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部分测试向量切分的LFSR重新播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一种测试码压缩方法,首先切分测试集中含确定位较多的难以编码的测试向量,然后与未被切分的测试向量共同组成新的测试集,并将新测试集编码成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种子,从而实现测试数据压缩.该方法提高了LFSR的编码效率,取得了稍优于混合码的压缩率.与混合码复杂的解压结构相比,在硬件开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仅需一个LFSR和简单的控制电路,且通信协议简单.  相似文献   

2.
部分向量奇偶位切分的LFSR重新播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部分测试向量奇偶位切分的LFSR重新播种测试方法.针对确定测试集中各个测试向量包含确定位的位数有较大差异以及测试向量所含的确定位大多连续成块的特点,通过奇偶切分部分确定位较多的向量,使得编码压缩的LFSR度数得到有效降低,从而提高了测试数据压缩率.其解压缩电路仍然采用单个LFSR进行解码与切分向量的合并.与目前国际同类编码压缩方法相比,具有测试数据压缩率高、解压硬件开销低、测试数据传输协议简单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类似于字典索引的编码压缩方法,将与参考数据块相容的测试数据块用"1"标记来压缩测试数据,解压体系结构只需要一个有限状态机和一个与数据块等长的循环扫描移位寄存器.与在Golomb码和FDR码中所需要的与测试向量等长的循环扫描移位寄存器相比,该方法的硬件开销较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压缩测试数据,且效果优于Golomb码和FDR码.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高密度集成电路测试中存在测试数据量大、测试功耗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先通过编码优化测试集,再使用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inear feedback shift register,LFSR)重播种的内建自测试方案.该方案通过自动测试模式生成工具得到被测电路的确定测试集,再压缩为种子集存储在片上ROM中.压缩测试集的过程中,首先以降低测试功耗为目标,用少量确定位编码测试集中的部分测试立方,来增强解码后测试模式相邻位之间的一致性;然后以提高压缩率同时降低LFSR级数为目标,将测试立方编码为确定位含量更少的分段相容码(CBC),最后将以CBC编码的测试立方集压缩为LFSR种子集.实验证明所提出的方案在不影响故障覆盖率的前提下大量降低了测试功耗,并且具有更高的测试数据压缩率.  相似文献   

5.
使用重复播种和Golomb编码的二维测试数据压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用于SOC测试的二维测试数据压缩方案.先利用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重复播种技术,对带有无关位的测试向量进行压缩,并获得种子差分序列;然后用Golomb编码的方法对其作进一步的压缩;同时给出了Golomb码参数。的确定方法和相应的二维解压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在保证较高故障覆盖率的前提下,既能显著地减少测试序列长度、缩短测试时间,又能有效降低对测试数据带宽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日益增加的集成电路测试成本变得越来越难以接受,因而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把循环移位技术应用到测试数据压缩中,比起一般的移位技术,该方案更能有效地利用测试集中无关位.结合异或逻辑运算,所提方案累积无关位,进一步提高测试向量与其参考向量的相容性和反向相容性.在编码过程中对各种可能移位状态进行统计,建立Huffman树,找出最优化编码形式,因而可以增加短码字的利用率,减少长码字的使用频次.通过给出的分析和实验,说明了所提方案在附加硬件成本很低的情况下既能够提高测试数据压缩率,又能够减少测试时间,优于已发表的游程编码方案和其他同类型的编码压缩技术.  相似文献   

7.
测试数据压缩是SoC(System on a Chip)测试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内建自测试重播种技术,这项技术利用一个LFSR(Linear Feedback Shift Register)的种子对多个确定性测试向量进行编码压缩,能够显著提高测试数据的压缩率.在ISCAS89基准电路上进行的实验数据显示,这项技术可以减少约30%的LFSR种子数量,进而降低了测试成本.  相似文献   

