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郯庐走滑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活动,影响和控制走滑断裂带内的油气成藏.金县地区处于走滑断裂带内,并且位于富生烃凹陷--辽中凹陷的北段,广泛发育来自其东侧的胶辽隆起区的三角洲、扇三角洲砂体,成藏条件优越,是近年来渤海海域的重大发现之一.伴随着走滑断层的活动,断层较发育,可将其划分为3组不同走向的断层组合,其中NNE向走滑断层和近EW向走滑调节断层分别是金县地区东盘及西盘的主要油气运移通道,控制古近系油气的运移层位及赋存深度.  相似文献   

2.
辽东湾地区走滑断裂系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郯庐断裂带的影响,辽东湾地区发育多条大型走滑断裂,主断裂与伴生构造形成多种构造样式,已探明的油气藏大多沿着走滑断裂带分布。利用最新的地震剖面资料,分析辽东湾地区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走滑断裂不仅能直接形成断块、背斜、断背斜等圈闭,还能间接诱发泥底辟构造,影响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储层发育、油气运移及保存。  相似文献   

3.
为了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91油层组成藏地质特征和油藏类型,通过对烃源岩、储集层物性、盖层物性、油气运移通道和圈闭类型研究,认为长7优质烃源岩是长91油层组的生油层,烃源岩生烃增压产生的异常高压和生油层与储集层之间的过剩压力差是烃类物质向长91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长91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是良好的储集层,长82底部和长91顶部泥岩是长91油藏的区域性盖层,断层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背斜型构造圈闭、断层型构造圈闭、半透镜状似背斜型岩性圈闭和上倾歼灭型岩性圈闭是主要圈闭类型。以上四种类型圈闭组成的油藏是研究区主要的油藏类型,寻找背斜型构造油藏、断层型构造油藏、半透镜状似背斜型岩性油藏和上倾歼灭型岩性油藏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沙垒田凸起区至少发育6组北东向的走滑断层,西段的走滑作用明显强于东段。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北东向断层至少经历了2期走滑。晚侏罗世时期,强烈左旋走滑,将沙垒田凸起分割东西两段,控制整体构造格局。新近纪,北东向断层在右旋走滑的作用下,改造盖层披覆构造。西段可以明显见到北东向主走滑断层,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整体呈负花状构造或"Y"字型结构。而在东段,主走滑断层不明显,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不发育,但仍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晚期断层往深处都逐渐收敛到主走滑断层上,断层两盘的地层厚度相当,断距不明显。构造脊是油气长期汇聚的有利区带,受走滑作用强度的控制和构造圈闭发育特征的影响,东、西段油气主要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层之间发育,为披覆背斜型圈闭,主要发育"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主要为断块或断鼻圈闭,发育"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运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走滑断层,研究区形成了断边走滑转换带、断间走滑转换带和断梢走滑转换带3种类型,每种又可分为压扭型和张扭型2个亚类,对应形成增压型和释压型构造圈闭;②压扭型走滑转换带发育的构造圈闭规模大(即增压型的构造圈闭面积大),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走滑转换带古近系砂体在走滑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迁移性,导致其在横向上分布范围更广,可接受来自不同位置烃源岩的原油充注,在平面上形成多构造含油的特征;④走滑转换带伴生调节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最终形成多层系和多断块含油的特点。综上所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大规模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古近系砂体在横向上的分布以及原油在垂向上的运移等大、中型油田形成的基本成藏要素。  相似文献   

6.
美索不达米亚盆地是全球油气最富集的盆地之一,主要产层为白垩系.在构造、沉积、钻井、测试等资料基础之上,研究认为多套优质成熟烃源岩、有利的储盖组合、一系列大型背斜圈闭控制着盆地内大型油气田的形成.受成藏条件控制,盆地中—南部和北部发育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盆地中—南部发育下生上储型的生储盖组合,油气以通过输导层的水平运移为主,烃源岩差异造成原油性质的差异.盆地北部,侏罗系—下白垩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大型走滑断层运移到上白垩统储层,油气的差异运移聚集作用造成油气藏原油特征下轻上重.   相似文献   

