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景德镇干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窑火铸造了灿烂的陶瓷文化。自古以来,景德镇的城市建设都是围绕陶瓷生产和生活的便利而形成与发展的,城市建筑的设计和风格深深烙下了千年陶瓷文化的印迹。城市建设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依附、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十大瓷厂的历史梳理和现状分析,针对当前景德镇瓷厂改造中的问题,提出如何保留、修复瓷厂的历史性建筑和环境以及如何结合现代手法进行创意改造的构想和具体可行性方法,使其成为独具景德镇特色的文化创意艺术区。  相似文献   

3.
刘玉宝  田鸿喜 《山西建筑》2007,33(33):49-50
通过对瓷都景德镇传统制瓷建筑与传统民居的分析,从城市地域文化影响建筑特征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当代景德镇建筑应结合陶瓷文化进行设计的方法,解决了当代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形式趋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景德镇学院是瓷都景德镇的明珠,它是以工科为主体,以教师教育与陶瓷艺术为特色、省市共管的公办地方本科院校,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路径,铸造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形、实、魂为己任,在陶瓷文化艺术教育、国际交流、文化传承与创新和陶瓷文化复兴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放飞"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建设生态之城"的"瓷都梦"作出了重要贡献。办学近40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人,其中艺术类人才万余名,培养了一大批陶瓷艺术领域的高级人才,其中国家级大师20余名,占同类人才的27%,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的废旧铁路占用了城市的空间,也浪费了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为了使景德镇废旧铁路发挥新的作用,论文依托景德镇特有的陶瓷文化,对废弃的景德镇铁路改造提出多元化改造设想,从而来找到适合景德镇铁路改造的方向,为解决废旧铁路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提供再设计的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6.
景德镇是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以瓷业著称的城市,陶瓷的海外贸易使景德镇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而外来宗教建筑则成为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物质见证。本文对景德镇近代外来宗教建筑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规模尺度、风格特征展开研究,分析了外来宗教建筑形成的社会机制,揭示了近代外来宗教传播与其经济社会网络之间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0)
文化软实力对于一国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长期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四夷来附、万邦来朝。"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景德镇陶瓷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先决条件;从文化的自我更新、兼容并蓄、海外传播三个方面,阐述了景德镇陶瓷文化软实力的历史积淀,并得出对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几点启示:文化软实力强调的是包容性,而非独占性和排他性;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百年大计,不可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8.
一.设计背景1.建设目的景德镇是中华民族的陶瓷之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把景德镇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与研究,对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为人类的和平、稳定和文明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从景德镇陶瓷与中华文化、社会发展、思想发展、经济发展、世界文明演变等维度来研究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文化对中国文化、经济、社会变迁所带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景德镇传统生产建筑的特殊性出发,分析传统生产建筑的特点,研究其建筑形成的原因、建筑的审美等。当前的建筑景观反映了特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建筑景观是景德镇传统的生产中如有更改,人类的本性,创造文明和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社会制度,如结果的渗透和相互影响。文章充满了传统园林建筑的地域特色,主要是景德镇陶瓷博览区东古瓷窑,其中包括瓷器作坊,窑炉等附属建筑。  相似文献   

10.
景德镇是首批 24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以瓷业著称的城市,陶瓷的海外贸易使景德镇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而外来宗教建筑则成为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物质见证。本文对景德镇近代外来宗教建筑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规模尺度、风格特征展开研究,分析了外来宗教建筑形成的社会机制,揭示了近代外来宗教传播与其经济社会网络之间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11.
张杰  贺鼎  刘岩 《世界建筑》2014,(8):100-103
景德镇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陶瓷生产、贸易、生活为核心的遗产体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价值突出,是我国名城中这一类型的孤例。建国后,大工业的发展为景德镇留下了价值高、面积大、分布遍及市区的现代陶瓷工业遗产和旧厂区,成为景德镇经济转型和社会创新的重要资源。本文梳理了景德镇现代陶瓷的历史和遗产价值,针对"十大瓷厂"衰落所带来的陶瓷产业链条碎片化、城市公共服务缺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和旧厂房的更新利用乃至城市的复兴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景德镇以瓷立市、因瓷兴市,且至今仍以瓷业为重要产业,是举世闻名的"瓷都"。长达千年的陶瓷生产历程,留存有大量的产业遗迹。陶瓷博物馆(图1)原为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宇宙瓷厂"的烧炼车间,由苏联援助建设,1956年建成,最初为隧道式煤烧窑炉,后来随着工艺变化,1970年代改造为油烧隧道窑,1980年代更新为气烧隧道窑。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厂房北端保留了陶瓷生产最早期的两栋1960年的倒焰煤窑(俗称"馒头窑")—几乎涵盖了景德镇陶瓷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景德镇,因制瓷工业闻名天下,“景德镇陶瓷”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之一大经典名片。如今,景德镇也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国家名单。值得注意的是,景德镇的资源枯竭不同于一般矿产资源城市的枯竭,是一种制瓷原料“高岭土”的枯竭,一种“非典型性资源枯竭”。景德镇如何应对这种枯竭?这无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非典型”意义的个案。  相似文献   

14.
瓷都景德镇在建国后建设的诸多陶瓷厂房,现今被废弃使用,遗留下大量的工业遗址。从后工业景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景德镇陶瓷工业遗址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景德镇陶瓷工业遗址改造和再利用的动因,进而阐明后工业景观视野下的景德镇陶瓷工业遗址再利用的方法,以期为保护并延续景德镇工业遗产景观文化特色、促进后工业景观的多样性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31)
民俗文化是研究地域独特文化的重要载体。景德镇陶瓷民俗文化深刻反映了当地民众生活和地方文化的独特风格。本文主要从研究了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总结景德镇陶瓷民俗的资源特色,反映景德镇当地民众生活风情和地域文化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城市把塑造城市特色作为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手段,城市特色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褒义的、形象性、艺术性的概括,城市特色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受,并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该城市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点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在景德镇建镇千年之际,笔者参与了陶艺公园的环境设计,本文结合景德镇陶艺公园的环境设计,探索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特色文化的运用。景德镇因陶瓷而文明于世界,自古以来陶瓷为龙的天宇。龙,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中国,景德镇是中国的惟一,景德镇的陶瓷更是中…  相似文献   

17.
我在景德镇市工作25年,对那里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离开20多年了,可一直心系瓷都。2004年10月中旬,我应邀参加“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参观了古窑和陶瓷民俗馆(两处总称为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在2005年1月8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晋级为国家4A级旅游区),不禁回想起当年搬迁这些古建筑时的情景,心中颇为感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8)
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陶瓷为载体、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灵魂,重塑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核心地位、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对转变景德镇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探究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政府政策不完善,金融支持等存在不足,融资难问题突出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景德镇瓷业历史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杰  贺鼎 《风景园林》2017,24(6):36-41
景德镇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陶瓷产业而著称的城市,其独特的手工制瓷传统延续千年以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景德镇旧城区的历史景观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山水形胜、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自然环境要素,并将旧城区划分出不同类型的瓷业地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对瓷业历史景观的空间布局、建筑模式和定位朝向进行讨论。瓷业历史景观是自然与瓷业要素紧密互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功能结构和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9)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及休闲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每个城市都必须提供足够的休闲空间。基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丰富的遗产资源,以景德镇昌江风光带为例,深入分析其发展休闲经济的优势,并针对目前昌江风光带建设中存在的昌江与景德镇城区的空间关系割裂、老城区保护与更新矛盾重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少公共服务功能等问题,提出加强昌江风光带统一规划、开发昌江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和加强营销宣传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