考虑不同风压及EVA胶膜的厚度和剪切模量变化时对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应力发生在电池片的中点,电池片的应力随EVA胶膜剪切模量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增大,随EVA胶膜厚度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减小。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已不再仅仅用于小功率电源系统,而且广泛用于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民用产品等各个领域。1998年我国生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光伏组件产量只有2MW。左右,仅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1.3%,到2002年产量已达到100MW。左右,截至到2003年底在我国使用光伏组件装机的太阳能电站达到55MWp。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系统的设计,还取决于构成系统各部件产品的质量。光伏组件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其产品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该产品的质量,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检测标准.本文就光伏组件产品质量的检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已不再仅仅用于小功率电源系统,而且广泛用于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民用产品等各个领域。1998年我国生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光伏组件产量只有2MWp左右,仅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1.3%,到2002年产量已达到100MWp左右,截至到2003年底在我国使用光伏组件装机的太阳能电站达到55MWp。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全球的光伏技术及其市场在清洁能源运用的不断增进下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为评估光伏组件在生产和制造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利用GaBi软件以及生命周期评估(LCA)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评估,主要评估对象包含晶体硅光伏组件,这些组件采用不同电池,包括发射极背钝化(PERC)太阳电池、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太阳电池和异质结(HJT)太阳电池,以及新型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计算发现现有4种光伏组件的典型碳足迹分别为469.25、474.24、427.98和500.55 kg CO2/kW。对于晶体硅太阳电池,硅片生产所引起的碳足迹份额最大,占比达到50%以上。对于钙钛矿太阳电池,其光伏组件由于现阶段产业化效率较低,碳足迹较大。  相似文献   

6.
孙泽洋 《太阳能》2021,(9):9-12
当前,晶体硅光伏组件的市场占有率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其服役期的结束,国内针对废旧晶体硅光伏组件的回收尚未实现配套发展,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遭遇困境.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回收废旧晶体硅光伏组件的现状及3种主流的废旧晶体硅光伏组件回收方式,并分析了这3种回收方式的工艺成本及经济效益;然后从技术、经济、政策3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回...  相似文献   

7.
晶体硅光伏组件蚯蚓纹现象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组件发生的蚯蚓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老化试验和户外模拟,进行功率衰减和蚯蚓纹现象的重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蚯蚓纹的发生是温度、光照、电流、湿度交互作用的结果,与水汽渗透过高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何宝华  杜军伟  王慧 《太阳能学报》2015,36(11):2698-2702
从封装材料和电池片两方面对引发晶体硅光伏组件的电位诱发衰减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引起该现象的关键因素和产生机理。通过优化电池片工艺及优化封装材料两种措施来消除该因素的影响,最终通过改变封装材料和优化电池片表面钝化层的方式分别制备两类具有抗电位诱发衰减性能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其在-1000 V、85℃、85%相对湿度条件下大于1000 h的测试后,两类组件功率衰减都小于3%,组件的电位诱发衰减现象得以消除,光伏组件的抗电位诱发衰减性能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9.
自2020年起的未来10年,大规模的光伏组件将要退役,如何经济高效地处理废旧光伏组件将成为一大难题.晶体硅光伏组件中的材料种类较多,也难以分离,而且所得到的回收材料价值不高,低于组件回收的成本.但是,若退役晶体硅光伏组件处理不当,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端恶劣的影响.晶体硅光伏组件在土壤中很难降解,如果只是简单的掩埋处理,...  相似文献   

10.
根据晶体硅光伏组件热斑耐久试验的结果,分析太阳电池发热的原因,并设计实验寻找热斑效应影响程度与遮挡面积大小及外接负载大小的关系,最后阐述了目前利用旁路二极管减小热斑效应影响的原理及光伏电站设计运维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规范设计了现有光伏组件爬电距离,光伏组件爬电距离的合理设计将为逐步提升光伏电站最大系统电压提供借鉴.以昆明为例,在lkV最大系统电压下,光伏组件、内部电池片间、组件接线金的最小爬电距离理论值分别为14.3mm、1.71mm、14.3mm,且可视绝缘工艺好坏进行适当调整.总之,通过规范设计光伏组件爬电距离,逐步提高光伏系统最大系统电压从而降低损耗是现实可行的;同时规范爬电距离形成统一的标准组件将降低各电站运营商后期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光伏组件自动生产线的需要,基于太阳电池电致发光(EL)原理,设计了一种检测光伏组件缺陷的EL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通过测试软件驱动机器视觉系统采集数据,生成光伏组件EL图像,以辅助人工完成光伏组件的缺陷检测,降低了人工疲劳及其他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GB/T6495.4-1996《晶体硅光伏器件的I-V实测特性的温度和辐照度修正方法》,以及不确定度分析方法,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出,使用温度修正方法可放宽硅光伏组件测试的温度要求,同时具有较好的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14.
黎之奇 《太阳能学报》2014,35(6):1004-1009
针对建筑用3.2 mm玻璃面板光伏组件,对组件晶体硅电池片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行为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恒幅循环荷载作用下电池片的损伤累积是非线性的,在循环加载的初期,电池片的损伤有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一些风压较高的地区应用建筑光伏时,应考虑由于外荷载作用所导致的组件性能衰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电站中已发生PID效应的光伏组件进行实地修复和后续使用等实验,探究其修复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修复后再次使用的稳定程度,以期通过此研究对光伏电站系统质量的提升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反向漏电流等级的多晶硅太阳电池封装成的光伏组件和实际发生热斑失效的光伏组件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晶体硅光伏组件热斑失效的机理和规律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阴影遮挡环境下被遮挡组件区域温度和太阳电池反向电流成正向相关性,即反向漏电流越大,组件温度越高;实验同时发现即使在完全无阴影遮挡的情况下,光伏组件也可能因组件封装过程中存在虚焊、空焊等接触不良连接点,形成微小间隙,引发电弧效应,从而导致严重的热斑失效。  相似文献   

17.
孙晓  怀朝君  胡旦 《太阳能学报》2016,37(6):1373-1378
通过研究国内外户外运行15 a以上光伏组件,总结其衰减的主要原因和特征,并结合各类环境因素对光伏原辅材料性能的影响,设计一组晶体硅光伏组件衰减率测试序列,并开展实验室模拟测试,其结果可为国内开展晶体硅光伏组件衰减率与寿命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黎之奇 《太阳能学报》2014,35(7):1258-1264
基于损伤力学理论,针对光伏组件的结构特点,建立在等幅循环荷载作用下光伏组件晶体硅电池的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组件电池片的损伤演化,即:损伤的累积是非线性的,在循环荷载作用初期电池片的损伤有一个快速发展过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损伤的增速变缓。  相似文献   

19.
按不同电阻率对现有产线的硅片进行划分,通过对电池及组件EL测试的机理探索,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电阻率硅片加工成太阳电池及组件后EL测试的差异,为解决PERC单晶硅光伏组件EL明暗不均的现象提供了方向,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太阳能》2016,(12)
选取了单玻、双玻单面、双玻双面等不同类型组件共6块,安装在不同的地面环境,通过在户外对其发电效率进行长时间跟踪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分析组件单位辐照、单瓦功率的发电效率,为电站投资建设方对双玻双面组件的选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