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洛河流域近期水沙变化原因水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北洛河流域自然环境特征和水土保持情况的基础上,利用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建立降雨产流产沙统计模型,分析了北洛河流域近期水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北洛河流域的减沙主要是刘家河以上的减沙,人类活动影响约占60%,降雨影响约占40%;径流量的大量减少主要发生在刘家河以下,就人类活动与降雨影响来看,降雨影响约占60%~70%,人类活动影响约占30%~40%.  相似文献   

2.
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采用“水保法”对泾河流域自7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保持的减水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泾河流域各县1989年土地详查资料和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核实了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保存面积。坡面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计算方法自成体系,在小区坡面措施减洪指标推到流域的过程中,消除了小区与流域存在的时段、点面和地区三方面差异;流域坡面措施减少量的计算注重了坡面与沟道、洪水与泥沙的有机联系。计算结果表明:1970-1996年,泾河流域年均综合减水6.537亿m^3、减沙0.475亿t。  相似文献   

3.
昕水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累计距平分析和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分析等方法,对昕水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径流系列进行了一致性分析,初步估算了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昕水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显著,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趋势显著;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流域下垫面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水土保持措施是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降水变化次之。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岷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成  陈光兰  岑静  程平 《人民长江》2008,39(20):42-44
岷江流域来水来沙过程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常运行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资料分析,初步认为该流域水沙年际变化主要为:岷江干流段水量变幅不大,沙量在彭山以上地区、彭山-五通桥及以下区域呈减少趋势;而其支流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水量有所减少,但沙量有所增加,来沙量占流域沙量的65%左右,但随着青衣江和大渡河的逐步开发,水利水电工程拦沙作用将逐渐增大,以致岷江彭山-五通桥区间段来沙量将来会有所减少.根据岷江流域主要测站资料分析,并结合流域内水库(水电站)建设情况,除降雨变化可能引起个别年份输沙量有所增加外,岷江高场站水沙关系1991年前无明显变化,但近期水沙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较其它年代同水量下沙量相对减小,其减沙原因主要是流域降雨条件变化及水库拦沙作用.  相似文献   

5.
皇甫川流域产流产沙数学模型及水沙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模型是从泥沙运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水文学,气象,土壤学和地理地貌学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并着重解决了在大流域计算中的流域的地理,地貌的差异性和降雨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泾河流域来沙系数变化与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泾河流域水沙搭配关系、来沙系数及其变化、来沙系数与降雨之间关系、来沙系数与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效益之间关系及其响应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泾河张家山水文站年最大洪水的水沙搭配关系为高含沙水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流域的水沙搭配关系更不协调.流域3个主要水文站自1988年以来年平均来沙系数均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流域最大洪峰来沙系数和最大日平均来沙系数均与流域最大1日降雨量呈反比例幂函数变化关系;来沙系数随着降雨的增大而减小.流域治理后年均减沙效益和年平均来沙系数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区规律;两个区单位减沙效益的年平均来沙系数几乎相等;年平均来沙系数对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响应非常明显.但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单位减沙效益的年平均来沙系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邵佳 《山西水利》2022,(3):53-55
文章结合四种边缘分布密度函数,在对泾河流域水沙联合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拟合张家山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边缘分布,聚焦“或”重现期模型建构,梳理输沙联合模型变量设计方式,结合水文站监实测数据,判断泾河流域水沙联合模型最优解,找寻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内在关系。采用蒙特卡洛统计理论,分析分布特征计算的不确定性,判断不确定性对水沙联合设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泾河流域联合分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搞清清水河流域不同时期、年际及年内水沙变化特点,以清水河流域固原、韩府湾和泉眼山3个水文站长系列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采用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对水沙量进行系统分析,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确定了各站年水沙突变点年份。研究表明:与长时期相比,近期2010—2015年除泉眼山站水量增加6.2%外,其他各站水沙量均减少,水沙减少范围分别为58.8%~65.7%和64.3%~94.4%,沙量减幅大于水量减幅。清水河流域年水量的58.5%~65.6%和年沙量的85.6%~89.4%都集中在汛期,年际间水沙丰枯悬殊。各站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突变时间存在差异性,各站水沙量近期呈减少趋势。同时也对影响清水河流域水沙条件变化的降雨量、坡面水土保持措施、水库运用和淤地坝建设等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罗定江流域50年(1961~2010年)的降水量资料及主要控制水文站官良站流量、泥沙资料为基础对降水、径流及泥沙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降雨系列基本变化不大,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间接造成径流增加的原因,流域内合沙量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0.
《人民黄河》2016,(3):25-29
以宁夏清水河流域1958—2012年的水文观测数据为依据,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回归分析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对流域水沙时空分布特性、变化趋势和水沙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固原和韩府湾站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呈单峰型,集中在6—9月,年际变化剧烈,年际变差系数分别为0.61~0.87、1.00~1.53,固原—泉眼山区间是流域水、沙量的主要来源区,其多年平均径流量占流域总径流量的92.8%;21958—2012年固原、韩府湾站年径流量、输沙量均呈减小趋势,泉眼山站呈不显著增大趋势;3径流量与输沙量之间呈较好的三次多项式关系,2006年以后流域内固原、韩府湾和泉眼山站水沙均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1.
曹玉涛 《山西水利》2008,24(2):35-37
介绍了流域水文模型的分类,以及国内外现有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水文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对未来水文模型作了展望,指出了基于RS和GIS的耦舍水文模型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渭河流域水沙变化的水文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渭河流域40多年水文泥沙实测资料,采用经验公式,双累积曲线,不同系列对比三种方法,对渭河上游,中上游及全流域的水沙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全流域1970-1996年径流年均减少32.65亿m^3,其中降水影响和人类活动作用分别占33.9%和66.1%,沙量年均减少9040万t,其中降水影响和人类活动作用分别占29.2%和70.8%。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4,(8):10-14
采用洮河红旗水文站1956—2013年的水沙资料和流域降水资料,应用累计滤波器法、Mann-Kendall法、双累计曲线法等分析了洮河流域水沙量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定量估算了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洮河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深和年输沙量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4.6 mm/10 a、-13.8 mm/10 a、-444万t/10 a,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在1986年左右发生了突变;就平均情况而言,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分别约占径流减少总量的32.9%、67.1%,对输沙的影响量分别约占输沙减少总量的47.4%、52.6%,不同阶段的人类活动特征明显;随着流域内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继续,水沙量的递减趋势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会持续。  相似文献   

