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高温热浪风险,明晰城市复杂的空间形态与热环境的关系,以澳门为例,首先,通过ENVI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CART决策树分类等方法划定局地气候区(LCZs);其次,利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LCZs热环境的关键影响因子和影响机制;最后结合热环境优化等级评估,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以中低层建筑、裸露地表为主的LCZs升温效应显著;以乔木、水体和高层建筑为主的LCZs降温效应显著;2)阻挡太阳辐射比通风散热更有利于地表降温;3)空间误差模型(SEM)能较好地描述澳门城市形态与热环境的关系;4)各LCZs分区热环境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差异较大;5)SVF、BD、BVD和ISD具有增温效应,BH、BH_S、GSD和WSD具有降温效应,且GSD、WSD、ISD和BVD的影响系数普遍较高;6)澳门宜优先优化LCZ10(重工业)、LCZF(裸土或沙)、LCZ4(开阔高层)、LCZ5(开阔中层)、LCZA(茂密树木)、LCZ6(开阔低层)热环境。将为澳门等高密度城市制定高温风险应对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基于Landsat 8卫星遥感数据建立城市热岛强度地图的流程和方法,为热浪天气条件下城市热环境评估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依据。以大连市2018年8月连续高温热浪天气为研究背景,实现中山区地表温度反演,将结果与国家气象站观测值进行验证,相关系数达0.813。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划分城区和郊区,计算其差值得到城市热岛强度并分级,发现高温热浪天气会加重热岛效应;超过31%的区域出现了7级及以上强热岛、超强热岛,强度最高达32.1℃;中心主要出现在中山广场、三七广场及大连市第二中学等地。根据热岛强度分级结果,对重点区域提出了规划缓解和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3.
4.
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是依据城市地表特征进行分区的城市气候定量分析方法。现有WUDAPT分类流程(WorldUrban Database and Access Portal ToolsM,WUDAPT)由于人为样本类别识别偏差造成建成类型分类精度明显低于自然类型,本文以西安主城区为例对这一分类流程进行优化,优化流程采用GIS计算和归一化差异指数计算达到预先识别建筑形态特征与自然覆盖属性的目的,结果用于提取不同LCZ样本类型。采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内地表温度数据,与LCZ分类地图叠置分析得到不同LCZ地表热环境差异与规律。从LCZ分类结果来看,优化的分类流程制作的LCZ地图总体分类精度、建成类型分类精度和自然覆盖类型分类精度分别为79.76%、79.97%和79.41%,相比常规流程下的精度分别提升17.4%、19.4%和9.5%,Kappa系数为0.78,一致性达到显著水平。从地表温度分析结果来看,建成类型LCZ地表温度受建筑密度、高度、功能等共同影响,建筑高度相近时密度越大地表温度越高,而建筑密度一定高度越高地表温度越低,LCZ10受人为热影响而地表温度最高。自然覆盖类型地表温度整体低于建成类型,但仍表现出显著的类间差异,如无植被覆盖的硬化地面与裸地均高于植被覆盖类型,低矮植被与稀疏林地均高于稠密林地,水体地表温度最低。从局地气候区分类视角合理规划不同LCZ用地类型可达到改善城市地表热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统计了地中海气候范围内的米兰、贝鲁特与伊斯坦布尔2000年以及2020年城市发展变化。借助局地气候区系统,探索分析了城市地表热岛强度(Surface Urban Heart Island, SUHI)的时空变化分布。局地气候区框架直观地展示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变迁,同时更有针对性地表征了地表热岛强度的区域变化特点,为地表热岛强度的缓解提供有效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米兰的城市扩张范围最小,产业升级造成的工业园区(LCZ8)更新是城市过去20年来的主要变动,LCZ 2与LCZ 3对LCZ 8的替代创造了更多的人工排热,使当地地表热岛强度平均提升了1.2℃。贝鲁特的扩张规模是3座城市中最大的,其建成类局地气候分类面积提高了约8%。伊斯坦布尔海岸沿线与近郊出现快速城市化的趋势,近郊的建筑密度不断提升,区域内平均提升了1.3℃。总体来看,在夏季地中海城市,与工业排热相比,人工排热也会使区域产生强烈的地表热岛效应。伊斯坦布尔的结果证明了千万人口城市中的局地气候区变化会产生更强烈的地表热岛强度。大都市的交通排热也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因素。3座城市展示了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面临的热岛效应问题,研究城市变迁将为...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变暖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问题逐渐凸显。武汉市作为内陆特大城市,其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使得热岛效应尤为显著,进而导致夏季居民的舒适度明显降低。本研究采用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遥感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生成武汉市夏季地表温度图,并对武汉市内的地表温度分布和高温热点区域进行深入分析。针对这些热点区域,提出一系列缓解热岛效应的优化策略,旨在推动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策略涵盖诸如增加绿化覆盖、优化城市布局等方面,旨在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提升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本研究有望为武汉市和其他城市的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提供可行性和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以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利用局地气候分区(LCZ)理论,在分析成都市中心城区日间和夜间热环境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从城市发展格局、土地利用、绿地系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剖面五个方面,结合局地气候分区理论,对城市的空间形态与热岛效应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探索不同规划设计要素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方案,探寻适用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多视角、多尺度的城市设计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0.
