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文西 《世界建筑》2006,(11):12-15
“2006WA中国建筑奖”揭晓2006年11月5日,“2006WA中国建筑奖”经过多轮评选,评出优胜奖3名;佳作奖5名。评委:MarkRandel(德国)、MichielRiedijk(荷兰)、胡越、李晓东、刘家琨、齐欣、项秉仁。获奖作品将在以后的《世界建筑》中刊出。获奖名单如下:优胜奖:建筑名称:阳朔小街坊(图1)建筑师:张轲,张弘,茹雷,ClaudiaToborda(标准营造)建筑名称:上海市青浦夏雨幼儿园(图2)建筑师:柳亦春,庄慎,陈屹峰(大舍建筑)建筑名称:地震博物馆(图3)建筑师:邱文杰,庄学能(台湾大涵学乙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庄学能建筑事务所)佳作奖:建筑名称:天津大学冯骥才…  相似文献   

2.
施国平 《城市建筑》2008,(12):80-82
2008年上半年很凑巧地接到了一个为某江南城市公园设计茶室的项目.初与业主接触时很受鼓舞,他说希望在项目中好好探索一下“新江南建筑”。虽然我们喜欢的多是动态流畅的当代风格.但也一直非常有兴趣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再生”问题。对于中国建筑,无论我们用什么理由来暂时回避这一问题,它始终是一个核心,是一个关于我们自身身份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设计》2015,(2):44-45
UED:你熟悉的中国青年建筑师有哪些?你是从什么渠道知道他们的? 藤本壮介:我与MAD的马岩松先生很久以前就是朋友.我欣赏马岩松试图以现代建筑手法嫁接传统中国山水诗意的建筑理念.另外,我对李晓东先生也有所了解,很欣赏他利用材料呈现建筑空间的比例之美. STUDIO VELOCITY:我对中国青年建筑师并不是很了解,但我很感兴趣. Mount Fuji:我对如恩设计研究室的上海水舍酒店印象深刻. 增田信吾+大坪克亘:我们曾在2014年AR奖(AR Award)颁奖礼上见过大舍建筑的柳亦春先生,十分绅士. 403 architecture:不了解.  相似文献   

4.
“转化”——英文译为“Transformation”。 记得七八年前,美国西海岸著名建筑师Rotanti来南京访问,他很希望与我合作做一个工程设计。Rotanti的风格是典型的现代建筑形式,建筑空间丰富,灵活可变。他对佛教也颇感兴趣,我就介绍他到苏州西园寺庙做一幢藏经楼。他带回去指导学生做,一年后方案寄给我,但不很理想,毕竟他不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真谛。可创设当地的小住宅,一生方形绿地的转角,建筑是现代的,精美得体。  相似文献   

5.
《新材料新装饰》2004,2(7):30-35
The Museum of moclern Art.Moma国际寓所是由当代集团投资,北京当代鸿运房地产经营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一座国际寓所,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大量艾伯利作为这所高凯寓所的设计者之一,他为了营造人们“心理的健康”而努力,他制造了可与历史比美的MOMA“织锦紫铜立面”,以及“非常放松的在家里。不紧张的随意自由的享受空间”。从以下Eberle大量的演讲和对MOMA的诠释中,从他的建筑以及他的先进设计理念中,从他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观念中,我们会对“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有一个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简洁纯净的体形谦虚地与宏伟的主场对话,不同气质的对比使各自的灵性得到趣味盎然的共生。作为一个摹写水的建筑,纷繁自由的结构形式,源自对规划体系巧妙而简单的变异,却演绎出人与水之间的万般快乐。椰树、沙滩、人造海浪……将奥林匹克的竞技场我们这样表述着“水立方”,是希望透过不多的文字告诉人们,这一设计的三个重要命题:奥运公园的群体关系、结构与外观如何产生,以及功能和运营的安排带给建筑的不同意义。关于“水”与“方”赫尔佐格的主体育场,如同评委所谓“推动性的、革命性的发展”的评语一样,我们看到的是对体育建筑语言模…  相似文献   

