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实现既解决城市道路积水,又收集利用雨洪资源的目的,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建筑物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基于现有的雨水排水管道铺设标准,以水力学为理论依据,利用自动控制、渗水砖、立式入水口等细节设计,研发出了集排沙、过滤、蓄水于一体的自动冲洗式雨洪资源利用新装置。结果表明:将装置加装在原有总雨水排水管处,可对排水管泥沙进行自动过滤冲排,缓解了雨洪期城市道路积水,兼利用雨洪资源作旱期植被喷灌,以新思路响应了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热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城市看海"现象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应对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的现象,我国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是水文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水文科学存在的城市区域多缺乏历史观测资料、缺乏对城市雨洪过程与演变规律的深入研究、城市水文计算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等问题,提出了城市水文学研究的挑战与机会以及水文科学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蒋维 《海河水利》2022,(S1):4-8
近年来浙江省部分城市雨洪灾害易发,且频率呈上升趋势。浙江省城市遭遇雨洪灾害,主要受气候、地貌、水系特征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进程等人为因素共同影响。为防治城市雨洪灾害,国家开始推广建设海绵城市,浙江省结合五水共治工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缓解城市内涝、提升城市韧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浙江省城市雨洪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的方法,介绍了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最后,针对城市雨洪管理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生态文明城市与海绵城市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文献资料及各地规划建设工作,初步梳理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的区别与联系。结果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虽然具有一定交叉性,但在技术源流、基本内涵、建设内容及构建途径上均有明显差异:水生态文明城市注重城市人水关系的整体和谐与协调,其服务目标的多元性和建设内容的综合性明显超过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则专注于城市雨洪综合管理,其核心是将雨洪管理及低影响开发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构建综合性城市雨污水系统;海绵城市是对城市雨洪管理的细化和深化,可视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充分吸收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城市水问题的系统解决。  相似文献   

5.
<正>山东省德州市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雨分布不均,雨季雨量充沛。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制约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汛期大量弃水下泄,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率低。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如何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建设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德州市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正在逐步探索新型"防灾、蓄水"的城市建设模式。一、德州市雨洪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6.
正海绵城市是当下我国力推以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难题的新建设模式。本文通过梳理海绵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源起,指出弹性城市、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资源管理是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思想,认为海绵城市比雨洪管理更加准确体现城市雨洪管理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完整内涵,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存在理论递进的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思想具有先进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推  相似文献   

7.
作为建党100周年纪念的献礼,系统分析了近30年来北京城市防汛排水方面的科技发展,介绍了从雨洪控制与利用、到水源涵养型城市生态下垫面构建、到海绵城市建设、再到城市综合的研究和实践历程,从雨洪控制与利用、城市洪涝防治及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总结了北京城市防汛排水科技的主要成果和应用成效,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支撑北京城市洪涝防治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建党100周年纪念的献礼,系统分析了近30年来北京城市防汛排水方面的科技发展,介绍了从雨洪控制与利用、到水源涵养型城市生态下垫面构建、到海绵城市建设、再到城市综合的研究和实践历程,从雨洪控制与利用、城市洪涝防治及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总结了北京城市防汛排水科技的主要成果和应用成效,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支撑北京城市洪涝防治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积极加快了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步伐,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城市水生态系统,导致水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内涝问题严重,因此破解这一难题,才能推动城镇化平稳致远的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解决城镇化发展和资源环境协调和谐的问题,建设的目标是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核心是转变排水防涝思路。综合考虑城市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的问题,引入地下水库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利用水头差自然地将降水补给到地下,使降水能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达到内涝防治、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生态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  相似文献   

11.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  相似文献   

12.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  相似文献   

13.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  相似文献   

14.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为出发点,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意义,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方面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相似文献   

19.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相似文献   

20.
<正>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