深入研究城市热岛的空间形态差异性对认识城市热岛效应和改善城市微气候具有重大意义。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地域圈层的空间类型识别热岛空间格局,以局地气候分区法(LCZ)为基础提取典型热岛街区进行数据分析,并从用地类型、地表覆盖、建设强度3方面总结空间形态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由中心向外围呈现出“内外双高”的波浪形热岛空间格局;提取出4种典型热岛街区,分别为高密度居住类、工业类、高密度服务类和设施农业类;建筑密度的两极化、工业用地占比高、不透水地表比例高和植被覆盖率低是造成研究区强热岛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形态差异化调控策略,丰富城市热岛空间形态差异性研究成果,为中国湿热地区的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德国的被动房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具有超低能耗、超低碳排放量、超高室内舒适度等特点的建筑技术体系。德国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研究并建造被动房对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外围护系统作为被动房设计的重点要素,对建筑的节能效率有重大的影响。以寒冷、严寒气候区的被动房项目为例,对被动房外围护系统进行分析与阐述,并以秦皇岛"在水一方"被动式住宅示范项目为例,进行能耗模拟与对比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寒冷、严寒气候区气候特点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围护系统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进行,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显著问题之一,而城市绿地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对城市绿地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本文采用遥感数据反演的方法,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得到不同时期保定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演变图,分析近10年的时空演变规律,并用网格法对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研究区内的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其地表的平均温度可减少0.9℃~1.3℃。选取研究区域内的8个城市绿地,利用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定量研究城市绿地面积与其降温范围之间的关系,结合保定市热岛效应集中区域及周边土地利用现状,提出增加城市绿地的可能位置,为城市绿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零能耗公共建筑具有超低能耗、高舒适等特点,近年来受到我国建筑行业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组合多种节能措施来实现近零能耗目标,并尽可能减少成本,是近零能耗建筑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寒冷气候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设计的优点及重点入手,以某展馆建筑为例,探究寒冷气候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为研究城市绿地布局对所在城市区域的局地气候的影响效应,采用华南中尺度区域模式GRAPES大气模拟方法,在ArcGIS10.0和ERDAS9.2平台上进行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转换,使其接入GRAPES大气模拟界面进行局地气候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对局地风场的形成影响显著,并与其分布紧密相关,城市绿地能够与周围建成区之间形成局地风场的圈层效应,强化周边区域的风速,利于空气污染的稀释。试验结果还表明,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对温度场的空间分布影响微弱。据此分析,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考虑其对城市局地风场形成的影响,通过一定规模面积的绿地布局能够增强城市气流输送,并激发城市中尺度次级环流,进而改善周围环境温度,对局地气候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基于局地气候改善的优化绿地布局方式是保留并建设位于城市上风向的大规模氧源绿地,同时在城市一定范围区域内,集中布局面积不小于70ha的绿地,而非进行点小面广的星星点点式布局。 相似文献
17.
李志昊;张泽群;郑然 《绿色建筑》2025,(2):25-3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针对北京市西城区某办公建筑冬季能耗高、室内热舒适度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现状调研和分析。研究发现,高大开敞的中庭空间在冬季形成了显著的“烟囱效应”,导致热量快速流失,增加了供暖能耗。为此,提出了在中庭加装可变界面的改造策略,通过动态控制空间环境,阻断冷空气渗透路径,减少热量散失。采用CFD模拟和实地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改造方案的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加装可变界面后,冬季室温提升20%以上,供暖能耗降低约5%,显著改善了室内热环境和能源利用效率。为寒冷气候区办公建筑的绿色低碳改造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依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解决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进城市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工作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本文试图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运用紧凑型城市理念,分析和指导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布局与热环境关系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夏季炎热的武汉市为例,通过ETM+卫星遥感影像反演城市的地表温度,并对城市的下垫面进行分类,然后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等表征下垫面植被状况的参数进行综合对比,反映城市热岛的状态,研究其内部结构及相应的下垫面类型,提出针对性的下垫面改善措施。此外借助遥感影像,采取典型地物选点研究的方法开展深入分析,进一步探寻下垫面与热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的热环境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城市下垫面的不合理布局和人为活动的过度密集是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而植被和水体是调节城市热岛效应的较好手段,应该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