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河盆地 38-32 块大凌河油层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开发矛盾突出,亟需转换开发方式。 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建立单井隔夹层的电性和物性识别标准。 利用不同厚度隔夹层在地震波形响应特征上的差异,建立厚度大于 3 m 隔夹层的地震识别方法,确定隔夹层井间发育特征。 研究发现,38-32 块隔夹层主要分布在区块边部,且沿河道方向隔夹层发育较差。 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了 38-32 块大凌河油层隔夹层分布特征,为区块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技术参数,对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三段-沙二段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及隔层和夹层对特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储层沉积特征和非均质性是影响该单元特稠油构造-地层油藏开发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沙三段-沙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储层分布的主体相带.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砂体连通性较好.隔层和夹层主要为沉积成因,纵向上沙三段隔层和夹层较沙二段不发育,构造高部位因剥蚀造成隔层缺失,水下分流河道部位因冲刷造成隔层不发育.隔层和夹层的平面、垂向分布特征对特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具有直接影响,沙三段2和3小层的顶底隔层发育,其内部的夹层不发育,应作为主要的提高采收率热采层段.  相似文献   

3.
隔夹层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探讨隔夹层为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研究奠定基础。以岩心、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综合辽河西部凹陷曙一区1735口测井资料,利用电性及物性测试分析,按照岩心标定测井曲线,编制5种参数(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感应电导率、孔隙度和渗透率)交会图。将研究区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两类,并建立两类隔夹层定量划分标准和识别模板。研究区隔夹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洪泛期沉积、局部区域水动力减弱、多期河道切割侵蚀、前积(侧积)和河床滞留沉积的综合作用。泥质隔夹层主要集中分布在滨浅湖和分流间湾处,物性隔夹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分支处及分流间湾的局部;在靠近物源区,隔夹层分布较少且较孤立,仅在两期河道叠置间发育,而在远离物源区分布明显增多且厚度增大;隔夹层在垂向上的分布与所处的基准面旋回关系密切,在中期旋回上升半旋回的3个阶段,隔夹层自下而上数量增多、厚度增大。最后提出隔夹层的岩性、物性、厚度及展布特征影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对辽河油田稠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是一种高效开发稠油的热采技术。针对加拿大长湖油田原油黏度大,砂泥互层状隔夹层渗透率低、厚度大,隔夹层上方原油动用难度大等问题,进行了不同渗透率、不同温度下的稠油启动压力梯度室内实验,分析原油在重力作用下通过隔夹层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3组SAGD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砂泥互层状隔夹层厚度对SAGD蒸汽腔扩展及生产效果的影响,确定砂泥互层状隔夹层条件下SAGD蒸汽腔扩展厚度界限。结果表明:在油砂开采过程中,稠油在隔夹层中的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现象,只有当隔夹层上方地层中的温度达200 ℃以上,原油黏度降至8.966 mPa·s以下,隔夹层上方的原油才能单纯依靠重力作用开始流动;随着地层中砂泥互层状隔夹层厚度增大,蒸汽腔呈现纵向扩展减弱、横向扩展增强,蒸汽突破隔夹层能力减弱的趋势。砂泥互层状隔夹层渗透率为50 mD,厚度低于6 cm时,蒸汽突破隔夹层,隔夹层上方原油能得到部分动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底水稠油油藏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及展布特征,从而提升油田的开发效果。本文以LD油田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录井和生产动态资料,从目的层沉积类型出发,明确了隔夹层分为三类,分别是泥质、钙质和物性3种,通过统计分析泥质隔夹层最为发育。其次,利用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2个参数以及隔夹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明确了隔夹层发育特征,利用更新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指导了油田提液措施的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藏滨岸砂岩隔夹层识别及空间展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梓媛  潘懋  师永民  董越 《石油学报》2015,36(8):966-975
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藏石炭系CⅢ油组为滨岸厚层块状非均质胶结砂体,普通测井技术和编制测井曲线关系图件的研究方法无法识别该地区的隐蔽隔夹层。针对重点研究层段CⅢ1油组,在对测井曲线归一化的基础上开展无量纲标准化处理,识别并评价了隔夹层的发育程度。利用多条测井曲线交叠进行单井隔夹层的识别,识别符合率达80 % 以上;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井间插值恢复隔夹层展布形态,对隔夹层平面和纵向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CⅢ1-1油组、CⅢ1-2油组隔夹层相对不发育,CⅢ1-3油组隔夹层较为发育;平面上,隔夹层主要位于背斜构造翼部,中部相对不发育。该研究成果可以为东河1油藏顶部重力驱开发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区(安塞油田底水油藏)历年开发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了油藏底水发育情况、隔夹层分布特征,系统地分析了底水和隔夹层分布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界面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底水发育特征为"西强东弱",而隔夹层呈"东强西弱"分布特征;在底水发育区,隔层位于油水界面之下,对油水界面的抬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主力油层层内夹层对底水锥进有抑制作用,作用时效与其位置、半径和开采速度有关。长期开发使得油水界面上升,但受夹层抑制作用和开采强度影响单井上升速度不同,无统一的油水界面,纵向上剩余油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8.
