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华贲 《油气世界》2006,(12):22-27
一、国际LNG价格走势 1、LNG的定价机制的演变到2003年为止世界LNG贸易的主要买方市场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价格通常以单位热值计价(美元/MMBTU),LNG贸易价格通常与竞争燃料价格挂钩,并通过定价公式来定期调整。LNG进口价格公式从早期单一与原油直接挂钩的公式发展到现在的直线价格公式、S曲线价格公式等.  相似文献   

2.
《世界石油工业》2010,(4):I0001-I0002
在亚洲新兴市场,随着有关政府提高国产天然气价格,并且放松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供应条款,二者之间的价格差距正在缩小。《世界燃气情报》分析指出,从理论上讲,缩小国产天然气价格优势对LNG市场前景有利。但由于LNG进口条件限制、国内天然气产量提高、定价方式复杂,近期似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LNG市场迅猛发展,贸易量持续快速增长。基于对国内外LNG市场供需现状的详细分析,总结了国际LNG生产和需求的发展情况,国内LNG生产、进口现状以及未来的需求情况,分析了全球天然气价格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一是国际LNG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二是亚洲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具潜力的LNG消费市场;三是未来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以年均高于8%的速度递增,LNG进口量还将会不断攀升;四是我国推动天然气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与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接轨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际 LNG 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贲  罗家喜 《天然气工业》2007,27(1):140-144
为弥补日益增加的天然气供需差额,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已建、在建和已规划了数个LNG接收站,用于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但是能否最终实现有保障的稳定供应,其最关键的因素还是LNG的市场价格问题。为此,简介了国际LNG定价机制的演变,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国际LNG价格的影响,以及影响国际LNG价格变动新因素,如油气进口国的协调、LNG现货和期货贸易、管道天然气贸易的影响等。最后,从长、短期供、需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国际LNG市场价格走势。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2060年"碳中和"意义重大,但是进口LNG定价话语权缺失和高资源成本却给我国天然气稳定供应带来了挑战。为了降低我国进口LNG定价和资源采购成本,在分析全球LNG贸易定价历史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2020年新签LNG合约的定价趋势,对比了我国LNG进口长协定价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全球LNG贸易定价机制已向多元化转变,区域特点和"亚洲溢价"问题明显,不同定价机制互为补充;(2)新签LNG长协与油价挂钩回归主导地位,挂钩斜率继续下降,出现动态混合S曲线;(3)我国LNG长协与油价挂钩占比高,尚不具备气—气竞争的市场条件且价格复议周期长。进而对我国LNG进口定价提出以下建议:(1)坚持"短期灵活"和"长期稳定"原则,综合运用气—气竞争、与Brent价格挂钩等多种方式,不能完全与油价脱钩;(2)参照全球新签合约及亚洲已复议合约,坚持市场平价原则,完善价格复议条款,缩短复议期;(3)国家要支持建设天然气交易中心和期货市场,尽快形成国际认可的区域基准价格;(4)提前做好预案,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控制LNG进口资源总体成本。  相似文献   

