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社会转型已历经近20年,但高等教育仍然适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遗产。高等教育改革呼声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大学在教师聘用、晋升和淘汰制度、后勤和行政管理制度上进行了改革探索,由此也引发了教育改革大讨论。改革的关键在于还大学以自由,以学术本位替代行政本位。有关大学改革合法性;行政本位还是学术本位;大学人文理念;终身教职制度;学术评价机制;学术近亲繁殖;学科末位淘汰与团体激励等问题讨论的深入有利于我国下一步深化大学治理改革。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大学与学科排名的竞争导致高层次人才非正常流动,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学高层次人才"商品化"。人才引进实践中,"明码标价"既有可能促进大学重视人才的价值、加速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也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破坏学术生态、加剧办学中的功利主义。为保障"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扼制我国大学学术管理中的"资本主义"倾向。通过建设共同治理制度、淡化人才头衔"光环效应"、高层次人才引进"去行政化"等策略,培育良性竞争的学术生态与大学文化,使高层次人才流动从"资本主义"向"学术本位"转变。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大批归国留美学生集聚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办学模式为样板,逐渐建立起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发展规训体系。大学以学科为功能单位,确立教学、科研、服务为宗旨的学科组织活动范式和学科发展使命;以"学术并重"和"人文与科学平衡"为方向形成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建立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为重心的制度化教学规训体系;通过明确教师的科研任务,推动大学科研活动的制度化;大学确立起学术自治理念和制度化学术自治环境,赋予学者在学术共同体上的话语权威。在这个学科发展规训体系建构中,教授、科系、图书馆、实验室、推广部、评议会、教授会、学术杂志、学会、会议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元素,它使中国大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在规模设置上,而且更重要的是理念和制度上,确立起符合学科自身发展逻辑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学科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大学的学术独立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革已由被动地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转向主动面向世界、寻求自身变革之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高等教育大家——蔡元培和梅贻琦,他们分别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为依托,开始探索中国大学学术独立之路,历经学术理念创新、学术组织创新、学术体制创新,中国现代大学的学术,一种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于其他活动的学术活动,实现了从观念到形成制度、从制度到实践使制度思想化的过程转变.从而使我国现代大学步入学术独立的殿堂。最后,从中国学术传统和西方大学传统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大学学术独立探索的个性特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比希学派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吉森大学孕育出的著名化学学派。在李比希学派的带动下,吉森大学化学学科在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现代大学化学教育的新时代,并且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使吉森大学成为公认的"化学圣地"。李比希学派的学术贡献,得益于学派创始人李比希为学派确立了极具潜力的学术领域,得益于学派首创的以公共实验室为基础的全新的科研育人模式,也得益于以李比希为核心的内聚性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李比希学派带动吉森大学化学学科成长为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大学培育一流学科提供了学术方向、学术核心和学术队伍等方面的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对创新人才求之若渴。然而,我们的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却难以符合时代发展所需人才质量的要求,大学教育亟需变革。一百年前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面临着类似的问题。1909年阿伯特·洛厄尔就任哈佛大学校长,从三个方面对哈佛大学进行了成功的改革:实行"集中与分配"制课程,在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之间取得恰当平衡;建立荣誉称号制度,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相互竞争;建立导师制,加强师生关系,重塑大学学术优秀。这些措施不仅使哈佛大学挽回了社会声望,而且对美国其他大学也产生了普遍影响。时至今日,洛厄尔的这些改革措施对我国的大学教育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范式"逐渐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制度逻辑与价值信仰,焦点在于关注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美国研究型大学从大学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学术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整体推进本科教育向"学习范式"的转型,所取得的经验对"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以来,以大学教师为主体的学术人中屡屡发生的学术失范事件,削弱了大学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也损伤了大学社会存在的能量根基。于是,防治学术失范,促进学术事业发展也就成了目前我国大学学术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但令人困惑的是,不管是"制度的"、"技术的"甚或"法律的"三管齐下,还是泛泛意义上的道德说教,都未能有效地唤起大学学术人的"羞耻心"和"敬畏心理",也未能达到人们所希望的"他律"与"自律"的良性互动。在目前倡导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更未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激情。如此等等,都在促使人们开始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探索学术活动中更深层次、更本质性的东西,这便是学术伦理。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大学普遍经历了一个从"舶来品"向本土化转型的过程。这一现象的实质是社会产生高级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大学通过调整自身定位,与地方谋求协同发展的过程。以南开大学为例,该校在创办之初仍因袭对西方大学完全移植的办学思路,但很快便在天津城市产业升级的新形势下显出不适;随后籍由调整学科及学制、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减少教师授课时间、产学研合作等本土化措施,成功融入天津的城市发展轨道,实现了从引进西方学术的传习所到现代大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在于不断涌现杰出学术人才,杰出学术人才培育评价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培育质量评价。以培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文社科)的教师与校友数量等中国特色评价指标为基础,构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杰出学术人才培育评价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此评价体系构建整体有效,"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区域布局上持续分化,在院校发展上实力悬殊,马太效应尤其明显。基于评价结果,我们认为未来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要重视"三个平衡,三个充分"建设:学科布局平衡,学科发展充分;学术生态平衡,质量保障充分;发展结构平衡,动态调整充分。  相似文献   

11.
