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工智能与生物科学技术的结合似乎将要颠覆人类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价值,教育只有在算法逻辑的操作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人被称为"可算度的人",教育也被称为"可算度的教育"。当各种现象与问题逐渐成为一种算法的时候,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教育风险应该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人文价值蜕化;数据"算法"的确定性与教育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智能技术滋生新的政治与伦理议题,人类可能陷入被边缘化的危险,等等。因此,未来的教育学应该遵循人的主体性价值取向,复兴教育的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打破"算法"的确定性操控,转而走向一种弱式的教育立场,以此引导人们对新的政治与道德议题展开闲暇之思。  相似文献   

2.
工具化、实用化的教育倾向,使人文学科日益萎缩.通识教育试图通过通识课程的平台,借助人文学科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纠专业教育之偏.然而,与教育大众化兴起后产生的通识教育不同,西方的“自由教育”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都不曾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割裂,而是一种把价值追寻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全人教育”.今天我们需要回溯西方“自由教育”与中国书院传统,人文学科不能自我设限,躲避在审美的象牙塔,而应回归“内圣外王”的本义,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人文学科“无用”之“大用”,从而真正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追求应用和将科学知识真理化、权威化而形成的科学主义,是“科学”在中国的两种典型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倾向性特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被反复建构的结果,因此是中国人文传统与科学悄然融合的产物,并与近代西方新科学的功利传统不谋而合,但是它缺少了西方科学理性的精髓——“自由”的人文理想,这是中国科学的顽症所在。因此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是找回自由,以此更新我们的人文,纠正我们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普及正逐步推动智慧教育模式的构建,这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正在实施的重要行动之一。当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仍处在前科学阶段,主要表现为: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内涵上仍存歧义,相关科学共同体关注点也并未聚焦。因此,有必要从多维视角审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从本体论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本质是人工智能技术助益于教育;从认识论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具有个性化与个别化、混合性与协同性、人文性与全纳性三大特征;从实践论视角出发,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中各类主客体,各类教育活动过程相融合;从方法论视角来看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从人文理念出发,要关注其教育人文价值取向——"为真""为善"和"为美"。总之,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理论框架体系,需要突显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应然"与"应为"。  相似文献   

