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微酸地浸采铀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林  雷泽勇 《矿业工程》2007,5(2):20-22
浸出技术是地浸采铀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微酸浸出工艺的选择、溶浸液配方与使用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与常规开采比较,论述了微酸地浸采铀新技术的特点,并从施工技术管理角度验证和完善浸出理论,以期保证和提高浸出效果。  相似文献   

2.
地浸采铀条件试验点的选择对条件试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十红滩铀矿床9-15勘探线北段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提出了738地浸采铀工程条件试验点选择的原则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按5点型布置施工试验钻孔,对某砂岩型铀矿床开展地浸采铀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和试验。依据矿样室内浸出试验结果,进行现场酸法地浸采铀试验。浸出时间为93d,浸出液峰值铀质量浓度为62.16mg/L,浸出率为45.56%。地质工艺试验结果初步表明,该铀矿床采用酸法地浸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某铀矿石微生物浸铀酸度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其他条件一致,酸化酸度分别为10,20,30 g/L的条件下,采用柱浸方式对某铀矿石进行酸预浸-微生物浸铀对比试验,探索低酸耗、少板结、高浸出率的微生物浸铀工艺参数,为工业化堆浸应用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3种酸化条件下,铀的最终浸出率接近,分别为96.14%,94.88%和98.25%,而耗酸率分别为8.23%,9.24%,9.67%,采用酸度为10 g/L的酸液酸化时耗酸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新疆某铀矿床地浸开采水文地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地浸采铀现场试验,分析了抽水、注水、水位恢复、抽注水试验结果及其对地浸采铀设计和生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铀矿冶》2015,(4)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浸采铀新采区酸化效率和酸化效果,在某砂岩铀矿床2#采区开展了超前酸化和直接酸化相结合的酸化工艺研究,并从酸化效率、酸化浸铀效果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与采用直接酸化的1#采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尽管2#采区含矿情况比1#采区差,但却取得了更好的酸化浸铀效果,酸化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基于2#采区的酸化实践,提出了超前酸化与直接酸化相结合的新工艺,为今后采区的酸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地浸采铀浸出过程中,渗透性是决定浸出效率的重要因素,保持良好的渗透性对铀的浸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矿层结垢堵塞溶浸通道致使矿层渗透性降低影响浸出效率,是各地浸矿山运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对纳岭沟铀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及CO2+O2地浸采铀试验过程中主要沉淀物的生成机理分析,旨在针对矿层渗透性降低的情况,通过分析浸出过程中沉淀物类型及特性,探究沉淀物生成及堵塞矿层的主要原因,提出通过采区投入运行前20~30 d内加入CO2进行微酸预酸化直至HCO3-浓度维持在1 000 mg/L,调节溶浸通道环境,保持主要沉淀物高溶解度;随后注氧氧化,控制余氧含量为20 mg/L左右;摒弃目前袋式过滤方式,采用活性炭、石英砂、阳离子树脂等集中过滤方式,有效去除溶浸液中的有害金属离子,减少回注矿层形成二次沉淀等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控制沉淀物在溶浸通道的生成与积累,实现地浸铀矿山高效浸出运行。  相似文献   

