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据说西汉末年,国势日衰,王莽篡位后,改立新朝。由于他朝令夕改,横征暴敛,加之连年灾荒,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汉室后裔刘秀也乘机起事,王莽派人到处追杀刘秀。 一天,刘秀跑到安徽界首以北三十里的地方(今名光武镇),肚中非常饥饿,就到一座庙里讨东西吃。庙里的伙夫给他做了一碗素汤后,才发现馒头已经用完。这时,伙夫突然发现水缸里还漂着几块已被水泡透了的馒头。于是,伙夫便把馒头捞起,放入素油锅中油炸,炸酥黄后再浇上糖水端给刘秀。 刘秀吃完后问:“这是什么东西,有这么好的味道?”伙夫想了一会儿说:“就叫它‘水吸馍’…  相似文献   

2.
峄城的糁汤     
话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称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王莽便派兵四处追杀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刘秀.一天,刘秀被王莽军追杀至古峄州(今山东枣庄峄城区)城北护君山下.  相似文献   

3.
什锦果味水吸馍 张士珍 汉室后裔刘秀揭竿而起,从这以后王莽到处追杀刘秀。一天,刘秀跑到现界首北15公里处(今光武镇)当时非常饥饿,就到一座庙里讨饭吃,火夫给他打了一碗素汤后,发现馒头已用完,火夫大伤脑筋,就在这时火夫发现,水缸中飘了几块已被水泡透的馒头,就对这几块馒头打起了主意,最后才想出了办法,把锅中加入素油烧热,馍放入油中炸黄捞出,浇上糖水端给刘秀。刘秀吃完后问:这是什么东西,有这么好的口味?火夫想了一会说:就叫它“水吸馍”吧。 没过多久,刘秀登基后,还不断的回味着以前吃的水吸馍,就把火夫接进…  相似文献   

4.
中秋节,苏州有吃桂花糖芋艿的习俗。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以后,刘邦的九世孙刘秀为了恢复汉室,以邓禹为大将讨伐王莽。有一次刘秀吃了败仗,被王莽围困在昆阳。一时救兵未到,突围不成,粮草已尽,大家只能剥树皮、吃草根,  相似文献   

5.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浆面条是家乡洛阳独一无二的美食,它丰富了洛阳的饮食文化,也滋养了洛阳人的味蕾。凡是喝过浆面条的人,提起这道美食,就会觉得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而生在洛阳长在洛阳的我,虽已吃过无数次浆面条,可还是觉得余香满口、丝毫不腻。浆面条历史悠久。相传,东汉年间,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家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和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  相似文献   

6.
家乡的栗子     
我老家在河南省桐柏县,我们那儿盛产栗子。 我们那儿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王莽撵刘秀时,刘秀逃到了我们那儿,一天,他又累又饿,便向一户人家讨口饭吃,这家人便给他两个又黑又硬的窝窝头。刘秀一看心里很不高兴,心想,这家人也太小气了,这种窝窝头也能吃?想不吃,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便掰了一点儿丢进嘴里,没想到又香又糯又甜,好吃极了,一问,原来是栗子面儿做的,是专门招待客人的……刘秀当上东汉开国皇帝后,便把这家人接到皇宫里,专门给他做栗子面窝窝头吃,我们那儿的栗子便也  相似文献   

7.
说起芋艿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东汉年间,刘秀和王莽大战,刘秀兵马被王莽重兵包围在山上,数日后,粮草用尽,军士们饥饿难忍,几乎要遭到覆灭之危。此时王莽又用起火攻,满山燃起了熊熊大火,正在危急之际,乌云密布下起大雨,山火被大雨浇灭了,雨过天晴,在刚烧过的泥土中飘散阵阵香味,军  相似文献   

8.
用人之道     
《北京皮革》2008,(2):1-1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阿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相似文献   

9.
夜游枫泾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枫泾以河多、桥多、寺庙多、里弄多而著称。镇区内河道纵横,形态各异的古桥梁共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老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30多处庙宇,与众多古桥形成“桥连庙,庙里桥”的特有古镇景观。  相似文献   

10.
蜘蛛修网     
《今日印刷》2009,(5):43-43
一座破旧的庙里住着两只蜘蛛,一只在屋檐下,一只在佛龛上。一天,旧庙的屋顶塌掉了,幸运的是,两只蜘蛛没有受伤,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地盘上忙碌地织着网。没过几天,佛龛上的蜘蛛发现自己的网总是被搞破,一只小乌飞过,一阵小风刮起,  相似文献   

