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2)
随着BIM技术的成熟以及国家、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我国的BIM建筑市场应用进行得如火如荼,而目前BIM人才培养和教育还难以满足BIM建筑市场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担负起BIM技术的人才培养的重任,以便适应BIM技术在建筑市场的更快的普及和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如何进行BIM课程教学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BIM技术已经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被广泛推广应用,市场对BIM人才也呈现出井喷式的需求格局。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咨询公司甚至是软件公司都在探索培养不同规格和层次的BIM技术人才。而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如何找准定位、确定合理的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在明确市场对应用型BIM技术人才需求规格的基础上,提出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BIM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6):71-72
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支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育管理和服务社会方面凸显了诸多问题。基于需求导向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进行观照,从发展环境与定位、人才培养、专业布局、管理和培养体制、校企合作途径等方面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土木工程行业对BIM人才的迫切需求,分析独立院校BIM人才的培养方式。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情况,提出基于BIM的多课程联合教学建议,包括对现有课程BIM内容设置的建议、利用BIM优势提高专业教学效果的建议等,以此提高学生对BIM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以便快速适应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随着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培养BIM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是各建筑类高校的广泛共识,然而师资建设的不足是制约BIM人才培养的首要因素。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高校BIM师资培养为对象,首先对BIM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能力体系进行分析;其次以需求为导向,提出应用型本科BIM师资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后提出产教融合视角下BIM师资培养的实践性举措,以期提高应用型BIM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BIM从2004年进入中国以来,开始飞速发展,BIM在中国的发展已经从BIM1.0进入到2.0时代的阶段,建筑行业也从"信息化"阶段步入"网络化"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和BIM的发展对我国各类高校培养的建筑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BIM能力要求。通过对现阶段BIM技术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和供给的矛盾,根据国内外高校BIM人才培养经验,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了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及如何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BIM(建筑信息模型)得到了高度重视,BIM的应用逐渐普及,然而,行业内现有BIM专业人才已无法满足BIM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的需求。本文针对BIM人才的缺失现状,分析影响土建类本科院校BIM人才培养实践效果的主要原因,建议土建类本科院校从加大对BIM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解决BIM软件的兼容性问题、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专业的BIM教师队几个方面入手改善土建类本科院校BIM人才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8.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周期的教育活动。在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BIM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被调查院校土木工程专业BIM技术课程设置情况、对BIM的态度以及BIM技术全过程培养的阻碍等三部分出发,探究土木工程专业全过程BIM技术人才培养的阻碍因素,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提出基于BIM正向设计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7)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构建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发展机遇。地方本科院校应借鉴英国、德国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全人教育、实现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空间向社会扩展的教学模式构建三原则。依托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资源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4)
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战略导向性不强、缺乏有特色的指标、重点不突出以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从财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服务、学习成长等维度构建适合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四川建材》2016,(7):201-202
随着建筑行业对BIM技术的认可及推广,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力度加大,作为建筑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在教学体系中引入BIM知识迫在眉睫。国内外很多高校在将BIM技术融入高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本文综述国内外应用状况,提出了将BIM技术应用于土建类专业教学的建议,以期为应用型本科土建类专业BIM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改革背景下,文章结合BIM技术优势与建筑类人才培养特征,分别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运用、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以促进我国建筑类院校基于BIM虚拟技术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本科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认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薄弱以及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丰富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自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顺利发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十分重要,本文浅显的研究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面临的困难,以期在硬件设施配套方面助攻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4)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缺乏为我国当前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在校企协同创新的体系下,探讨了校企深度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协同创新的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模式,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9)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研究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支撑点,融合境内外样本院校经验,着眼于构建要素比较完整、制度逐步配套、运行效果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层面,全方位地引导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7)
基于现代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高校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通过不同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地方新建生物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进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期,经济社会改革亟需应用型人才。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陈旧、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我们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进行创新定位,构建起培养目标多元化、育人体系开放化、推进方案特色化、教育流程标准化的定位系统。并以此为指导,积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形式,完善制度机制,为转型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3)
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做好现代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型应用人才。目前各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职业技能导向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培养模式值得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是把握应用型人才内涵,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采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7)
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出发,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了基于模块化的数值分析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