大学学科制度内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学科制度的讨论 ,认为大学学科制度是大学学科组织中规训学科新人、控制学者学术职业样式的规范。它包括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课程标准、学科研究规范、学科评价标准、学科奖惩制度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大学对知识选择的发展变化与人类的知识隐喻有着历史的契合性,进而使大学学科知识体系和人类认知信念体系相对应,这为大学学科知识的组织和学科边界的划分提供了合理性依据。在知识地图的隐喻思维下,知识的应用版图超越传统知识生产分类范畴,大学知识生产遭遇了学科的制度化危机,化解这种危机需要以学科互涉为视角打破大学知识生产的学科疆界,建立和完善大学知识生产的工作制度、信念制度和权力制度。沿着人类知识认识论与大学学科知识演进的逻辑进程,分析大学知识生产的学科危机和制度建构,对当前大学"双一流"建设中学科知识生产的制度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有着天然的、不可割裂的联系,它们依存于共同的工作框架,并且在认识论、研究程序、累积过程、价值取向等方面遵循相同的学术逻辑。但是,实践中过于强调学术差异性导致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发展的逻辑分离,使得教学学术根基松软并游离于大学学术之外。因此,需要从学术理念、学术道路、学术制度、学术文化等多方面推动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耦合发展,以进一步增强二者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这是提升教学学术含量、坐实教学学术地位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4.
当前,"项目制"已成为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的新体制。随着"项目制"由财政领域溢出进而渗透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对大学学术的治理逐渐被纳入这一新体制之中。科研项目与人才项目的实施使国家对大学学术的治理呈现出典型的"项目制"特征。然而,"项目制"的运作机制产生了严密的运作程序、新的学术等级系统等意外后果,使"科层制"成功嵌入"项目制",进而控制、主导了"项目制"的运行与指向,从而重塑了大学学术治理的格局。在这种双重制度逻辑下,大学学术场域内不同位置行动者因掌握的资源不对等而进行的等级强制互动、行动者自上而下的控制与自下而上的反控制行为倾向与利益诉求、等级权威塑造的文化资本的体制化转向构建了一个新的大学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15.
当前,"项目制"已成为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的新体制。随着"项目制"由财政领域溢出进而渗透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对大学学术的治理逐渐被纳入这一新体制之中。科研项目与人才项目的实施使国家对大学学术的治理呈现出典型的"项目制"特征。然而,"项目制"的运作机制产生了严密的运作程序、新的学术等级系统等意外后果,使"科层制"成功嵌入"项目制",进而控制、主导了"项目制"的运行与指向,从而重塑了大学学术治理的格局。在这种双重制度逻辑下,大学学术场域内不同位置行动者因掌握的资源不对等而进行的等级强制互动、行动者自上而下的控制与自下而上的反控制行为倾向与利益诉求、等级权威塑造的文化资本的体制化转向构建了一个新的大学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16.
使一批大学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大主题。大学教师体面劳动是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基石。由于制度性不信任,当前大学教师体面劳动感低下,集中体现在薪酬偏低且同工不同酬、忽视学生学习主体责任、以复制率检测代替同行评议、科研经费报销有罪推定等。"双一流"建设中,应坚持"以劳动者为本"理念,以制度信任为基础,保证教师在薪酬、教学评价、学术评价、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尊严体验。  相似文献   

17.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旗舰大学,授予宪法自治的领先地位,树立学术卓越的标准,授权学术评议会至高权力,是加州大学发展的制度优势和赢得"竞争性卓越"的合法性基础。多元决策的组织结构,学术卓越的校园文化,协商互动的人际关系,为伯克利评议会的动态运行提供了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制度框架。伯克利评议会对我国大学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有效运行的启示有: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大学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有效调适大学自治和追求卓越仪式性规则和绩效逻辑之间的平衡;促进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信任和沟通基础上与其他组织之间构建协商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文化研究,经历了"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文化"三种不同概念语境的学术探索阶段,表现出由从属研究向独立研究转变的学科发展特征,逐步确立了大学文化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从一门学科创建和发展的认识成果而言,近30年大学文化研究有着较多的范式运用和学术建树。在多元文化冲击和国家战略调整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研究的学科化发展背后,也隐藏着难以回避的中国特色、研究范式、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理论问题。把握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立足高等教育发展主题,形成价值与实证相统一的研究范式,真正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学,应是当前大学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9.
相较大陆通识教育进程,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进程较为顺遂,现已完成普及并进入深化阶段。就此归因,显然与20世纪50年代,台湾以"复校"大学为主体的大学制度构建,较好传承了原民国大学重通才教育之传统密切相关。分析台湾"复校"大学在重建之初,于通才教育方面的教学制度安排、课程设置、保障机制等元素,可清晰观察到"复校"大学对原大陆母校教育传统之坚守和持续推进的过程。从大学遗传环境论的角度出发,至少可收获三点启示:尊重传统并保持教育核心价值的基本稳定;尊重大学自主办学;大学校长应具教育家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学自近代产生之日起便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培养新式人才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学科是以"人才"为中介而连接起大学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它的设置是教育领域变革中的重中之重。作为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的学科设置无疑为继起者之规式,在其经历了初设时期设律例、工程、矿冶、机械四科到民国期间取消法科、专办工科的发展历史中,社会的需求与权力的制约成为左右其学科变迁的主要因素。学科设立的实用原则遮蔽了知识与真理本身的发展路径,这不但最终成为北洋大学的发展瓶颈,更为我们今日的教育改革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