11.
和尚挖井     
<正>有两个和尚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  相似文献   

12.
文苑专栏     
有一个故事,在一座高山上有两间庙,甲庙的和尚们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痛苦;乙庙的和尚们,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快乐。甲庙的住持便好奇地前往请教乙庙的小和尚:"你们为什么能让庙里永远保持愉快的气氛呢?"小和尚回答:"因为我们常做错事。"甲庙住持正感疑惑时,忽见一位和尚匆匆由外归来,走进大厅时不慎滑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过去,扶起他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把地擦的太湿了!"站在大门口的和尚也跟着跑进来,带着歉意说:  相似文献   

13.
白莺山地处普洱到下关的茶马占道左侧,山脚下是澜沧江著名的神舟渡,这里交通便利,却颇为僻静,于是便成为僧众修行出家的好去处。白莺山在南昭时期便出现了相当规模的佛寺。在以后的五百年间,大河寺及其他庙观更替,但香火不断。  相似文献   

14.
认错未必输     
有一个故事,在一座高山上有两间庙,甲庙的和尚们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痛苦;乙庙的和尚们,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快乐。甲庙的住持便好奇地前往请教乙庙的小和尚:"你们为什么能让庙里永远保持愉快的气氛呢?"小和尚回答:"因为我们常做错事。"甲庙住持正感疑惑时,忽见一位和尚匆匆由外归来,走进大厅时不慎滑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过去,扶起他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把地擦的太湿了!"站在大门口的和尚也跟着跑进来,带着歉意说:  相似文献   

15.
心灵故事     
[挖井]甲、乙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变成为了好朋友,就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五年。突然有一天甲没有下山挑水,第二天、第三天也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乙以为甲生病了,于是决定爬上相邻  相似文献   

16.
朋友,当你在农历三月三前后来到翰墨飘香的安徽省桐城县,家家户户都散发出蒿子粑的香味。在桐城,据传三月三是鬼节。这天最早又叫上已,也就是说,这个节日原来所在日期是三月里的第一个逢已的日子。到了魏晋以后,这个节日便逐渐固定在了三月三这一天,所以这个节日后来被人们干脆叫了“三月三”。(不过也有少数人仍用“已日”,让这个节日仍在三月的前12天内浮动,当年三月的哪一天是“第一个已日”,哪一天就是这个节日。)早在晋汉时,平原有个叫徐肇的人,季春三月之初,一年生了3个女儿,可是在3天之内便全死了,一个也没养活。于是人们怕在这一天…  相似文献   

17.
五、六十年代时.古老的南京城内人口井不多。那时夏季的天气也是十分炎热,一到傍晚吃饭时间,沿街居住的市民便耐不住屋内的闷热、纷纷将简易饭桌搬到了人行道或马路上.主妇也将准备好的饭菜摆上桌,并为家中老者或“顶梁柱”倒上一杯白酒。此时,常见有手挎小篮的半大少年或中年妇女朝着街边小饭桌迎面走来,并大声DA喝着;“香干…臭干!”喝酒的人或小孩此时便会停下手中的筷子,孩子们的眼睛一齐盯住父亲或爷爷.于是有”实力”的人就边掏出角票,边发话:“来一毛钱臭干!”当时,二寸见方的豆腐干,一毛钱竟可买五块.大人要吃具…  相似文献   

18.
一直觉得,出了山东就吃不到正宗的山东煎饼了。传说煎饼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实力薄弱,常被曹兵追杀。一天,刘备大军被围在沂河、河之间,锅灶尽失,将士饥饿困乏,情势危急。诸葛亮便让伙  相似文献   

19.
一直觉得,出了山东就吃不到正宗的山东煎饼了。 传说煎饼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实力薄弱,常被曹兵追杀。一天,刘备大军被围在沂河、涑河之间,锅灶尽失,将士饥饿困乏,情势危急。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玉米面为浆,将铜锣置于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杀出重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服装(北京)》2009,(13):150-150
在电影《终结者2018)中,T-600的戏分虽然不多,但也可说是人类角色以外戏分最重的了,而有趣的是他们居然会身着不同的造型“上街”,尤其是戴头巾那个,一出场便引来全场笑声。而除他以外,那个浑身褴褛、戴着人皮面具追杀约翰康纳父亲的那个也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