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文超 《石化技术》2020,(2):7-7,22
在石油开采和管道集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污油泥。塔河油田因原油中硫化氢含量较高,且部分管线腐蚀老化等原因,在管道集输过程中易发生管线刺漏,从而产生原油泄漏,对周围土壤及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2.
滨南油田污油泥调剖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污油泥调剖技术利用含油污泥与地层有良好的配伍性,以污油泥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方法,添加活性稠化剂,形成活性稠化污油泥调剖剂,当泵入地层大孔道时,在注水过程中随注入水沿大孔道缓慢运移聚集沉降在大孔道中,形成较大粒径的团粒结构,起封堵大孔道的作用,迫使注入水改道进入中低渗透层段,驱替中低渗透层段的原油,从而扩大注入水的波及体积,调整水驱剖面,提高水驱效率.  相似文献   

3.
某油田处理厂研制出的污油泥分解剂BHWF-03,经一系列室内试验研究,并成功进行中试。对分离出的污泥进行成分分析,结合药剂成分,解释药剂作用机理。通过比对试验显示,经过污油泥分解剂BHWF-03处理的原油可直接与成品原油进行混合外输。  相似文献   

4.
辽河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随着含水率升高,集输系统中污油泥大量囤积。针对该问题,在分析污油泥组分和粒径的基础上,以不同种类污油泥做为调剖剂的主要原料,添加适当的化学药剂和固相颗粒等添加剂,研制出污油泥超细颗粒调剖剂、污油泥高分子聚合物调剖剂和污油泥高温改性封口剂3种污油泥调剖剂,通过段塞组合,用于稠油蒸汽吞吐井的调剖封堵。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可有效动用中、低渗透层,节约调剖成本,并解决了污油泥处理难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以污油泥作为主剂,研制调剖剂配方,该体系耐温200℃以上,封堵率70%以上;同时优化污油泥调剖施工工艺,形成了适用于稠油油藏的污油泥调剖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污油泥处理难题,实现了循环利用,同时为稠油油田污油泥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为稠油油田绿色环保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弱凝胶运移封堵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能否实现深部调剖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多测压点填砂模型中的封堵性能评价实验,研究了弱凝胶(酚醛交联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体系)对高渗通道的运移封堵特征。结果表明,封堵能力较强体系应以残余阻力系数(Frr)为评价指标,封堵能力较弱体系应以渗透率封堵率(E)为评价指标。动态成胶状态对弱凝胶封堵能力影响较小,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深部调剖,凝胶溶液注入后可连续地进行后续注水而无需候凝。弱凝胶能通过自身运移对模型未注胶部位形成良好封堵。注胶深度为4.2 m、注入体积为2.0 PV时,其能在0数8.5 m形成较强封堵(E≥96.3%、Frr=27.0数385.7),在8.5数25.8 m形成部分封堵(3.0%≤E≤76.7%、Frr=1.0数4.3),在25.8数32.0 m则无封堵。与注胶部位相比,弱凝胶对未注胶部位的封堵能力显著降低。多孔介质的剪切作用导致弱凝胶黏度和粒度大幅减小,使其封堵能力随运移距离的增大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油泥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金。通过污油泥组分分析、添加剂筛选和注入能力试验,筛选出了具有较好分散性和悬浮性的污油泥调剖体系。在滨五站和滨30块的4个井组上配套完善了整体回注流程,于2004年3月首次在滨南油田开展污油泥回注现场试验并取得成功,累积施工48井次,回注污油泥4635t,注入井油压年平均上升0.1MPa,对应井组增产原油1430t,起到了消化利用污油泥和调剖的双重作用,对提高企业的HSE管理水平和污油泥无害化处理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落地油泥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分解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对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油泥进行资源化处理,处理后的废渣含油极低,可以无害掩埋或焚烧,洗出的原油可回收,洗后的废水还可以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调剖用颗粒堵剂存在运移性能差、易堆积在近井地带的问题,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找出颗粒堵剂在多孔介质中能注入的渗透率界限。利用模型研究缓膨颗粒、粉煤灰等常见颗粒的注入性能、注入形态及封堵性能。结果表明,当砂管渗透率大于100μm~2时,缓膨颗粒(粒径5mm)能运移到砂管中部,并填充于砂管的大孔道之中。对30μm~2砂管,粉煤灰水驱后可运移至砂管中部。在渗透率大于60μm~2的砂管中,水驱后粉煤灰可以运移至整个砂管。实验结果对更好地制定施工工艺参数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油田采出液经脱水等工序处理后就形成了净化油和油田污水,而在油田污水处理过程中,就会沉降析出一种黑色粘稠液体一污油泥。