7.
乡村建筑受到全球化进程的侵袭,其地域特点有着逐渐衰落及趋同现象。以云南省曲靖市普鲁村为例,探索基于“在地”设计思路支撑下乡村传统建筑真实性营造策略,构建居民生活场景,提高场地活力及发生率。通过对田野地点存留的尊重,对乡村可得性材料的运用,对适宜营造技术的再选择,秉承当地居民为主体,对居民需求进行回应式设计,提供多种可能的塑性空间,唤醒乡村活力。  相似文献   

8.
ID+C能给我们能释什么是“城市组”吗? 潘:(笑)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解释。首先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公司开办之初,我们接到的任务绝大多数是室内设计,可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做“室内装饰”,而是从建筑的角度先进行剖析、理解。进而根据功能需求列建筑空间的不足做调整,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空间,接着再进行适当的装饰,因为我们定位自己为“室内建筑师”而非单纯的“室内设计师”。第二个层面是我们对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理解。一个建筑存存于城市当中,总会存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影响甚至改变城市,严格来说,设计建筑的同时也设计了城市。我们在做一个建筑或室内空间的设计时。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甚至支配人们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方式。反过来,城市空间又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思路与走向,比如功能的定位、平面的安排、形式的塑造等,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是这样.我们把建筑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分子,也意识到设计师对城市所应负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的建筑—北京兴涛会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算深入却一直未曾中断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现象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就是在中国建筑传统中,对于我们今天称之为“建筑”与“城市”的两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区分,而这恰恰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干中国的传统来说,城市(如紫禁城、北京城)不过是放大的建筑,而建筑(如四合院)却可是缩小的城市。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的“城市”与“建筑”具有平面与空间布局的同构特征。可能并不恰当:我把这种“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称作“城市”与“建筑”的复合性。 中国建筑的另外的特点上一在于它的特别简化单一的…  相似文献   

10.
象征     
《城市环境设计》2014,(8):95-95
有一次我去丹麦参加奥尔胡斯大学的座谈会.我也借此机会,去参观了一下雅各布森设计的奥尔胡斯市政大厅.整个设计极其严谨而细腻,所有细节都考虑到了,简直完美无缺无可挑剔.我心里不禁感慨,“奥尔胡斯市民有这么完美的市政厅建筑,可真是幸福啊.”就在这时,有一个刚刚还在擦拭黄铜栏杆的中年女性过来和我搭话.我猜她一定是负责清扫的阿姨.负责为我导游的奥尔胡斯大学老师为我翻译.“您知道雅各布森吗?怎么样,这建筑很棒吧?我很喜欢这个建筑.”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一个跨界、包容、整合的设计实践理论。回想我们经历的各种建筑主义运动和建筑思潮,大多都是关于建筑、环境、城市的认知,而很少是系统的指导设计实践的理论。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设计方法,仍然沿用一个世纪前“布扎艺术”学院派的方式,通过学习案例、模仿样式、观察效仿、然后结合一些理性的分析做出结合具体案例的“创作”,或者形成极为个性难以描述的“神秘”设计方法,我们只能笼统地归纳其为“直觉”。  相似文献   

12.
之所以选择做“学校建筑设计专辑”,多是因为觉得国内的室内设计师对孩子这一广大群体关心很不够,大家太过关注商业空间、办公空间、展览空间等的设计效果,而忽视了不大显眼的中小学校园建筑的设计与装修,且可能固有观念很重。我们杂志在去年第10期曾刊登过一个校园建筑的空间案例,是由“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王昀副教授设计的北京百子湾1号住宅区中学和幼儿园,由于其白色的效果太突显而遭遇数次评论,尤其是于今年第2期刊登的《粉饰》一文,对白色的学校建筑冠以“建筑暴民”的头衔,某网站也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今日建筑     
袁烽 《时代建筑》2006,(1):146-147
1.项目名称:卜利则大楼(Blizard Building) 地点:英国伦敦奎恩玛丽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London,UK) 时间:2005年建筑师: 阿尔索普设计事务所(Alsop Design/ AMEC) 简介:“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能够避免实验建筑传统消毒环境的空间——在这里建筑结构与科学有关,由于它将研究者聚到一起有助于更好的技术的产生。”(阿尔索普) 设计组的目标是为学院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建筑,为当地社区创造一个重要的地标,围绕两个概念设计建筑外形:首先是依照开敞式平面布置的规则,促进不同学科的更  相似文献   