井楼油田稠油厚油层高周期吞吐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楼油田一区主力层Ⅲ5-6层厚度在10.0m以上,平面非均质严重,为非均质稠油厚油层,蒸汽吞吐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利用沉积微相、油层物性、动态监测、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油藏工程分析方法,研究了稠油厚油层高周期吞吐后纵向及平面上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挖潜建议。  相似文献   

9.
河南油田稠油油藏水淹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和蒸汽吞吐开采特点出发,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和开发取心检验井数据,应用油藏工程、数理统计、矿场测井分析和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建立了高精度的储层岩性、物性测井解释模型。研究了稠油水淹层的特征,确定了定性和定量判断稠油水淹规律的方法,指出了目前稠油剩余油在纵向、平面上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后期编制开发方案、增产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夹层的存在影响蒸汽腔的垂向扩展以及泄液,从而影响SAGD的开发效果。根据风城油田重18井区SAGD区J3q3储层夹层的电性、物性特征对其进行了划分,识别出夹层的物质组成,并进一步确定了夹层的分布范围。通过数模研究,分析了不同夹层位置和展布范围对SAGD生产的影响,注汽井上方夹层可导致蒸汽腔垂向发育减缓,注汽井和生产井井间夹层可导致无法形成有效泄液通道。与动态实例结合,证实了井间夹层对生产的影响大于注汽井上方夹层。该研究为SAGD效果分析、井位部署、措施制订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河南油田稠油油藏水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和蒸汽吞吐开采特点出发,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和开发取心检验井数据,应用油藏工程、数理统计、矿场测井分析和岩心刻度测井的方法,建立了高精度的储层岩性、物性测井解释模型。研究了稠油水淹层的特征,确定了定性和定量判断稠油水淹规律的方法,指出了目前稠油剩余油在纵向、平面上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后期编制开发方案、增产挖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认识和表征储层隔夹层特征,对中、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以及制订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有重要的意义。以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为例,探讨了储层隔夹层的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讨论了H油田VIVIAN层的隔夹层性质和测井曲线特征,VIVIAN层的隔夹层主要为岩性和物性隔夹层;然后对这2种隔夹层的识别分别提出SHI曲线法、孔隙度一渗透率交会图法、经验统计法和含油饱和度法,并建立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准。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隔夹层识别方法和标准可以有效地划分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的隔夹层,识别结果与岩心和开发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A油田Asmari组为大型混积型碳酸盐岩油藏,发育灰岩、白云岩、砂岩、泥岩和硬石膏等多种岩性,储层复杂、非均质性强,存在多种类型的隔夹层。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对研究区隔夹层类型及特征展开综合分析,识别出了泥岩、硬膏岩和泥-微晶碳酸盐岩3类隔夹层。泥岩和硬石膏致密无孔隙、基本不具有渗流能力,对流体流动可以起到阻挡作用;泥-微晶碳酸盐岩属于细粒碳酸盐岩沉积,孔隙度低,但一般裂缝较发育,具有一定渗流能力,不能对流体起到有效的隔挡作用。硬石膏主要在油田中部及北部A段发育,其对油田北部储层纵向连通起到一定隔挡作用,导致纵向压力衰竭不一致。泥岩主要在C段顶部、B4和B1层发育,平面上主要在油田南部较发育。C段顶部发育一套厚度较大、稳定分布的泥岩隔层,将C段和上部B段及A段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油水系统,并有效阻挡了C段水层锥进到B段;B4和B1层泥岩较发育,但由于油田南部区域断层和裂缝较发育,导致泥岩隔夹层未能起到有效隔挡作用。搞清研究区隔夹层类型、分布及是否起隔挡作用,对A油田各区域各小层有效动用开发、见水规律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稠油蒸汽驱热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通过建立稠油蒸汽驱的开发地质模型,对蒸汽驱开发过程中的蒸汽注入速度、蒸汽注入干度、不同地层渗透率纵向分布,以及油层中存在隔夹层等影响稠油热采热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蒸汽的井底干度越大,地层渗透率为正韵律分布时稠油油田蒸汽驱的热效率越高;地层渗透率为反韵律分布时,良好的隔夹层可以提高稠油蒸汽驱热效率;较高的蒸汽注入速度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但会降低热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发过程中,生产效果主要取决于蒸汽腔的大小,储集层非均质性对蒸汽腔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克拉玛依风城油田重32井区和重37井区SAGD试验区典型非均质地质模型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了储集层渗透率、夹层物性及夹层空间分布对SAGD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汽水平井上方的夹层主要影响SAGD生产阶段蒸汽的垂向上升,阻碍了蒸汽腔正常的垂向发育,迫使蒸汽腔沿夹层底部横向扩展,推迟产油峰值时间;注采井井间的夹层导致水平段动用程度低,影响循环预热效果,增加预热时间,导致热流体无法正常采出,生产效果较差。