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ANSYS对流体静压式核电站主泵密封的第二级密封动环组件建模,计算得到密封环在高压下的变形情况,通过Fluent对核电站主泵第二级密封在高压情况下端面流场建模,得到密封端面流场的压力分布、速度场及密封的开启力和泄漏量.计算模拟了机械密封环的端面变形及机械密封由接触式机械密封转变为非接触式机械密封过程.结果表明,核电站主泵的第二级密封的动环组件在第一级密封失效的情况下会通过变形形成收敛面非接触型机械密封,并能在工况要求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2.
干气密封可分为动压型干气密封和静压型干气密封两大类.动压型干气密封受密封件主轴转速的影响,主要应用于高速机械,而静压型干气密封受密封件主轴转速的影响不大,可应用于低速场合.文章综合评述了千气密封的发展概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动压型干气密封和静压型干气密封的工作原理、密封结构图及其应用场合,最后指出动、静压型干气密封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厂反应釜普遍使用机械密封来达到密封要求 ,使用较多的是 2 12釜用机械密封 ,其试验压力可达0 4MPa。但在搪瓷釜上使用时我们就经常碰到当釜内奋力接近 0 2 5MPa时发生失压 ,釜内高温气体喷出 ,既影响了生产又不利于安全。经过多次摸索研究我们将其原因归纳为两点。第一 ,搪瓷搅拌轴表面光滑如镜 ,动环抱紧摩擦力不足 ,釜内压力接近 0 2 5MPa时 ,动环向上滑移使端面密封失效 ;第二 ,轴窜量超标。当釜内压力达0 2 5MPa时 ,向上推力足以克服搅拌轴自重使其向上窜动 ,弹簧比压降低造成端面密封失效。为此我们采取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般的技术参考书谈到机械密封都有 4个密封点 ,如图 1所示。A 压盖与壳体之间密封点B 静环和压盖端面之间的密封点C 动静环之间的端面密封点D 动环与轴配合面之间的密封点图 1 机械密封结构我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工作 ,接触到的都是国外比较成熟的机械密封结构 ,泵是热水泵 ,一般工作温度10~ 16 0℃ ,工作压力达 1MPa。都属小型的连轴泵 ,轴径10~ 12mm ,电机的功率在 0 2 5~ 1 0kW之间。1 静环 (陶瓷 )  2 动环 (陶瓷 )  3 橡胶密封体  4 弹簧  5 卡簧  6 弹簧压片  7 泵体外壳  8 金属卡环图 2 SPECK水泵…  相似文献   

5.
机械密封静环的动力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机械密封静环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以及机械密封动特性参数的分析,结合某典型的八字形螺旋槽式液体机械密封的动特性参数计算结果,给出了机械密封静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动压型机械密封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新奇  王振辉  蔡仁良 《流体机械》2005,33(8):28-32,13
介绍了干气密封、上游泵送机械密封、热流体动压机械密封和激光加工多孔端面机械密封等动压型机械密封的基本原理、发展概况及应用场合,指出其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开展动压型机械密封研究和开发的方法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机械密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密封是一种旋转轴用动密封,通常又称端面密封,它靠两个密封元件动环和静环之间的光洁而平直的端面相互贴合,并且在相对转动下由弹性元件,辅助密封圈等构成的轴向缓冲机构而构成密封的装置。机械密封一般有四个密封处(见图1):其中三处静密封,它们是:密封压盖与壳体接触面处,静环与密封盖接触处,动环与旋转轴之间,这三处都是靠加密封垫或胶圈来密封。一处动密封,靠动、静环端面的紧密贴合来达到密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蔡敬 《润滑与密封》2003,(3):101-101,104
泵用机械密封种类繁多,型号各异,但泄漏点主要有五处:1)轴套与轴间的密封;2)动环与轴套间的密封;3)动、静环间密封;4)静环与静环座间的密封;5)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密封。一般来说,轴  相似文献   

9.
周玉丰 《中国机械》2014,(12):123-123
冶炼厂水泵数量多,有采用填料密封的,也有采用机械密封的,这里重点研究机械密封的泄露现象。水泵用机械密封种类繁多,型号各异,但泄漏点主要有五处:(1)轴套与轴间的密封;(2)动环与轴套间的密封;(3)动、静环间密封;(4)对静环与静环座间的密封;(5)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密封。一般来说,轴套外伸的轴间、密封端盖与泵体间的泄漏比较容易发现和解决。其余的泄漏直观上很难辩别和判断,须在长期管理、维修实践的基础上,对泄漏症状进行观察、分析、研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0.
按照弹簧位置的不同,机械密封可分为内装式和外装式两种型式(见附图)。 外装式密封轴套运转一段时间后,其与动环O形圈之间的密封点(图中A点)会磨出沟痕,造成轴套与动环配合间隙过大而发生泄漏,这时应更换外轴套。但失效后的外轴套往  相似文献   