7.
渤中34区块发育有不同期次不同走向的伸展断层和走滑断层,构造十分复杂,给该区块油气勘探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通过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结合其他地质资料,深入研究渤中34区块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①受构造运动控制的汇水中心控制沙三段、东下段和明下段深湖相-半深湖相烃源岩的分布,新构造运动快速沉降-充填以来,烃源岩快速埋藏,3套主力烃源岩都进入生油高峰期;②孔店组缓慢裂陷和快速拗陷时期,沙一段、沙二段拗陷时期,东上段裂陷-拗陷转换时期,馆陶组和明下段第二次裂后热沉降时期,分别沉积具有不同沉积相特征的储集砂体,裂后二次热沉降沉积的泥岩厚度大,形成良好的盖层;③压扭形成的背斜和张扭形成的牵引构造可以形成构造圈闭,河道砂与泥岩呈指状交错,泥岩中夹透镜状砂体能够形成岩性圈闭;④新近纪凹陷的生烃期、排烃期与断层活动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大大提高油气的运移效率,同时也可能造成油气的散失,因此要形成好的油气藏,必须具备有利源控条件;⑤晚期构造伴生的EW向断层切割早期形成的NE向断层形成断层网,沟通不整合面,使油源和储层有效连通,断层幕式活动,活动时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关闭时阻碍油气运移;⑥该区油气成藏有2种重要模式,一种是油气通过深切烃源岩或“中转站”的大断层直接垂向运移,另一种是油气通过次级断层与砂岩输导层进行阶梯状运移。   相似文献   

8.
准中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湖侵体系域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受盆地构造面貌控制,该区主要发育岩性圈闭。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二叠系暗色泥岩,储层发育多套多类型储盖组合;走滑断层作为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古构造低势区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方向,有利方向上的岩性圈闭控制油气富集。准中1区块深洼区岩性圈闭具有二叠系源岩供烃、花状油源断层垂向输导、低势区岩性圈闭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下一步勘探应重点考虑油源断裂与古构造匹配良好的岩性圈闭发育区。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成藏综合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油气成藏规律。珠三坳陷主要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中、深湖-浅湖相烃源岩;恩平组发育湖相储盖组合、珠海组-珠江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储盖组合。珠三坳陷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烃源和运移的控制,差异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油气成藏,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控制了油气差异分布,近凹断裂带和两条大型构造脊控制了油气富集。构建了4种成藏模式:①中、深湖相源岩供烃、构造控藏、有利储盖控富集;②浅湖相源岩供烃、断裂高效运移、甜点储层控富集;③浅湖相源岩供烃、构造脊-盖层控运、复合圈闭控藏;④多洼供烃、长距离侧向运移、晚期断层垂向调整。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珠三南断裂西段、六号断裂带和南断裂东段、神狐隆起北缘和琼海凸起及周缘隐蔽圈闭领域是下步滚动勘探、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钻探证实南断裂西段X构造、南断裂东段Y构造以及六号断裂带Z构造3个商业性发现。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构造样式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经历了多期变形、改造与叠加,形成了多种构造样式,油气资源丰富。通过解释雅克拉断凸的新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区主要发育挤压、伸展、走滑、反转和潜山等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背冲和褶皱一冲断构造,主要发育于前中生界,全区均有分布;伸展构造样式以正断层为主,发育于中、新生界,全区均有分布;走滑构造样式在剖面上表现为花状构造,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发育于中、新生界,分布于亚南断裂中段;反转构造样式以上正下逆的负反转构造为主,仅东部地区可见;潜山构造样式可分为单斜、断块和基岩潜山,全区均有发育。雅克拉断凸不同类型的构造样式形成了背斜、断块、断层遮挡、潜山和潜山内幕背斜等多种类型圈闭,不整合面、输导层及断裂充当了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远距离侧向和垂向运移提供了条件,由此研究区形成了背斜、断背斜、断层遮挡、潜山和潜山内幕等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1.
新庄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成藏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庄油田构造破碎、含油宽度窄、面积小、原油粘度高、水油体积比大,系典型的复杂小断块稠油油藏。根据成藏要素及空间、成藏作用及时间等匹配关系研究,对该油田的成藏过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庄储层砂体以扇状或指状从凹陷边缘伸入生、盖区,与生、盖层大面积接触,为油气运移、聚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油气主要来自其南部深凹区的核三段烃源岩,在廖庄末期达到生排烃高峰;鼻状构造形成的圈闭不晚于油气的主要生成期;由于断层的活动,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遇高孔渗砂层沿砂层继续侧向运移,断层形成遮挡在高部位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2.
奥连特盆地油气系统特征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连特(Oriente)盆地是南美厄瓜多尔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主要烃源岩为盆地西部的白垩系Napo组海相黑色页岩和沥青质碳酸盐岩,主要储层为白垩系Hollin组和Napo组砂岩.上白垩统页岩、煤层及致密的碳酸盐岩是主要的盖层.由于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和后期的挤压,盆内广泛发育各种逆冲构造、反转构造和与走滑断层相关的断背斜构...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吐玉克油田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吐玉克油田主要由深部稠油油藏组成,原油密度大、粘度高、沥青质含量多、轻质组分少,这些特征与其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对吐玉克油田的生、运、储、盖条件和构造演化史的分析认为,吐玉克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二叠系源岩,生排烃期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储集层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盖层为克拉玛依组上部厚达50~170m的泥岩;圈闭构造为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的克拉玛依运动,经中-早期燕山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断背斜-断鼻构造;油气运移期为晚三叠-早侏罗世和晚白垩世两期,且以晚三叠-早侏罗世为主;油气运移通道是鲁克沁构造带的断层和克拉玛依组的高渗透砂层。  相似文献   

