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雯  陈国强 《印染助剂》2012,29(7):36-38
将柠檬酸用到蚕丝的脱胶处理中,研究了酸的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脱胶效果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工艺:柠檬酸质量浓度15g/L,温度98℃,浴比1∶60,处理时间30min.研究了酸脱胶后蚕丝的机械性能和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丝素的损伤较小,脱胶后丝的表面变得平滑.  相似文献   

2.
精练脱胶是真丝织物染色前的必备工序,也是制备丝素蛋白生物材料的关键步骤。利用丝胶和丝素的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能的差异,已研究和开发了多种脱胶方法,包括:碱性试剂、酸性试剂、表面活性剂、蛋白酶及高温高压处理等。综述、分析和比较迄今的主要脱胶方法、效果,及其对丝素的影响,讨论蚕丝脱胶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吴惠英 《纺织学报》2017,38(8):75-80
为探究脱胶工艺与蚕丝溶解及纤维成形之间的关系,讨论了脱胶溶液质量分数、脱胶次数对蚕丝脱胶率、蚕丝表面形貌、丝素溶解度以及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蚕丝脱胶率随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与脱胶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为0.1%、脱胶3次时,脱胶丝素纤维表面出现明显劈裂的微原纤结构,纤维的断裂强度下降了27.6%。丝胶的去除程度对丝素溶解及再生丝素纤维的结构有所影响,溶解时间随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脱胶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的力学性能随脱胶程度的加深而降低,当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为0.05%、脱胶3次时,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直径均匀、表面光滑、结构紧密且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脱胶对蚕丝溶解及丝素蛋白的影响,分别将碳酸钠和尿素脱胶的蚕丝溶解在氯化钙/乙醇/ 水体系中,借助颜色光谱、红外光谱、X 射线衍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蚕丝脱胶率、脱胶蚕丝结构、溶解进程以及丝素蛋白的流变、成膜及成球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尿素脱胶,碳酸钠脱胶可溶解部分丝素蛋白,脱胶率较高,脱胶蚕丝白度低;碳酸钠脱胶对蚕丝结晶度影响大,且对丝素蛋白重链分子单元破坏严重,有助于溶解体系中钙离子对丝素蛋白的渗透,使脱胶蚕丝较易溶解,但丝素蛋白分子量低,蛋白液黏度较小;碳酸钠脱胶降低了丝素蛋白膜的力学性能和透光率,制备的丝素蛋白空白微球粒径较小,分布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5.
蚕丝的脱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不同脱胶方法对蚕丝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碳酸钠、中性皂、酒石酸、2709碱性蛋白酶和高温高压水脱胶法对蚕丝分别进行脱胶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处理后蚕丝的脱胶率、力学性能、白度、红外光谱曲线以及染色性能。结果表明:蚕丝经不同脱胶方法脱胶一次后,丝胶蛋白即可基本去除,脱胶率保持在23%-24%;蚕丝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功经不同脱胶方法脱胶后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高温高压水脱胶对蚕丝的力学性能影响最大;不同脱胶方法后蚕丝白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酶脱胶后的蚕丝白度提高最多;红外光谱曲线显示,各脱胶方法对蚕丝主体结构不会产生较大影响;染色性能方面,在用醋酸调节的弱酸性条件下,脱胶蚕丝得色较深,且经酒石酸脱胶后蚕丝纱线的染料上染率明显优于其他脱胶方法。  相似文献   

7.
夏震然  李万鑫  卢神州  瞿静 《丝绸》2022,(11):47-53
脱胶对蚕丝蛋白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再生蚕丝蛋白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本文分别采用碳酸钠、苹果酸及木瓜蛋白酶对家蚕生丝脱胶,分析脱胶程度及脱胶工艺对蚕丝蛋白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索不同脱胶工艺获得的再生丝素膜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对生丝的脱胶率明显高于碳酸钠和苹果酸,脱胶后的蚕丝蛋白结构更加规整,结晶度和热稳定性提高;并且,经木瓜蛋白酶脱胶后制备的再生丝素膜能支持L929细胞的黏附和增殖,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经碳酸钠和苹果酸脱胶后的再生丝素膜,细胞相容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浅谈蚕丝脱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蚕丝脱胶的方法,重点阐述了脱胶工艺。蚕丝脱胶有很多方法,生产中皂碱法脱胶使用较多,且工艺比较成熟。酶脱胶由于具有很多优点,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脱胶方法。  相似文献   

9.
吴焕岭 《印染》2013,39(16):20-22
采用蛋白酶对蚕丝织物进行脱胶,为提高蚕丝脱胶效果,在酶练之前对织物进行预处理,以促进丝胶膨润、软化。酶脱胶工艺的优化条件为:酶2.0~2.5 g/L,pH值9~10,温度40~50℃,时间40~45 min。与皂碱脱胶效果相比,采用酶脱胶工艺的蚕丝织物断裂强力、毛效与脱胶率均较高,手感较好,较柔软,仅白度稍差。  相似文献   

