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家修炼起源于人对生命的热爱,通过积善除恶、制服私心杂念以及身心修养方法。达到良好的道德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经过道家独特的身心修养功夫,最后成就最高道德理想人格。它的特色在于:将目标与手段结合在一起,弥合了道德实践中自利与利他之间的鸿沟;对道德修养境界的层次划分具有合理性;制服私心杂念的方法使道德修养日常化;身心修养方法为道德情感内化提供了可靠的生理物质基础与心理驱动能量,这是道家的道德修养之粗华所在。  相似文献   

2.
道家修炼起源于人对生命的热爱.通过积善除恶、制服私心杂念以及身心修养方法,达到良好的道德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经过道家独特的身心修养功夫,最后成就最高道德理想人格.它的特色在于:将目标与手段结合在一起,弥合了道德实践中自利与利他之间的鸿沟;对道德修养境界的层次划分具有合理性;制服私心杂念的方法使道德修养日常化;身心修养方法为道德情感内化提供了可靠的生理物质基础与心理驱动能量,这是道家的道德修养之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向来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然而,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改革井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的冲击,道德文化也出现了新的态势。作为一定政治经济关系反映的我国现实的道德,一方面表现出整体的进化、升华,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诸如“道德冷漠症”的负面效应。因此,深入研究和矫正道德冷漠症,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道德冷漠症是非道德主义的一种表现,它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随心所欲,放任自流,用自由主义来对待社…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脱节"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其道德生活应该是知行统一的。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知而不愿行”、“知而不能行”、“高知低行”等“知行脱节”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既有道德学习的动机不纯、盲目的媚俗心态、残缺的心理素养等主观的因素,也有道德教育失真、道德宣传与道德传播失导、道德环境的污染等客观的原因。要实现知行统一,就必须化道德他律为道德自律、净化道德环境、加强师德建设,形成道德示范体系。  相似文献   

5.
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关键之所在。个体能否实现道德内化,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社会道德环境,而且与个体自身的主观条件、心理状况有关。本文着重于从个体主观的角度,考察实现道德内化的主要心理过程。一、由外在到内在的“搬家”如果个体没有经过系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道德人格内涵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我对道德人格概念的理解总离不开西学背景下的心理学框架,把道德人格的内涵理解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语境来理解,不难发现,道德人格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资格、规格、品格的内在统一。资格就是人的权力和尊严;规格就是做人的规范和准则;品格就是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养成教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有养习成德,尚行习动,侧重公德教育等特征。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既是改革高校德育方法的需要,又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依据。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道德实践,根本方法是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的疗效 ,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道德培育 ?这是当今社会人们所深切关注的课题。在实践中 ,人们日益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价值观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心理调适与道德调节的互动关系。中国儒释道诸家皆重视修身养性 ,其人生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心疗心智慧。我校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在与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杨德森、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安梧等海内外著名专家共同合作的基础上 ,召开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健心、疗心”学术研讨会。本刊特邀请与会专家就此展开笔谈 ,以期引起各方面人士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以推动伦理学与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学的交叉与互动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融通与对话  相似文献   

9.
道德学习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本方式。在现代社会,当学习不仅成为人的基本需要,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道德学习应由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渐进中心位置。价值和事实的差异决定了道德和科学在把握方式上的不同。道德学习是把握价值之学;道德学习以情感学习为重点;道德学习以知行统合为走向;道德学习是对关系处理的学习,因而要在关系中展开,从人与人的交往开始。  相似文献   

10.
在快乐中培养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行是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道德目标。在审美通感的基础上,通过道德移情进行理性灵魂的德性活动,是公民通过音乐教育培养道德品行的心理机制。“执中”为善、积习成德是音乐教育培塑道德公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具有利于修德、为学、敬业、成业以及社会和谐的道德价值。感恩是识恩和行恩的有机统一,过去当统治阶级割裂感恩心理层面而片面强调报恩行为时,传统感恩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都表现出相应的局限性,感恩的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异化。基于此,文章提出当代大学应从道德认知的心理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以及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等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主体的知而不行是当今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症结之一。本文从“知”这一环节入手,认为当主体参与道德知识的生产,即从体悟中获得道德认识时,这种“知”对“行”最具影响力。体悟是道德知行转化的基础,它不是脱离实践的内求静悟,而是个体理性、情感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它重视亲身经验但不排斥他人经验。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养成教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有养习成德、尚行习动、侧重公德教育等特征.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既是改革高校德育方法的需要,又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依据.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道德实践,根本方法是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14.
现今大学道德教育在相当程度是以道德单向灌输和对受教育者道德境界他律规定为特征的威权教育模式,其主要努力在于建设和维护受教育者心中的道德堤防,希望以此来抵御现实社会汹涌多变的价值浪潮的冲击。而这必然导致对受教育者主体人格的漠视,加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及彼此间的疏远和缺乏信任,形成了当今大学道德教育处境窘迫之局面。  相似文献   

15.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的伦理道德,其天职理应以发展人、解放人、提升人为终极目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在许多情况下做了一些违背教育道德的事情,出现一些非道德和不道德的教育现象。确立教育的道德标准,落实教育的道德性,是教育的本真归宿。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创造的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激励、鼓舞和促进作用的环境。大学生健康群体心理是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上进的共同心理。它包括在理想、追求方面的进取心理,在学业成才方面的务实心理,在改革、参与、民主、竞争意识上的渴求心理,在社会角色意识上的荣耀心理等。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群体心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一、从点上看…  相似文献   

17.
论虚伪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一个在许多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在伦理学领域,可根据主体道德情感的真诚与否将道德人格划分为虚伪人格与真诚人格,虚伪人格是指一种人格张度过度的虚假的恶性的双重人格,它与人格的词源“面具”-将真实的自我掩盖起来的蕴含意义相映成趣。本文从“人格面具”与虚伪人格之间的一些关系,将虚伪人格划分为戏子型,面子型和“君子”型三种类型,并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激发工科学生的道德勇气,促进其修德立身以承担社会责任是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之一。研究借助英雄之旅叙事模式,探究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男主角尼基丁道德勇气的生成过程,建构基于积极认知—情感互促、强劲道德意志驱动和向善道德良心护佑之上的道德勇气生成机制,并据此开展道德勇气培养教学实践:课前勤于学,提升认知;课中善于思,铸情炼意;课后敏于行,规范行为。这对于激励工科学生将道德勇气内化于心,进而自觉地践行伦理规范,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与快乐教育比较流行。表扬是其中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受此影响,许多人提倡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以表扬为主。然而,表扬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养成具有消蚀作用。它主要表现在表扬对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义务感等道德情感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表扬忽视人天生具有的同情心,去追随儿童身上具有的潜在的利己心,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的性格。表扬不是让学生去关注他不得不做的事情的价值,而是让学生关注外在的功利,使他们忘却了自身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而且,教师经常的表扬让学生关注的是能否得到教师表扬,使他们在行动中缺少情感体验。学生没有能从自己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反而可能养成一种对他人冷漠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反思当代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为完全外在于人 ,与人的需要、情感、享受与幸福毫不相干的规范戒律。从本真意义上讲 ,这些都不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 ,“道德的领域应是自由的领域、创造的领域、选择的领域、一旦将这些核心内涵排除 ,道德也就只能处于一种外在他律层面 ,而丧失了自律层面的内在支持 ,道德也就必然走向虚无和毁灭”[1] 。故此 ,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个体的道德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从个体的道德需要这个视角为道德教育寻找合理的基础和有效途径。道德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