5.
欢迎投稿     
正《现代大学教育》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由中南大学主办。1985年创刊,1987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承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文传统,致力于推动现代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进步,致力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欢迎投稿     
《现代大学教育》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由中南大学主办。1985年创刊,1987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承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文传统,致力于推动现代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进步,致力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欢迎投稿     
正《现代大学教育》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由中南大学主办。1985年创刊,1987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承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文传统,致力于推动现代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致力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有论者从人文传统的角度推论,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困境",并给出了"回归人文传统"的应对方案,即:性质上回归教师行业的特殊属性,价值上回归教师的德性伦理,方法上回归整体性的目的统摄。然而,事实上这种"困境"及相应的"回归论"本身值得商榷。它不仅需要理性地甄别,更值得深刻地反思。我们认为,专业性是教师发展的逻辑起点;规范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特征;专门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进路。据此,调整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总体基调应是现实的进取而非传统的回归,亦即需要通过巩固专业地位、完善规范制度、改进专门手段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对人才培养规格的主观设想,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幸福论为立足点来观照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价值取向,会发现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化幸福高于个人幸福、低层次幸福高于高层次幸福、结果性幸福高于过程性幸福以及理性幸福高于非理性幸福等问题。为了实现"培养幸福人"的教育理想,高等教育者需要辩证处理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建构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书法艺术硕士培养通过现代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教学体现,是一种"在场"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科学系统的,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国传统书法教学是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弥补现代课程教学的不足,成为"在场"课程的补充。它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是"不在场"的教育。书法艺术硕士培养目标为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仅靠"在场"的教育尚不能达到理想目标,因此采用"在场与不在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科系统化教学与传统师徒相授相结合,将课程设置的在场与人才培养的不在场相融合,在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中寻求新的结合点,探索中国书法艺术硕士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这是书法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一种更为合理的路径,同时也为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教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统编教材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传统思想资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结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成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不是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国离知识经济时代尚远;应该理性地看待知识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客观地看待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以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知识型劳动,需要先进科学技术,需要知识产业,为大学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要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发挥大学学者、学术组织与学术资源潜力,创新大学学术体制,改善大学学术生产外部环境,以有效提高大学学术生产力。知识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应以战略产业身份跻身于知识经济,以"无边界"的状态融入知识经济,以创新的功能促进知识经济,以全方位配合"双重跨跃"的姿态推动知识经济,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影响知识经济。国外政府与高校采用政策措施与教育措施推动知识经济发展,如印度政府特别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制定有"知识行动"计划,印度高校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已经积累丰富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不是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国离知识经济时代尚远;应该理性地看待知识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客观地看待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以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知识型劳动,需要先进科学技术,需要知识产业,为大学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要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发挥大学学者、学术组织与学术资源潜力,创新大学学术体制,改善大学学术生产外部环境,以有效提高大学学术生产力。知识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应以战略产业身份跻身于知识经济,以"无边界"的状态融入知识经济,以创新的功能促进知识经济,以全方位配合"双重跨跃"的姿态推动知识经济,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影响知识经济。国外政府与高校采用政策措施与教育措施推动知识经济发展,如印度政府特别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制定有"知识行动"计划,印度高校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已经积累丰富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不是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国离知识经济时代尚远;应该理性地看待知识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客观地看待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以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知识型劳动,需要先进科学技术,需要知识产业,为大学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要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发挥大学学者、学术组织与学术资源潜力,创新大学学术体制,改善大学学术生产外部环境,以有效提高大学学术生产力。知识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应以战略产业身份跻身于知识经济,以"无边界"的状态融入知识经济,以创新的功能促进知识经济,以全方位配合"双重跨跃"的姿态推动知识经济,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影响知识经济。国外政府与高校采用政策措施与教育措施推动知识经济发展,如印度政府特别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制定有"知识行动"计划,印度高校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已经积累丰富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育评价改革是为了建立和践行人是目的的评价原则。从当下、自由、整体三个维度重新定义人,是教育评价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中实现灵魂转向,通过经验与灵魂的整合解蔽知识,在理性选择中走向身心合一,是教育评价改革的知识取向。在开放世界中敞开人,在生活世界中构筑人的使命,在人的世界中追求意义,这是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取向。人学导向的教育评价改革,要致力于改变评价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文化育的评价本质。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不是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国离知识经济时代尚远;应该理性地看待知识经济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客观地看待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以指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知识型劳动,需要先进科学技术,需要知识产业,为大学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要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发挥大学学者、学术组织与学术资源潜力,创新大学学术体制,改善大学学术生产外部环境,以有效提高大学学术生产力。知识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应以战略产业身份跻身于知识经济,以"无边界"的状态融入知识经济,以创新的功能促进知识经济,以全方位配合"双重跨跃"的姿态推动知识经济,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影响知识经济。国外政府与高校采用政策措施与教育措施推动知识经济发展,如印度政府特别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制定有"知识行动"计划,印度高校重视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已经积累丰富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是弘扬自由教育传统、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文关怀教育。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与学术研究机构,其教育本质是通识教育。书院的通识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书院文化精神、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着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发挥不足、管理模式陈旧、课程内容单一,"功利化"与"应试化"等问题。从书院通识教育的视角探索大学英语教育,有利于解决现存问题,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多元文化人才。书院通识教育在教学理念、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上,对现代大学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工程伦理教育在中国走过的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寻求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工程伦理教育本土化的缺失,源于与所处文化背景的适配性不高、适宜性不佳和适用性不强,表现为:工程伦理教育理念认同的本土化进程任重道远,教育理论建构的本土化尝试举步维艰,教育实践应用的本土化努力事倍功半。工科学生伦理素养的培育仰仗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大力推进。中国工程伦理教育,可以借镜"西学",但必须超越"以西释中",实现本土化诉求:一是发挥包括政府、高校和工程行业在内的诸多利益相关方的协同作用;二是增进中西学界双向的知识交叉与平行平等的学术交流,实现面向本土问题的理论创新;三是要达到"横向贯通、深度融合"的目标;四是提升学术社群本土化意识的自我觉知;五是打造扎根传统文化的工程伦理教育新模式。具有本土问题意识,扎根本土文化传统,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方能实现真正的本土化创造。  相似文献   

19.
人文学科至少表现为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两种形态,从人文教育和人文学术两个视角考察1949~1998年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演变历程,不难发现,50年中国大学人文教育走过了“缩减-变异-回升”的曲折路线,人文学术经历了“学术理性丧失-意识形态工具-学术本位复归”的艰难历程。通过这个史实,我们发现人文教育作为人文学科之“形”,有适应意识形态的一面,人文学术作为人文学科之“质”,有超越意识形态的一面,二者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体两面,共同担负着人文学科的双重使命:上承文化传统.下达人文教化。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民享受到科学昌明的幸福,但是如果掌握科学的人缺乏公民意识,也会将科学的成果加害于人民.道德与公民教育,不在于树立道德楷模,而在于全民遵守公认的、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我国当代道德价值体系应当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人文理念和当前道德规范而逐步建立和完善.对于封建社会的道德范畴,可以借鉴并利用其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理念,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有选择地继承.公民教育的关键在于,在灌输正确道德价值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道德环境,引导人们经常地反省自身行为,并通过对日常规则的诚履笃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