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3.
4.
以偏氟乙烯为原料,经光氯化、脱氯化氢、溴化加成3步反应合成1,2-二溴-1,1-二氯-2,2-二氟乙烷,试验了各种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光氯化反应时温度低有利于2,2-二氟-1,1,2-三氯乙烷选择性的提高,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能加快反应脱氯化氢的速率,溴加成的合适温度为15~20℃.结果表明此合成路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以1,1,2 三氯乙烷为原料,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二氯乙烯,再与混酸(硝酸与盐酸)反应,得到1,1 二氯 2 硝基乙烯。考察温度、时间、三氯乙烷和氢氧化钠的用量比,偏二氯乙烯与混酸的用量比等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得到优化反应条件为:第一步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1 5h,C2H3Cl3:NaOH=1 00:1 15,偏二氯乙烯的收率99%;第二步反应HNO3:HCl=1 3:1 3:1(mol/mol),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3h,产物通过GC MS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1,1,2 三氯乙烷为原料,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二氯乙烯,与混酸(硝酸与盐酸)反应,得到1,1 二氯 2 硝基乙烯。考察了温度、时间、三氯乙烷和氢氧化钠的用量比、偏二氯乙烯与混酸的用量比等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得到优化的反应条件为:①偏二氯乙烯合成温度65℃,反应时间1.5h,n(C2H3Cl3)∶n(NaOH)=1∶1.15,偏二氯乙烯的收率99%;②1,1 二氯 2 硝基乙烯的合成n(HNO3)∶n(HCl)∶n(C2H2Cl2)=1.3∶1.3∶1,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3h。产物通过GC MS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7.
8.
9.
偏氟乙烯是氟化工行业重要的单体,主要由1-氯-1,1-二氟乙烷(HCFC-142b)裂解制备,本文介绍了HCFC-142b裂解制备偏氟乙烯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对HCFC-142b催化裂解工艺进行了评述和展望,综述了HCFC-142b裂解管结构改进的研究进展,对偏氟乙烯精馏分离工艺进行了评述。提出应深入研究HCFC-142b裂解机理,进一步研究裂解管材质和结构对HCFC-142b裂解过程的影响,并借鉴烃类裂解制乙烯的研究进展解决HCFC-142b裂解过程中面临的高能耗、催化剂流失、结焦等难题。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在裂解温度为400~630℃、空时为32 s条件下研究了活性炭负载金属氯化物催化剂(Fe Cl3/C、Cu Cl2/C和Ni Cl2/C)催化1-氯-1,1-二氟乙烷(HCFC-142b)裂解制备偏氟乙烯(VDF)的过程。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种类对原料转化率和VDF含量及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Fe Cl3/C和Cu Cl2/C的催化活性较高,Ni Cl2/C无明显催化作用。反应温度为400~500℃时,Fe Cl3/C使HCFC-142b转化率提高约10%~20%,VDF含量增加约3%~8%,选择性下降约10%~14%。反应温度为400~480℃时,Cu Cl2/C使HCFC-142b转化率和VDF含量提高50%以上,选择性也明显提高。推测Fe Cl3/C和Cu Cl2/C的催化机理为碳正离子机理。 相似文献
13.
对2一甲基咪唑为反应底物制备1,1一二氨基一2,2.二硝基乙烯(FOx一7)的合成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找到了一种新的合成FOx.7的方法,该方法首次采用低碳有机羧酸与硝化中间体2一(二硝基亚甲基).4,5.咪唑烷二酮l的反应实现FOx一7的合成,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反应奈件进行了优化。开环试剂为甲酸时,最优条件下两步反应(收率分别为20.3%和95.3%)的总收率约为19.3%,与氨水开环法(约13、1%)相比收率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和结晶时间可对FOx.7的颗粒度进行控制,同时该方法也是制备大颗粒和不同形貌特征FOx一7的有效方法。对开环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以硝基甲烷和二硫化碳为原料,合成1,1-二甲硫基-2-硝基乙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甲基化试剂、溶剂、投料比等对于反应产物的影响,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3h。以硫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常温下反应时间3 h,重结晶得1,1-二甲硫基-2-硝基乙烯,收率为84%,产物通过IR、1H-NMR鉴定。 相似文献
15.
1,1-二甲硫基-2-硝基乙烯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硝基甲烷和二硫化碳为原料合成1,1-二甲硫基-2-硝基乙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甲基化试剂、溶剂、投料比等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优化工艺条件: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3h。以硫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常温下反应时间3h,重结晶得1,1-二甲硫基-2-硝基乙烯,收率为84%,产物通过IR、^1H—NMR鉴定。 相似文献
16.
按照文献的方法合成了1-氯-2,2-二氟乙烯和六氟-2-丁炔两种含氟气体,并首次报道了其IR光谱,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的红外数据与实验测得的红外数据在吸收峰位置和吸收强度两方面都一致。并且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首次归属了实验得到的含氟烯烃1-氯-2,2-二氟乙烯和含三氟甲基的炔烃六氟-2-丁炔这两个含氟气体化合物在中红外(4000~400)cm-1内各官能团振动的红外吸收峰,同时也详细的归属了1-氯-2,2-二氟乙烯和六氟-2-丁炔中各含氟官能团的不同振动形式及其吸收峰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