6.
美国出口LNG及对世界LNG市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月以来,美国一批拟建LNG出口项目的出现改变了世界长期LNG供应预期。目前美国已批准及规划的LNG出口项目总规模约每年1×108 t,相当于2011年全球LNG贸易总量的40%,成为未来世界重要的LNG潜在资源,受到主要LNG进口国(包括中国)的广泛关注。为此,通过对美国天然气储量和供需的分析,认为美国具备规模出口LNG的基本条件,并且与澳大利亚出口LNG项目相比,美国出口LNG至东北亚地区具有综合成本优势。此外以德勤咨询公司和英国天然气集团提供的美国天然气供应曲线为基础,分析了不出口LNG和出口LNG 两种情景下,美国长期天然气需求量变化对美国天然气价格的影响,指出美国出口LNG导致其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而对LNG进口国而言,美国出口LNG将增加世界LNG供应量,使世界各地LNG和天然气市场相互影响进一步加深,有助于缩小世界各区域天然气价格差距,但同时需要认真研究应对美国天然气出口政策变动和天然气价格波动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LNG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卫星站不断增加,进口项目迅速铺开,生产运输能力有所提高,在卖方主导的新国际环境下,我国LNG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LNG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供应紧张、市场开发难度大、LNG运输价格不断上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LNG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LNG市场的“亚洲溢价”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亚太地区的LNG进口价格相对于北美和欧洲地区存在着较高的溢价。为此,剖析了世界LNG市场“亚洲溢价”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与油价挂钩的LNG定价方式为原油的“亚洲溢价”向LNG转移提供了便利;②亚太地区LNG市场存在买方需求价格弹性较弱和市场有效分割的情况,出口国针对亚太地区采取了价格歧视。进一步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受贸易限制以及液化及运输成本和地区供需差异等因素影响,LNG的“亚洲溢价”短期内难以消除,但未来新增的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莫桑比克等LNG供应将有助于缩小世界LNG市场的地区价差。针对LNG的“亚洲溢价”现象,中国可以采取的对策如下:①加强国内外资源开发利用,增强资源保障能力;②构建多元化的进口格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③完善天然气储备体系,提高风险防御能力;④建立天然气交易中心,提高谈判议价能力;⑤综合原油的“亚洲溢价”问题,建立中国、日本、韩国联合议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建  董秀成 《天然气工业》2005,25(10):139-141
进口天然气销售价格受消费者对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替代能源价格和供需状况等因素影响。为研究引进天然气在国内天然气市场科学、可行的销售定价,指出销售引进天然气与国内天然气在成本与风险方面的不同特点,提出两种销售引进天然气定价原理(即从国内能源市场出发的定价原理和与引进天然气价格相关的定价原理),并依据定价原理设计3种现行天然气定价与暂定天然气价格定价公式,最后按照与国际能源市场相联系的方式选取4种原油作为天然气价格参考原油,利用与引进天然气相关的销售定价方法对1995~2000年的天然气购买和销售价格进行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0.
《世界石油工业》2013,(6):19-25
美国是目前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天然气供过于求使得气价低迷,与国际市场形成巨大差价,且国内LNG进口设施能力大量闲置,这些因素将促使美国转向天然气出口。美国放宽LNG出口将对全球天然气供应格局产生冲击,传统的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天然气供应国主张天然气价格与国际油价挂钩的定价模式将面临挑战,俄罗斯和伊朗积极推动的“天然气出口论坛”可能逐渐边缘化。但由于受审批、投资和建设等多方因素限制,美国放宽LNG出口实现对市场产生影响的规模需至2020年之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建LNG接收站的经营困境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广忠 《天然气工业》2014,34(5):168-173
由于中国自产气和管道进口气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需求,2015年缺口量将达540×108 m3,因此需要通过建设新的LNG接收站设施、大力增加LNG进口量来弥补。但近年来,我国几个新建的进口LNG接收站都遇到了购销价格严重倒挂的经营困境,即如果按照现行的管道气门站价格销售LNG,每卖1m3天然气将会出现2~3元的亏损。采用比较法和内外因分析法研究了这一现状,结果认为,进口LNG价格倒挂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在:①亚太市场与油价挂钩的LNG采购定价机制不合理;②国内销售定价方式不科学,忽视了热值和环保因素;③LNG蕴含冷能高达830~860MJ/t,但国内对LNG冷能利用开发力度不够;④液态LNG直销市场价格承受力强,但国内目前开发效果不理想。针对形成上述困境的有关根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今后要在建立LNG期货交易中心、多采购HH(美国Henry Hub期货交易中心)价格气源、打造海外LNG生产基地、改变国内定价方式、出台环保补贴政策、发展冷能利用和液态直销产业等方面多做工作,争取尽快破解我国新建LNG接收站的经营难题。  相似文献   