14.
SIGNAL是一个跨行业咨询公司,在变革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空间"这一策略性工具。我们关注空间的有形设计,使之在无形中为人群营造最佳的人际关系,并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具体如下:战略性建筑咨询。我们会为建筑设计领域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有关经营方针、经济运营及设计策划的建议。基础信息的支持。在过去的11年里,我们收集了在不同的工作与学习  相似文献   

15.
武玉艳 《城市建筑》2014,(11):284-284
论文在乡村转型的背景下,通过对台湾建筑师谢英俊提出的“协力造屋”乡村建筑营造模式的解读,结合传统建筑营建模式探讨乡村的转型之力,为乡村建筑的营造模式提供其他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三年前,我有幸在清华大学进行了一次有关阿卡汗建筑奖的演讲。现在,有一个中国项目获得了2010年阿卡汗建筑奖,我感到非常高兴。祝贺建筑师李晓东、  相似文献   

17.
该文是《可持续营造建筑系列丛书》的书评,从“土法”与“洋法”两方面论述了高技术与低技术可持续营造建筑设计的实质。可持续营造的建筑即是本源的建筑。建筑设计的本源即是建筑功能与可持续营造的“高技”与“低技”的结合。“土法”和“洋法”在可持续营造之中的体现与目标、可持续营造建筑的设计方法及过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关键技术是生态建筑设计探讨的四个重点。  相似文献   

18.
何帮金  杨毅 《住宅科技》2023,(12):46-52+68
文章从分析当代乡村民居日渐趋同、千篇一律的“城中村”现象着手,探讨传统地域建筑基因普遍缺乏承续的原因。结合大理市三哨村左家民居改造设计和楚雄彝人古镇两个案例,从个体改造与整体规划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整体功能布局、材料与建构和建筑风貌三方面探讨重构当代乡村民居的在地性措施,指出当代乡村民居建设应注重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通过传统营造技艺与现代建造技术的结合运用,营造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而重构当下乡村民居在地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环境设计》2015,(6):160-161
UED:您认为建在乡村和乡村建筑是否有区别? 罗德胤:我之前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直接理解,乡村建筑是已经存在于乡村的建筑,而建在乡村的建筑是之后添加的建筑,含有一些当代的意味. UED:乡土建筑和乡村建筑怎么区分? 罗德胤:乡土是文化,乡村是一种空间概念.乡土包含传统的概念,乡土建筑是长期按照当地传统而建造的建筑.乡村建筑单纯强调乡村的空间概念,不那么强调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直到1980年代,使教堂建筑世俗化的努力,使得教堂建筑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而和原有的普通建筑结合,建成多功能教区中心,这使许多教堂不再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今天,我们看到一种力求恢复教堂神圣感的反向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座教堂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工程.尽管这是一栋“单纯”的教堂,它的外形一点都不符合这类建筑的特点:它犹如一个玻璃盒,或是一个飞机库,特别是它那巨大的大门.神圣气氛主要在教堂内营造,并通过光线的照射来强化.建筑师设计了一个“屋中屋”的结构.外部是玻璃幕墙,建筑的透明度从大门到圣坛后墙逐渐递减.大门由432块蓝色玻璃格窗组成刻有圣约翰所描绘的耶稣受难文字,采用怀旧的楔形字体书写.内室由木板条围成,并通过回廊分割.木板条交错布局的方式使更强的光线射到圣坛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