为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SAGD水平井组应部署在水平段渗透率级差小于3.0的位置,以避开渗透率小于100 mD的夹层,确保不连续夹层距离注汽水平井上方3 m以上,注采井间夹层以及注汽井上方夹层的夹层闭合度分别小于40%和50%.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碳酸盐岩内隔夹层类型、孔渗关系、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标准,并从层序地层、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角度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和分布特点。研究区发育颗粒灰岩、泥粒灰岩及粒泥灰岩3种隔夹层。隔夹层一般发育在局限台地相和蒸发台地相,部分发育在开阔台地相;在海侵体系域及早期高位体系域,形成广泛发育的隔夹层,且在层序边界处形成大规模、连续分布、物性较差的隔挡层。准同生期胶结作用、埋藏压实作用、埋藏期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造成孔隙度不断减小,从而破坏了储集空间,导致层内夹层的形成。表生期古潜水面以下的潜流环境由于CO2的脱气作用致使Ca CO3大量沉淀出来并形成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了区域内广泛分布的泥粒、颗粒灰岩隔夹层。通过测井综合分析确定了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并预测了隔夹层的展布特征,隔层主要发育在CRI段、CRII段内,夹层主要集中在m B1段内。就不同类型隔夹层而言,泥粒灰岩隔夹层数量比例最大,其次为颗粒灰岩隔夹层,最后为粒泥灰岩隔夹层。  相似文献   

17.
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中普遍发育致密带,井上钻遇特征类似于沉积岩的隔夹层.它对潜山储集层、流体系统等的认识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影响了开发井网的部署,但目前针对潜山"隔夹层"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综合岩心、测井、生产动态以及野外露头,并引入地貌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太古界潜山"隔夹层"的类型、成因机理及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古界潜山隔夹层可分为构造隔夹层、岩性隔夹层、物性隔夹层3种类型.构造隔夹层的发育模式受控于构造裂缝分布的空间不均一性和后期的风化淋滤程度,发育模式分为似层状和石蛋状,对流体分布影响小,但对井网部署影响大.岩性隔夹层主要受控于变质岩原岩类型及其中暗色矿物含量,发育模式分为块状和层状,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对流体起到隔挡作用,形成层状或块状油气藏.物性隔夹层主要受控于储集空间的充填程度,多数发育在潜山顶部,形成潜山油气藏风化壳顶部的"硬壳".该认识有效指导了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储量品质评价和开发井网部署.  相似文献   

18.
应用基于测井响应分析的井点隔夹层识别和基于地震属性分析的平面井间隔夹层描述技术,对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边底水稠油油藏含油层段开展沉积特征及隔夹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隔夹层有4种类型,可划分为强遮挡、中遮挡、弱遮挡三种级别;结合数值模拟方法,提出了油井间次生底水油藏储层顶部区、夹层下部未动用区、过渡带夹层局部纯油区三种剩余油分布样式;同时结合实际井动态资料进一步验证了隔夹层认识的可靠性,为深入挖潜研究区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后,河道砂体内部部分高渗条带出现注入水低效甚至无效循环,剩余油富集在夹层附近,而河道砂体内薄夹层识别率仍较低,不利于剩余油挖潜。以大庆长垣油田北二区西部为例,应用小井距密闭取心井资料,开展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精细描述,对夹层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分类评价,明确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夹层分为岩性夹层和物性夹层,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纵向上主要分布于沉积旋回顶部,平面上主要位于沉积相相变区,而剩余油集中分布于夹层附近。以薄夹层识别成果为依据,针对不同河道砂体内剩余油分布特征,采用不同方法实现厚砂体层内调整挖潜,增油降水效果明显,可供同类区块的二次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20.
储层中的隔夹层是影响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识别入手,将塔中4油田砂砾岩段储层中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钙质和物性三大类,并研究了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的方法。通过不同类型的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与对比,建立了该地区的隔夹层识别标准。在对单井纵向隔夹层的识别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为隔夹层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思路,同时为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方案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