污油泥的成分复杂且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并且矿化度高,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进行污油泥调剖技术研究,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污油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污油泥为原料研制出一种应用于高渗透注水井的调剖剂.为油田综合治理,变废为宝建立新的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凝胶体系在孔隙介质中交联及运移封堵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凝胶体系是由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XL有机铬交联剂交联而成。采用ESEM2020型环境扫描电镜、聚合物凝胶动态交联和渗流规律实验装置及不同规格的填砂管模型对聚合物凝胶体系的微观交联机理、在孔隙介质中动态交联性能及在岩心中的封堵运移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在微观上呈星状结构排列,而聚合物凝胶在微观上呈链状分形结构,是Cr3+与聚丙烯酰胺分子中的羧基交联的结果。动态交联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凝胶体系在孔隙介质中流动状态下可发生交联,初始交联时间为7~8h,最终交联时间约为70h。聚合物凝胶体系在运移过程中,从填砂管前4个测压段的压力指数来看,各段压力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说明聚合物凝胶体系具有良好的运移封堵能力;其在填砂管中的封堵系数随着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体系运移距离的增加,封堵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3.
凝析油在地层条件下多呈气相存在,运移过程中除可能有一定的相态转化外,也可能受热力作用进一步裂解成气;温度、介质都对凝析油裂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韵律砂层中渗透率级差对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同一注油速率下,小级差的正韵律砂层比大级差的正韵律砂层更易发生油的聚集,含油范围也更大;②当注油速率小于1.0mL/min时,在同一注油速率下,油可以充注小级差的正韵律砂层内各个不同渗透率的砂层,并在其中运移,而大级差的正韵律砂层内,只有渗透率较大的砂层才能充注油;③级差较小的正韵律砂层内渗透率较小的砂层油充注所需的临界注油速率小于级差较大的同类砂层;④注油速率为0.1mL/min时,小级差正韵律砂层内油的运移和分布达到稳定状态的注油时间和注油量均大于大级差的正韵律砂层,而注油速率大于0.5mL/min时,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凝析油在地层条件下多呈气相存在,运移过程中除可能有一定的相态转化外,也可能受热力作用进一步裂解成气;温度、介质都对凝析油裂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井筒砂粒运移规律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研制的井筒携砂实验装置,模拟了一定砂粒配比下不同井型中的携砂情况.观察了颗粒在不同倾斜角度的井筒中的运移方式,测定了不同粒径的砂粒被携带出的临界流量,揭示了颗粒直径同流体流量关系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流体的流速和携砂管的倾斜程度对砂粒携带能力有很大影响,流体流速越大,携带的颗粒直径也越大,砂粒在携砂管中的流动方式随携砂管倾斜角度而变化,携砂管垂直放置时,颗粒以均匀悬浮方式运移:携砂管倾斜时,颗粒以非均匀分层流动、跳跃和移动床流动方式运移.同一粒径砂粒在不同倾斜携砂管中的临界流量表明,携砂管倾斜60°时,携带能力最弱,携砂管垂直时携砂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7.
18.
某石化企业水务运行部含油污泥离心脱水后的油泥泥饼,通过采用密闭式热风循环油泥低温干化设备对其进行低温干化,离心脱水后油泥泥饼的含水率从干化前的80%左右可降至10%以下,实现了对离心脱水后油泥泥饼的稳定化、减量化处理,有效降低了企业油泥外委处置量和处置费用.  相似文献   

19.
《润滑油》2021,36(3)
随着汽轮机工作参数越来越高,汽轮机油的运行环境日渐苛刻,油泥问题越来越突出。采用JISK 2514方法模拟油品氧化过程,考察了市售新油、设备运行油的油泥生成量和基础油种类对油泥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设备运行油模拟氧化生成的油泥量都较新油有所增加,运行油的油泥生成量和组成不同,可能是两者运行机组的运行时间不同和受到的环境影响导致,与油品抗氧剂和基础油衰变程度有关系,采用不同种类基础油调合的成品油油泥生成量由大到小顺序为,基础油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相似文献   

20.
油气初次运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气初次运移模型进行了分析, 认为源岩层具有一定的渗透能力, 渗透能力越高, 初次运移的能力就越强;渗透能力越低, 封存地层压力的能力就越强。源岩层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初次运移十分不利, 它们把油气滞留在源岩层内使其成为微油藏。薄层生烃潜力小, 排烃效率高, 聚集能力差; 厚层生烃潜力大, 排烃效率低, 聚集能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