14.
张强凹陷油藏类型及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外围盆地张强凹陷自1991年开始勘探以来获得了较好的油气勘探形势,完成各类探井30口,其中有9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08×104t,批准上报预测储量2486×104t.揭示的含油层位有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共发现5套油层,主要为沙海组上段、沙海组下段和义县组3套油层.石油地质研究表明,张强凹陷主要发育九佛堂组和沙海组2套成熟烃源岩,有效储集层包括碎屑岩和火山岩2大类,浅-半深湖亚相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背景,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储集岩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目的层共发现和落实圈闭19个,圈闭面积94.3km2.经分析认为,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的平面分布,构造圈闭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圈闭,3套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展布,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多且有效,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条件.根据构造特征、圈闭特征、生储盖条件、油源条件等综合分析认为,张强凹陷今后的勘探重点为七家子洼陷及周边,强1井的钻探成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根据长北断裂背斜油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认为七家子洼陷东侧的前辛断裂构造带与长北断裂背斜相比较具有相同的成藏条件,该地区应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秘鲁乌卡亚利盆地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的子盆地之一。该盆地油气潜力巨大,勘探程度低,已发现12个油气田,可采储量约6×108t。根据大量物探、钻井和实验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乌卡亚利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圈闭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并提出勘探有利区域和潜力。研究表明,乌卡亚利盆地自奥陶纪形成以来,长期沉降接受沉积。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沉积3套主要烃源岩,即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组烃源岩、二叠系Ene组烃源岩和石炭系Ambo群烃源岩,这些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处于成熟阶段,分别向盆地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运移供油;盆地内有多套储盖组合,主要储集层为白垩系Cushabatay组和Vivian组;晚二叠世以来的多次构造运动特别是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运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圈闭类型主要为挤压背景下形成的推覆背斜、断背斜和断块等构造圈闭,也存在大量地层和岩性隐蔽圈闭。盆地勘探前景广阔,最有利的勘探区域是盆地东南部的Urubamba次盆和构造发育的西部褶皱逆冲带。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全部是构造油气藏而且多数位于逆冲断层的上盘,对下盘圈闭的勘探很少。勘探潜力包括2个方面:一是要继续寻找构造圈闭,特别要加强对逆冲断裂下降盘的勘探力度; 二是要重视隐蔽油气圈闭勘探,特别是要加大二叠系Ene组古潜山圈闭、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组生物礁圈闭和白垩系岩性(河道砂体)圈闭的勘探。  相似文献   