11.
1 现有接触式机械密封的缺点现有辅助密封大都采用橡胶O形圈,不能耐高温。采用柔性石墨的密封又因要压紧密才能密封因而失去了静环动环的浮动缓冲作用,就不可能保证动静环密封面始终贴紧,即使是非接触式机械密封也会因动静环间隙不均匀而影响其性能。2 从分子密封学角度构思新型半球形机械密封将辅助密封改成波纹管(动环上) ,使柔性石墨或金属平垫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以保证可靠密封,将动环、静环制成两个相配合的半球体与半球座,在静环半球体上嵌装石墨环,依靠球体与球座间的微小滑动及波纹管的可挠变性来起到动环、静环的浮动缓冲作用,参…  相似文献   

12.
机械密封端面的动压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录  沈齐英  邵予工 《现代机械》2002,(3):33-36,11
通过机械密封端面运动状况实验 ,讨论了机械密封端面倾斜而产生的动压效应对端面稳定的影响 ,提出动压作用下机械密封端面开启失效机理 ,分析了机械密封端面开启失效与动环密封圈摩擦力等各种因素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速泵机械密封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高速机械密封运动的研究,成功改进了高速动环的传动方式,大幅度提高了机械密封寿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侯威  刘亚莲 《水泵技术》2005,(4):35-37,47
总结了前人在机械密封领域内的试验研究成果及基础理论。针对管线输油泵上机械密封的动、静环材料及密封结构进行改进,取得了良好成果。  相似文献   

15.
变工况条件下机械密封端面稳定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械密封端面稳定实验,探讨了热油泵机械密封在工况变化时动环开启失效机制,分析了相同温度和不同压力、相同压力和不同温度2种情况下机械密封稳定性.结果表明,热油泵机械密封在工况变化时会因闪蒸而开启失效;在工况变化瞬时,密封流体温度和压力都直接影响端面闪蒸的剧烈程度和动环的最大开启量.  相似文献   

16.
机械端面密封技术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时代特点和当前机械端面密封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21世纪初机械密封技术的若干热点问题;流体动压型机械密封是密封技术中最活跃的领域,可控型机械密封是防止密封失效的可靠保障,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是开发新型机械密封的基础,传统型机械密封处于进一步提高的阶段,应重视密封技术(机理和性能和预测)的基础研究、CAD设计技术和新型密封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彦春 《流体机械》2004,32(9):33-35
针对电厂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用泵的工况条件,对泵用机械密封失效的故障进行分析。认为密封失效的原因是泵运行偏离了设计工况点,泵在小流量运行时产生了较大的径向力,导致机械密封动、静摩擦环间发生严重撞击而破裂。最后提出了解决故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机械密封在油田、电厂、矿山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受操作介质、温度、压力以及安装质量的影响,造成机械密封在寿命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多年来,人们面对实际运行中机械密封出现的泄漏问题,解决的思路大都放在动环与静环这一对摩擦副的研究上,如动、静环的选材与匹配、静环的结构以及端面之间的润滑状态等。但在现场对轴封的检修中发现,机械密封的泄露,  相似文献   

19.
孤东采油厂东三联离心泵2002年前均使用盘根密封,存在许多问题。用波纹管机械密封替代后,密封效果好,无泄漏,寿命长,提高了生产率。1.盘根密封存在的问题盘根密封存在磨损快,使用周期短,漏失严重,能耗高等问题,而致命缺点则是造成泵轴承室进水,导致轴承、轴、泵体等损坏,维修工作量大,综合成本高,并且影响生产。2.波纹管机械密封(1)工作原理。波纹管机械密封是通过加工优良的动、静环两个端面,紧密贴合组成一对摩擦副,而达到良好密封的目的。同时,用波纹管代替弹簧,摩擦副压力值恒定,间隙均匀,密封效果良好。(2)组装情况。波纹管机械密封在…  相似文献   

20.
针对旋转机械轴向端面密封在高速和低速状态时密封的低稳定性问题,应用TRIZ 创新理论,并结合解决物理矛盾的空间分离原理,提出一种外驱动式中间旋转环机械密封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在密封端面的动环和静环之间设置由外置动力源驱动的中间旋转环,实现了动、静环密封面之间相对转速的主动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外驱动式中间旋转环机械密封改善了机械密封在高速和低速状态下的稳定性,可满足不同工况下的密封要求;该机械密封泄漏量虽有所增大,但在允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