12.
江楚标 《天然气工业》2007,27(7):124-126
液化天然气(LNG)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主要用途是作为燃料,是目前最清洁的一种能源。LNG的体积是常温下天然气体积的1/625,因而便于运输和贮存。正是由于这一特点, LNG贸易早在几十年前就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石油的一种能源贸易的主要形式。进口LNG不仅进口了能源,而且也进口了宝贵的冷能,但如果不利用其冷能则是极大的浪费。为此,在介绍日本LNG冷能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利用我国中小型LNG气化站的冷能生产液氧、液氮等液体空分产品的可能性及经济性。随着我国LNG进口量和自行生产量的不断加大,LNG冷能的利用必将受到高度重视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天然气定价方式对LNG进口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谢丹 《天然气工业》2009,29(5):122-124
目前天然气出厂价、管输费和终端配气系统的定价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定价为主,而LNG定价主要采取与替代能源挂钩的机制,通过定价公式进行调整。由于LNG定价与国内目前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国内天然气定价会对LNG进口在资源引进、LNG贸易、天然气计量方式、LNG国内经营模式及国内天然气价格等方面产生影响。通过分析评价这些影响,结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天然气贸易发展状况,对天然气定价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求真正实现天然气的市场化来适应天然气产业的变化,促进我国天然气工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液化天然气泄漏与扩散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彦波  黄俊  鲁军 《天然气工业》2007,27(1):131-133
能源供应紧张的现状,使得我国的LNG进口量快速增长,LNG接收终端和港口设备可能发生LNG溢出的危险性及破坏性也备受关注。为此,介绍了我国LNG进口和终端建设情况,结合国内外LNG泄漏与扩散的试验和模拟,对可能发生的LNG船舶碰撞危害性、LNG泄露的扩散和火灾危险性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对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了进行LNG风险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日益重视天然气资源的合理利用。针对广东怎样用好LNG和可以取代哪些能源,分析、比较了广东省的煤、油、进口LNG等能源在主要能源利用领域的使用成本以及相应的环境排放成本,以利于合理引导进口LNG的规划利用,规避因盲目投资而产生的能源浪费。结果表明,LNG替代现有车用能源、民用能源时,显示出较高的价格承受能力。此外,由于高效用能,分布式能源站、车用LNG 等呈现出良好的经济竞争性和环境效益,而被看好的联合循环电站则无法与煤电竞争。  相似文献   

16.
LNG冷量优化集成利用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将相继在沿海地区建成多个LNG接收站,每年将进口数以千万吨计的LNG,同时携带数着巨额冷量,而这些冷量可用于发电、空气分离、制造干冰、低温冷库等众多领域。基于国外LNG冷量利用现状,指出我国即将展开和实施此项技术还存在着:过程火用损较大,缺乏系统、全面的LNG冷量利用技术的研发指导机制,以及宏观调控力度薄弱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发展LNG冷量的集成利用方案,可为此类技术的研发利用提供新思路。以福建即将进口的LNG为例,模拟了空气分离与干冰制备的集成工艺流程,结果表明:福建每年进口的260×104t LNG可以冷却290×104t空气,相当于60000 m3/h的氧气制备规模,还可以生产100×104t的干冰,其过程火用损较小;其剩余的高温位冷量可应用于低温冻结库或冰灯等项目,这对主体装置的实施效果和过程火用损的影响较小。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可灵活控制冷却空气的液化率,基本不用冷却循环水,流程简单,设备投资少,能耗低等。  相似文献   

17.
进口LNG产业链下游环节对供气成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贲  杨艳利 《天然气工业》2007,27(9):116-118
为了澄清“天然气终端用户价格会随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而成比例增长”的认识误区,分析了LNG产业链各环节的费用对最终供气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下游各个环节的费用相对稳定,使最终供气成本增加幅度小于国际贸易价格(即离岸价)上涨的幅度。从模拟计算结果看出:若离岸价上涨50%,最终供气成本只增加1/3;同时下游各个环节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由35% 降低为26%。充分利用 LNG的冷能和尽可能分离出湿气中所含的轻烃,可使下游环节成本进一步降低。因此,应积极进口LNG,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成本,做好市场的开拓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液化天然气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邢云  刘淼儿 《天然气工业》2009,29(1):120-123
中国LNG接收站已投产2个,在建、拟建11个,一期规模3 630×104 t,二期3 310×104 t,小型LNG工厂引进技术7套,国产技术19套,日处理天然气729×104 m3。我国在城市燃气、化工、发电等应用方面都已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沿海港口设施条件良好,具备大规模进口LNG条件;引进LNG风险相对较小、客户分散性好、市场开发相对容易、气源灵活性大;但LNG的“卖方市场”要持续到2010年左右。因此我国沿海近期拟建项目气源落实困难;近期国际油价和建造LNG项目原材料价格起伏很大,使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此外,由于中国天然气市场还不成熟,在大力发展LNG产业的同时,还需逐步调整国内能源的比价关系,加强市场培育和市场监管。对发展LNG产业的建议:①整体规划,合理布局;②资源先行,市场导向;③因地制宜,明确定位;④遵循规律,适度竞争;⑤多元引进,扩大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