16.
岐南断阶带油气聚集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岐南断阶带紧邻岐口凹陷,油气源充足:明化组下段-馆陶组上段和沙河街组一段-二段两套储盖组合配置良好。圈闭和运移条件成为控制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构造圈闭聚集油气的能力不同。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制约着上第三系油气运移方向和富集位置。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沿海1、海4继承性大断层分布。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部,两盆地虽仅以①号断层相隔,但其油气成藏特征差异明显:莺歌海盆地以中新统三亚一梅山组和上新统底部莺歌海组海相泥岩为主要烃源岩,而琼东南盆地主要烃源岩为渐新统崖城一陵水组近海含煤岩系;泥底辟活动产生的大量垂向断层、裂缝是莺歌海盆地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琼东南盆地西区则以侧向输导为主,东区兼有垂向和侧向输导特征;莺歌海盆地中新世晚期泥底辟背斜、披覆背斜、断块等构造圈闭及地层岩性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圈闭类型,琼东南盆地则以古近纪构造圈闭为主、新近纪地层岩性圈闭为辅。认为莺歌海盆地下含气系统具有巨大资源潜力,是未来油气勘探的主要靶区;琼东南盆地的主要勘探领域应放在古近系和能与古近系连通的新近纪岩性一构造复合圈闭上,深水区则是该盆地非常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Great Unity油田位于Muglad盆地中央隆起带上,是苏丹1/2/4项目主力产油区块之一。Great Unity构造是一个大型断裂背斜构造,主要发育背斜、断鼻和断块3种圈闭类型,圈闭数量多,AradeibaA层顶部构造圈闭多达29个。烃源岩为AbuGabra地层,储层有多套,包括Bentiu、Aradeiba、Zarqa、Ghazal和Baraka等,形成具有多套油水系统的"叠盘式"油藏。其含油层位多,含油井段长,以层状油藏为主。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大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两侧油气富集,断层侧向封堵是形成反向断块有效圈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强对渤海西部海域油气田成藏特征及规律研究,对沙垒田凸起东段曹妃甸11构造大型油田的形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渤中凹陷东南缘(主要烃源岩供给区)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为曹妃甸11构造大型油田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2NE(北东)向断层两期活动控制油气富集,晚侏罗世-白垩世时期,NE向断层左旋活动分割基底,控制沙垒田凸起东西段构造形态;新近纪时,NE向断层右旋走滑活动,披覆之上的新近系地层形成负花状构造,这不仅控制了东段大型披覆背斜圈闭的形成与展布,而且控制了盖层高点;3新近系优势运移路径最终控制大油田的形成位置。曹妃甸11-1和曹妃甸11-6大型油田都是大面积源岩生成的油气沿多条优势运移路径最后向一个方向聚集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郯庐断裂的力学性质早第三纪为张性,晚第三纪为张扭性。上新世后期,郯庐断裂强烈的活动形成了张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压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塑性拱张—底辟背斜圈闭,井改造加大了披覆背斜圈闭的面积和幅度。晚期形成的这些圈闭丰富了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扩展了勘探领域。与晚期构造相匹配,晚期强烈的断层活动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形成了一系列丰度高、储量大的油田,使本区成为我国近年来石油储量增长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