14.
依据伊洛河黑石关水文站及以上区域141个雨量站1956-2020年的水文观测数据,对伊洛河流域的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伊洛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以1990年为界,降水量减小了6.40%,径流量减小了23.30%,输沙量减小了96%;年降水量序列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年径流量在1990年前后发生了1次突变,年输沙量在1967、1989和2007年前后发生了3次突变,综合考虑径流和泥沙的年含沙量后,年含沙量在1970,1989和2007年前后发生了3次突变。  相似文献   

15.
马口水文站是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的一个重要控制站,位于珠江三角洲河口区西江干流水道,上游来水来沙情况对马口站水沙特性影响显著。采用马口站与上游控制站多年实测资料,通过上下游对照分析、单站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年内变化、粒径变化等时空演变的规律及影响要素等,揭示了西江流域各河流控制站的水沙演变特性。  相似文献   

16.
楠溪江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水文规律主要取决于气候气象条件及流域下垫面条件,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流域下垫面条件会发生变化,因而针对流域水文、生态水文等方面的研究近来也变得越发重要和紧迫.根据楠溪江流域多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析降水、蒸发、径流量、暴雨、洪水、泥沙和水质等特性,研究其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选用海河流域代表水文站1956 - 2008年的月尺度水文资料,根据水文统计方法,分析海河流域的径流、泥沙、暴雨洪水的年际变化及区域分布等水文特性,为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8.
Naoli river basin(NRB), with an area of 24,863 km2, is the largest basin and also the largest marsh distribution area in Sanjiang Plain, Heilongjiang, China. The hydrolog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wetland in NRB has made a marked ecological responses for anthropic activities, also reflects the drying trend of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Global climate warming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hydrological evolution process. The following key research results are obtained: (1) The monthly average water level of Naoli river at Caizuizi hydrological station in different ages showed a marked decline tendency, the annual mean water level dropped from 96.63 m during 1960–1969 to 95.59 m during 2000–2005, the water level drawdown is 1.04 m; (2) The annual runoff flowing into wetlands in NRB decreased. Duration of Naoli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being thoroughly frozen from riverbed to river-water-surface showed an prolonged trend, and the water level drawdown in frozen seasons increased. The water storage capacities of wetlands in NRB declined. (3)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ground water and surface water in wetland areas are close. The ground water level variation span is bigger than that of surface water level in wetland areas of NRB. The drawdown of ground water level promotes the surface water level to decline, correspondingly. In recent 20 years, the cultivated area extension of rice field in upstream NRB has made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f wetlands. (4) The wetland area decrease and farmland area increas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runoff depth decrease of wetlands in NRB. The runoff depth variability has been mostly posed by anthropic activities. (5) Reservoirs, ditches and dykes in NRB have greatly changed the runoff generation processes. Thickness of the seasonal frozen soil layer becoming thinner and the evaporation potential becoming bigger also contribute to the runoff depth reduction and the water level drawdown of rivers. The present study results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c for 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gram for NRB, especially, restoring the wetland hydrological processes, maintaining or improving the wetland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the wetland service fun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