8.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折叠关系压缩方案,该方案是利用折叠技术,将SOC芯片中芯核的测试数据整体进行折叠关系的判断,并且能够根据是否存在折叠关系把原测试数据分为两段,在此基础之上并分别对有折叠关系的测试数据进行折叠压缩,对没有折叠关系的测试数据使用相容压缩。目前,减少测试应用时间和测试数据容量是测试领域的努力方向。该文提出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存储容量和降低测试时间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测试成本。与类似的纯编码压缩方法相比,如:Golomb码,统计码,基于字典的编码等压缩方法,其压缩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测试集的研究发现,与参考数据块相容的数据块数目随着值的增加,其出现的频率急剧下降。基于这个特征,提出了一种利用FDR码变体来编码相容数据块数目的测试数据压缩方案。通过分析可知方案的解压电路结构简单,所需的硬件开销很小,对ISCAS’89基准电路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编码方法能有效地压缩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10.
约束输入精简的多扫描链BIST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有约束的输入精简、LFSR编码与折叠计数器技术,实现了对确定性测试集的压缩与生成.其主要优点是将多种测试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地发挥了各种方法在压缩测试数据方面的优势.与国际上同类方法相比,该方案需要的测试数据存储容量更少,测试应用时间明显缩短,总体性能得到提升;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于传统的EDA设计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种子编码的完全确定低功耗BIST方案,它是基于电路完全确定性测试集的特征,结合LFSR和折叠压缩双重编码方案,完成对完全确定性测试集的编码,获取最小的折叠种子集。当对折叠种子进行解压时,调整生成测试向量之间的顺序,确保相邻向量之间的高相关性,从而避免了电路在测试过程中产生过多的开关活动,因此保证了测试是在低功耗下完成的。实验数据表明,本方案的功耗约为门控时钟方案的1%左右;同时,本方案的编码效率比连续长度码好,且解压过程简单易实现。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基于部分动态LFSR重新播种的改进方法,利用向量的部分相容原理来减少需要编码的确定位的个数,提高数据压缩率。并使用时钟测试来减少生成测试向量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与目前国际同类编码压缩方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编码效率,节约了测试时间。  相似文献   

13.
使用双重种子压缩的混合模式自测试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提出了一种基于扫描混合模式的内建自测试的新颖结构,为了减少确定测试模式的存储需求,它依赖一个双重种子压缩方案,采用编码折叠计数器种子作为一个LFSR种子,压缩确定测试立方体的个数以及它的宽度.这种建议的内建自测试结构是完全相容于标准的扫描设计,简单而具有柔性,并且多个逻辑芯核可以共享.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建议的方案比先前所公布方法需要更少的测试数据存储,并且具有相同的柔性和扫描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过高的测试功耗和过长的测试应用时间是基于伪随机内建自测试(BIST)的扫描测试所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扫描子链轮流扫描捕获的BIST方法.在提出的方法中,每条扫描链被划分成N(N>1)条子链,使用扫描链阻塞技术,同一时刻每条扫描链中只有一条扫描子链活跃,扫描子链轮流进行扫描和捕获,有效地降低了扫描移位和响应捕获期间扫描单元的翻转频率.同时,为检测抗随机故障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所提出测试方法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种子产生算法.在ISCAS89基准电路上进行的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案不但降低约(N-1)?N的平均功耗和峰值功耗,而且显著地减少随机测试的测试应用时间和LFSR重播种的种子存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内建自测试技术中传统的测试生成故障覆盖率过低、硬件开销过大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多配置LFSR的混合测试矢量生成结构,结构利用矩阵理论先后对随机性矢量和确定性矢量进行反馈网络的配置;针对确定性矢量的生成,提出了一种反馈配置解的寻优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硬件开销,因结构生成的混合测试矢量可以同时检测出被测电路中的随机矢量可测性故障和抗随机性故障,进而保证了测试故障覆盖率。最后,通过实例和对几种综合基准电路的测试,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杨婷  邝继顺 《微处理机》2007,28(2):8-10,13
随机测试向量产生时,一大部分的测试功耗是由于那些无贡献的测试向量所引起的。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测试片段间的转移低功耗BIST结构,该结构采用有效测试向量片段间转移的方式,除去了由随机产生而对故障覆盖率没有贡献的无效向量,并把有效测试向量片段以消耗功耗最小原则依次送入被测电路,减少了测试时间,在硬件代价不高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测试功耗。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能够与LFSR重播种技术结合的确定性向量生成方法,该方法利用扫描向量中的切片重叠来同时减少确定位数目和跳变数目,可大大降低测试功耗和测试存储.在硬件结构中,用一个译码器来生成控制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对于ISCAS89基准电路,采用文中方法能够减少80%左右的跳变,而只需要原始Mintest测试集25%左右的测试数据存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