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正>引言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造纸的国家,造纸术与指南针(司南)、黑火药、印刷术一起合称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它们给华夏文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撑。早在汉代,中华民族的先人已经发明了把“天然物质”(植物)经过加工而成为“人造物质”(纸张),其方法是变简单的物理处理为复杂的化学处理,将分散的纤维聚集交织为一层“平面”,从而为纸的诞生打开了一条宽广的大道,也为后世造纸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第四章浅说与纸有关的书法 一、汉字之美 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有的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的重大进步,它反映了人类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屈从升华独立,从积累达到丰满,从感悟转入理性。由此,人类社会的一切智慧和精神财富都可以通过文字的记载而永久流传。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国有为数众多的手工纸。本文以历代有名的几个手工纸的纸名为例,阐述手工纸纸名的来由及其辨识,以助读者更多地了解手工纸纸名的来龙去脉,更好地领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夹江宣近代手工纸纸名。原称连史、夹宣、夹江国画纸。后改为大千书画纸。该纸的传统方法是,所用的纤维原料为当地所产的白夹竹和水竹(其他杂竹不用)。抄纸的用水是拿竹管引来山洞中的清泉水,并经布袋过滤,清彻见底。每年上山砍竹的季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竹笋刚出土生长,选择嫩竹下刀,笋梢务必除尽。砍下的竹子当天运  相似文献   

5.
正坊纸近代手工纸纸名。过去,对农村自建家庭手工造纸、独自经营的"个体户"(小生产单位),呼之为"作坊",或者纸坊,把抄造的纸也叫做坊纸。旧时有的乡村,农忙时种地,农闲期造纸。原料(农作物的剩留物)不定,纸品常变,数量甚少,江西纸农口头上常讲做"坊纸",混点钱用。民间有俗话说:"三年只睡两年床,两年要吃三年粮,五年脑壳撞上。"由此说明:一是搞坊纸工作十分辛苦;二是生产成本较高;三是销售市场不好,很难赚钱。随着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手工纸的品种不少.手工纸的名称更多。因为同一种纸,各地叫法不同.例如,白棉纸,又叫大阔棉纸、黄绿棉纸、加阔好科棉纸、全料棉纸等。实际上,都是用桑皮为原料,按相同工艺加工而成的。至于大同小异的,尺寸不同的;花色有别的;等等,不胜枚举.有些手工纸,知其名,不识其物;有些是知其物,却不知其名.总之,对手工纸的识别全凭经验积累,没有科学依据作基础.不过,由于长期流通、使用,比较著名的手工纸还是为人熟知的.主要是抓住以下四条:产地、原料、特征、用途等,便能区别开  相似文献   

7.
<正>元纸元代纸名。泛指元代(1271-1368年)时期的纸张,如明仁殿纸、宝钞纸、竹纸、椒纸、柬纸等,还有江西出产的白箓纸、观音帘笺、清江纸等。著名书画家赵松雪(1254-1322,即赵孟頫)、鲜于枢(1246-1302)、张伯雨(1283-1350)等,曾用它们创作书画。还有的用来印制纸钞等。花笺元代纸名。元朝时浙江绍兴地区把竹纸加工成精致华美的笺纸,取名花笺。元·伊世珍(生卒不详)《琅嬛记》云:"花笺制叶寄郎边,江上寻鱼为妾传。"这种小幅的花笺,  相似文献   

8.
正◆网纸汉代纸名。东汉.班固(32~92)、班昭(约45~117)、刘珍(?~126)、蔡邕(133~192)等多个作者集体编纂的《东观汉记》中称:"蔡伦典尚方用木皮为纸,名穀纸(简化字为谷纸);故鱼网为纸,名网纸。"东汉时,因编织鱼网的原料是麻,故用废旧的鱼网做成的网纸,实际上是麻纸。◆麻纸汉代纸名。自汉代以来,凡是用麻纤维为原料抄造而成的纸,统称麻纸。魏.董巴(生卒不详)《大汉舆服志》称:"东京(即今河南省洛阳市)有蔡侯纸,用故麻曰  相似文献   

9.
正◆土纸(1)晋代纸名,晋代称稻麦秆制作的粗纸,名曰土纸,日常作为杂用;(2)后来,有的地区把土纸作为厕所用纸的简称;(3)近代把手工纸通称土纸,系相对于机制纸(叫做"洋纸")而言。图12。◆卵纸晋代纸名。又名鱼卵纸、卵品,此纸光滑如镜面,笔至上多退非善书者不敢用。参阅鱼卵纸条目。◆苔笺晋代纸名。即采用海苔(水苔)和其他纤维原料混合制成的纸。参阅侧理纸条目。  相似文献   

10.
正桃花纸晋代纸名。据唐.徐坚(660-729)撰《初学记.卷二十一》引自《桓玄伪事》:"诏命平淮,作青赤缥绿桃花纸,使极精,令速作之。"唐.冯贽(约904年前后在世)《云仙杂记.卷二》载:"杨炎在中书,后阁糊窗,用桃花纸,涂以冰油,取其明甚。"一般窗纸要求韧性好和强度高,推论此纸的原料为楮皮,可经过颜料、冰油(低温下结冰的油)加工而成。后来,宋、元、明、清代又传承制造,尤以浙江温州地区生产的品质上乘。有用它作书画衬纸,或扎风筝用纸。  相似文献   