10.
蚕丝木瓜蛋白酶脱胶工艺条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脱胶条件对蚕丝木瓜蛋白酶脱胶效果的影响.由单因子实验选出合适的酶质量浓度、温度、时间、pH值范围,用正交实验优化脱胶条件.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能有效地脱除丝胶:脱胶率和丝的强力损失率,随着酶质量浓度增加、pH值及温度的升高和脱胶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正交实验证实酶质量浓度是影响脱胶率的丰要因子,酶脱胶时间是强力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脱胶率和强力损失率,确定生丝木瓜蛋白酶脱胶的2个较好工艺条件为:一是酶质量浓度3 g/L、pH6、温度85℃、时间60 min;二是酶质量浓度3 g/L、pH8、温度65℃、时间90 min.  相似文献   

11.
张善才  刘桂芬 《丝绸》2000,(10):15-18
通过对常规蒸茧包中间与靠边部位茧的茧层丝胶溶失率及其制得生丝的强伸力、黑板卷绕过程中丝条张力的测试,并对产生原因进行了探究,初步揭示了常规触蒸对茧包中间与靠连部位茧的丝胶溶失率及其生丝机械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触蒸设备及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几种化学和酶处理方法对蚕丝进行脱胶,探索蚕丝的最佳脱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酶法脱胶条件温和,脱胶率较高,高达90%~100%,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各种脱胶丝的微观表面图,生物酶法脱胶对丝素表面不会产生损伤。因此得出结论生物酶法综合脱胶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14.
桑蚕丝脱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0.05g/L碳酸钠溶液对桑蚕丝在煮沸的条件下精练0.5h,再用去离子水洗涤2次,除去盐离子及蚕丝表面的丝胶蛋白,得到脱胶蚕丝,烘干后计算生丝脱胶率,并用苦味酸胭脂红溶液及傅立叶红外光谱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生丝含胶率约为32.18%,脱胶3次基本上可将丝胶除尽。  相似文献   

15.
杨斌  陈克强 《丝绸》1994,(5):12-14
通过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影响真丝砂洗绸悬垂性能的五大力学指标,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模糊关系方程。经求解方程,得知该五项力学指标对悬垂性影响的权重分布。该结果有利于我们认识真丝砂洗绸悬垂性能的力学构成机理及综合设计,改善真丝砂洗绸的实物质量。  相似文献   

16.
蜘蛛丝的力学性能及其应用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献聪  施楣梧 《纺织导报》2004,(3):32-32,34,36,38
蜘蛛丝由于其特有的力学性能及环保优势,专家们预测在未来的纺炽应用领域将有相当的竞争力。文章介绍了蜘蛛丝的力学特征及其微观结构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防弹衣的性能要求,对蜘蛛丝在防弹材料方面的应用取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真丝绸的高效精练工艺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燕萍 《丝绸》2002,(10):32-32,35
真丝绸应用新合成的高效精练剂在低温进行精练,其效果达到常规工艺精练同等水平,而且有利于减少灰伤等病疵,提高练白绸的强力。工艺条件为:高效精炼剂6g/L,预处理和初练温度分别为85℃、时间90min,复练温度95℃、时间90min。  相似文献   

18.
蚕丝脱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平板初筛和发酵脱胶复筛的方法从蚕丝腐化液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脱胶效果好的细菌,经该茵处理后蚕丝的残胶率可达到5.12%,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鉴定该茵属腊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利用筛选的菌株进行纯种发酵脱胶,所得丝纤维的残胶分布情况和强度等特性优于化学法和酶法脱胶.  相似文献   

19.
生丝浸泡工艺对蚕丝脱胶及染色匀染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L9(34)),以浸泡助剂用量、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和生丝的来源作为试验因素,以生丝溶失率、脱胶过程的练减率、染色不匀度和染色试样表观颜色深度(K/S值)作为判断指标,进行生丝浸泡工艺对蚕丝脱胶及染色匀染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生丝浸泡工艺参数对上述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而生丝的来源对于生丝溶失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于脱胶过程中的练减率、染色不匀度和染色试样表观颜色深度(K/S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说明在工厂实际生产中,应考虑到生丝来源对产品质量(如染色均匀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2003.6~2004.6月生丝检验中,有部分企业想用某些解舒较好的原料,缫制高品位生丝,结果经检验,质量情况却事与愿违,其原因是强伸力指标差、切断次数高,造成大部份丝批降级,一些丝批甚至降了两个等级.成为低品位丝,企业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为什么会出现设计质量与实际生产质量相差甚远的现象呢?笔者对这些原料的原料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