8.
两孔酸法地浸采铀现场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两孔酸法地浸采铀现场试验,讨论了两孔法的特点,通过对结果分析、对比,证明了两孔法地浸采铀现场试验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浸采铀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介绍我国地浸铀矿山生产和试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地浸采铀细菌浸出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新疆某采区铀矿石进行了细菌浸出试验研究。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生物反应器, 采用经过驯化培养后的氧化亚铁硫杆菌(T f)进行试验。室内外2年多的试验证明:生物反应器细菌固定效果好、氧化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 细菌经过驯化后, 能适应新疆低温条件和地浸采铀溶液环境条件, 在正常连续细菌氧化工艺中, 地浸采铀溶液成分可作为细菌的营养物质, 不需另外补充; 用细菌作氧化剂不但能达到氧化Fe2+的目的, 还能提高浸出液中金属铀浓度和金属铀的浸出率, 且对环境无副作用,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钻孔抽液量与浸出液铀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矿石实验室试验和矿床大流量、低浓度工艺地浸采铀现场试验,讨论了钻孔抽液量对浸出液铀浓度的影响,最终得出,在地浸采铀范畴内,浸出液铀浓度不受钻孔抽液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砂岩型铀矿地浸采铀过程中,溶浸液一些化学组分进入含矿含水层,并在地浸结束后继续运移,从而可能给当地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本文以某砂岩型铀矿床地浸采铀试验过程中NO3-离子的运移为例,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地浸采铀过程中以及地浸结束后溶浸液化学组分的运移特征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地浸期间NO3-向外的运移,基本可控制地浸块段周围20~30m的范围之内;地浸结束后,该离子在天然流场条件下,主要向下游方向弥散运移,弥散羽浓度中心运移缓慢,平均速度为0.014m/d,10年后羽缘仍在距离地浸块段130m范围以内,且其中心浓度从地浸结束时的256.9mg/L逐渐衰减至58.9mg/L。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513矿床6#采区地浸采铀酸化期304不锈钢潜水泵腐蚀问题为例,从潜水泵所处工作介质的pH值、Cl-浓度、CO2浓度、腐蚀磨损等方面分析酸法地浸采铀酸化期导致潜水泵腐蚀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地浸采区酸化期潜水泵腐蚀主要是浸出剂与含碳酸盐矿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CO2所引起。采区酸化后期,潜水泵的腐蚀得到缓解,一方面与介质中CO2的浓度降低有关;另一方面,与Cl-及酸性环境的腐蚀协同作用、磨损腐蚀协同作用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丁叶 《铀矿冶》2023,(2):52-58+68
为了不断提高科研和管理水平,促进地浸采铀行业标准化水平,更科学和有效地开发和建设地浸铀矿山,重点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地浸采铀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并编制了地浸采铀技术标准体系表。  相似文献   

15.
双孔试验法是在不平衡抽注条件下,研究和探讨砂岩型铀矿床是否适合地浸开采、采用何种工艺进行开采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介绍运用该方法在新疆某砂岩铀矿床翼部矿体的试验及结果,试验结果为该翼部矿体地浸开采可行性评价和设计提供了技术经济参数,也为地浸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工艺参数.双孔试验在翼部矿体应用的成功,为我国地浸采铀条件试验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吴培生  张宝恩  郑英  齐静 《铀矿冶》2005,24(1):50-53
首次开展利用地电化学法地浸采铀的实验室探索。不加任何试剂,利用含盐地下水为电解液,电解浸出矿石中的铀。初步研究了地磁场对地电化学法浸铀的影响。在地电化学法浸铀过程中由于浸出液中铀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只依靠铀离子的电迁移还不足以使铀尽快地离开浸出区,电解液流动性对铀的浸出还有重要的影响。通过3个月的一维恒流试验,铀浸出率达到19.05%。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地电化学法地浸采铀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大流量低浓度地浸采铀浸出工艺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影响地浸采铀浸出液铀浓度和钻孔抽液量的因素,结合现场试验在我国首次探索大流量、低浓度浸出工艺,并对其可行性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终场采场残留液在地浸采铀中的利用,通过室内静态试验,研究了酸法地浸终采残留液对砂岩铀矿含矿岩芯的浸出条件和浸出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1)该砂岩岩芯适合酸法浸出;2)残留液对该矿在自然粒径下的最佳浸出条件:固液质量体积比为1∶8 g/mL,浸出时间为48 h,双氧水加入质量浓度为1 g/L,铀浸出率为77.36%。残留液的铀浸出动力学研究(反应活化能Ea=27.519 kJ/mol)结果表明,残留液对该铀矿的浸出过程主要受混合控制。该研究可为终场残留液在地浸采铀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某铀矿床开展了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室内试验、条件试验。室内试验表明:含矿层的岩性、渗透率及铀的存在形式等因素有利于铀的浸出;采用组成为ρ(CO_2)=400mg/L、ρ(O_2)=300mg/L的浸出剂,浸出液中峰值铀质量浓度可达424mg/L,浸出液中平均铀质量浓度达34.6mg/L,浸出率为64.8%。地浸现场条件试验表明:浸出液平均铀质量浓度达到43.05mg/L,单孔注液量3.47m~3/h,单孔抽液量8.98m~3/h,证实了该矿段采用CO_2+O_2地浸采铀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阙为民  王志 《中国矿业》2006,15(12):98-101
地层伤害降低地浸采铀钻井的抽注液能力。结合地浸采铀工艺的特点,如何有效地预防伤害、保护矿层,最大限度地提高钻井产能和注液能力,开展地层伤害评价与区块配伍性评价研究是地浸采铀一项崭新的课题。本文在对地浸采铀地层伤害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某矿床地浸采铀实践,提出了地层伤害实验与评价的方法;通过区块配伍性评价,得出区块整体复合解堵改造方案,从而达到消除伤害,保护矿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