11.
正乾隆仿雨雪笺清代纸名。乾隆时期,纸坊或纸铺加工的纸种之一。就是在竹纸原纸上洒下不同大小的金粒,品质一般。参阅乾隆仿冰梅笺条目。乾隆仿侧理纸清代纸名,为乾隆年间仿古代的一种名纸。传世并有乾隆咏侧理纸诗(共有三首),其形为筒状,故又称筒子纸。中无接缝,纸上帘纹呈斜向。其制法用一种筒状之纸帘以特殊方法所抄造而成,但与记载晋代用水苔所制之侧理纸名同实异。据报道,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乾隆仿造其纸品有多种,具体情况待定。  相似文献   

12.
刘仁庆 《中华纸业》2017,(15):103-108
素宣 清代纸名。又称染色宣。对生宣(或夹宣)只进行单一染色,不另外加工处理而制成的有色宣纸。尺寸有四尺、六尺两种规格,染色较重,颜色均一。品种计有22种之多:殊砂笺、殊红素宣、桃红素宣、桔红素宣、粉红素宣、妃色素宣、米色素宣、玫瑰紫素宣、鹅黄素宣、老鹅黄素宣、淡黄素宣、葡萄灰素宣、灰色素宣、葱绿素宣、淡青素宣、竹叶青素宣、旧色素宣、浅牙色素宣、仿旧素宣、古铜色素宣、茶沫色素宣、瓷青色素宣等。它们主要用于书写、册页、印图等。而瓷青色素宣(深蓝色),是以往线装书书皮使用最多者,令人引发古雅、庄重之感。图79。  相似文献   

13.
正生纸唐代纸名。(1)古时,唐、宋代人用纸十分讲究,有所谓生纸、熟纸之分。生纸即未经加工(涂蜡或加色等)的原抄纸,一般作丧事、厕事之用。(2)后来,生纸是指尚未完全干透的纸,或指印刷前调湿不完全的纸。生宣唐代纸名。从纸槽中捞出、干燥后不加任何加工的宣纸。换言之,生宣即日常通称的宣纸。参阅宣纸条目。赤纸唐代纸名。《诸宫旧事》中称:"皇太子初拜,给赤纸……各一百。"它是将麻纸  相似文献   

14.
正金花纸唐代纸名。当时制造的一种在色纸上加工饰有金片或金粉之纸,名曰金花纸(如饰银称为银花纸);又名冷金纸、洒金纸。唐.李肇(813-821年)《翰林志》云:"凡将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绫笺。"北宋.米芾(1051-1107年)《书史》云:"王羲之《玉润帖》是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1973年在新疆出土阿斯塔那高昌时期(500-  相似文献   

15.
<正>麦光纸宋代纸名。据《方舆胜览》称:"歙、绩溪界有地名龙须,出佳纸,有麦光、白滑、冰翼、凝霜之目。"明.王逢(生卒不详)《梧溪集》云:"忧君尚有疏,傥寄麦光笺。"安徽地区素以出产优质皮纸著称,而麦光纸者,大约是形容该纸纸面光滑,宛如麦秆一般坚挺,润笔自如。连二纸宋代纸名。《蜀笺谱》载:"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笺。又有青白笺,背青面白。有学士笺,长不满尺。小学士笺又半之。"此纸系由在竹帘的中央缝一根长形布条;捞纸时布条把全幅湿纸页分隔为两部分,成为相连的两张;干燥后  相似文献   

16.
<正>匹纸宋代纸名。宋.陶穀(903-970)《清异录》载:"先君子蓄纸百幅,长如一匹绢,谓之鄱阳百"。明.文震亨(1585-1645)《长物志》称:"宋代有匹纸,长三丈至五丈,有彩色粉笺及藤白、鹄白、蚕茧等纸。""匹纸"是指纸面尺寸较大者,与"皮纸"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纸及传统手工纸纤维原料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晓辉 《中国造纸》2015,34(10):76-80
我国古纸及传统手工纸所用纤维原料以非木材类的韧皮纤维和禾草类纤维为主,种类繁多。传统的麻皮竹草分类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相关研究工作的要求。以最新的APGⅢ植物分类系统和原料植物的纤维形态特征为基础,结合传统的麻皮竹草分类理念提出了“三系七类十六型”分类系统,厘清了我国古纸及传统手工纸常用纤维原料的生物亲缘关系和纤维形态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正古纸现代手工纸纸名。以前只有某朝某代的手工纸之称呼。后来,通过有多数学者参与研究,才出现此名。所谓古纸,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代的所有的纸,而应该是指历代中有史料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纸张,这样才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古纸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古籍记载,何时何地产纸、用纸。另一个是纸样实物,包括出土清  相似文献   

19.
<正>斗方(纸)明代纸名。明·文震亨(1585—1644)《长物志》卷七称:"堂中宜挂大幅横披,斋宜小景花鸟。若单条、扇面、斗方、挂屏之类,俱不雅观。"又,清·吴敬梓(1701—1754)《儒林外史》第八回:"蘧(qu,音渠)太守知道了,成事不说,也就此常教他做些诗词,写斗方同诸名士赠答。"所谓斗方,原是指一尺或二尺见方的书画幅页,约为25—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品。在民间年画和装裱业常把此尺寸和形式称  相似文献   

20.
正谭笺明代纸名,又称谈笺、松江谭笺,误为潭笺。产于江苏省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县)。《江南志.松江府》载:"谈笺有数种,惟玉版、王兰、镜面、宫笺为最"。明.陈眉公(1558-1639)题云:"吾乡谈仲和(生卒不详)笺,捣染有秘法。盖其祖侍郎谈彝(庵公)伦得之内府。其孙悟亭授之仲和者,也研妙精洁,在古密香、水翼之上。董元宰谓其润而绵,又下笔莹而不滑,能如人意之所致。"又,明.张应文(约1524-15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