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二下油藏是濮城油田的主力开发单元之一,平面和层间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状况差,井况损坏严重,影响油藏的进一步开发。为了合理的开发油藏,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提出了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含油井段270m,共划分8个砂组50个小层,层间渗透率差异在3~20倍,多砂组合注合采、层间动用程度差异大,剩余油普遍分布局部富集。面对层间矛盾突出、主力层普遍水淹严重、次主力层动用程度相对较低等问题,通过细化研究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展布特征,优化油藏注水结构,采取分层分级深度水驱工作,实现层间剩余油有效挖潜,提高水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东区4-7油藏是一个典型的多油层、非均质、低渗油藏。目前该油藏综合含水93.5%,地质采出程度29.26%,采油速度0.37%,处于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认识不准确,采油速度低,油藏开发指标落后,整体开发效果较差。本文以该油藏为例,对油藏流动单元剩余油潜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采用沉积学方法、岩石物性方法、孔喉结构参数法和流动带指数法对哈得4油田薄砂层油藏的取心井进行流动单元划分。采用流动带指数法对全区非取心井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将薄砂层油藏储层划分为E、G、M、P四种流动单元类型。在所有薄砂层油藏的沉积微相中,最有利于油气储集的潮间砂坪微相主要分布有E、G、M类流动单元。不同微相砂体间的岩性差异是形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针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沙二下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长期的注水开发后,以河道砂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以河道侧翼的前缘砂、远砂相为主的储层采出程度相对较低、低含水低能。通过相控剩余油研究,确定了河道侧翼沉积相变差部位是剩余油的富集区,为相变复杂油藏后期有效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沙三中6-10油藏于1980年发现,1983年投入试采.由于沙三中油藏埋藏深、油层物性差、油井自然产能低,长期以来作为难采储量未投入开发.近年来在深化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濮城油田沙三中9砂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油藏自身特性,确定了小井距压裂改造的治理方案,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濮城油田文51沙二下油藏是一个层间矛盾突出、平面储层变化快的非均质多油层油藏,开发难度大。通过控制合理的注采井距,控制合理的注水压力,提高油藏的水驱控制动用储量,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散而难以识别,且其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在濮城油田沙三上油藏根据纵向上32个流动单元为对象的剩余油精细描述,提出了3类剩余油潜力:①已动用油层,即断层与微构造控制、注采井网不完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低渗透相带、注采滞留带等因素形成的剩余油;②新层,即以往未发现的低电阻油层和新发现的油砂体;③滚动扩边,在潜力富集区钻新井、更新井,重组层系、井网,改变渗流方向和间歇注水,并对潜力区配套实施补层、提液、压裂、近解远调等措施。提高了该油藏在高含水期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西沙二上^2 3油藏属典型的厚层非均质性油藏。该油藏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变化,储层层内、层间的非均质性增强。导致一类层采出程度高,二三类层采出程度低,油藏递减加大,开发效果变差。通过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合理运用成熟的工艺技术,提高了油藏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目前综合含水98.16%,采出程度51.59%,处于特高含水阶段,由于井况、隔层小原因,层内非均质性等矛盾无法通过细分注水等技术解决。针对油藏现状,选取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注水井濮1-313现场应用,尝试通过调剖技术,改善吸水剖面,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周期注水是一种适用于层状非均质油层的开发方法 ,其原理利用注水量或注水压力的波动 ,在油层中建立不稳定压力降 ,在不同的渗透率小层间产生不稳定交渗流动 ,并使各小层间的流体重新分布 ,从而提高注入水在地层中的波及体积。濮城油田沙二上 1油藏采用间歇注水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系统地叙述了间歇注水的原理、开发方法、特点及适用条件 ,详细分析了间歇注水对油藏的影响效果 ,为多油层高含水油藏后期的控水稳油 ,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针对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存在开发对策不适应、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开展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潜力再认识研究,在现有层系控制下,主力层恢复井网、有效提液,二三类层重组井网、精细注水,有效动用潜力层,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濮城油田文51断块区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濮城、文留构造的结合部,目前井况损坏严重、综合含水高、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大等问题。通过对该油藏剩余油的精细描述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定量描述了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制定节水增油方案,对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濮城油田文 51断块属于非均质多油层油藏 ,层间动用程度低 ,通过研究应用油井堵水、水井分调 ,水井降压增注、高能复合射孔等技术 ,改造油层、降低成本、挖潜二、三类储层剩余油。该油藏的开发经验 ,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取芯井岩芯观察及钻遇井测井曲线变化特征,系统研究了濮城油田沙三上5-10油藏主要的沉积微相类;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油藏油水井的生产历史进行动用评价和水驱拟合,预测了各流动单元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以及剩余油储量丰度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莹莹 《辽宁化工》2020,49(7):810-811
濮城油田沙三中1-5油藏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由于储层物性差异,造成注采状况与开发不匹配,水驱动用程度低;剩余油认识已不能满足目前开发的需要。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现场实施,并对油藏整体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后,认为一、二类流动单元的储层性质好,渗流能力强,水淹强度高;三、四类流动单元储层性质差,单元内液体渗流能力弱,动用程度低。  相似文献   

17.
依据地层沉积原理,把濮城油田的储层细分为七个层。其中沙二下亚段,主要由水下河道砂体、前缘席状和远砂坝砂体三种成因砂体组成,水下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层砂体,但其层内非均质性变化较大。成因砂体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控制了储层在面上的平面非均质性,耐剩余油的分布取决于储层的层间和平面非均质状况。  相似文献   

18.
濮城油田文51油藏含油面积9.3km~2,地质储量939×10~4t。为了提高油藏水驱动用储量,提高二三类层的动用程度,开展了对分注技术界限的研究,确定不同含油饱和度储层组合下的渗透率级差界限,确定分注井注水层段的小层数和砂体厚度界限,从而实施细分注水及层段重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濮城油田文51断块属于非均质多油层油藏,层间动用程度低,通过研究应用油井堵水、水井分调,水井降压增注、高能复合射孔等技术,改造油层、降低成本、挖潜二、三类储层剩余油。该油藏的开发经验,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华庆油田白155井区长63油藏为例,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流动层指数、渗透率、流动系数、孔隙度及泥质含量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法将储层划分为Ⅰ、Ⅱ及Ⅲ三类流动单元,优选出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将岩相模型不能区分的隔层和夹层区分开.由流动单元约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物性、渗透性相对较差的Ⅱ、Ⅲ类流动单元区.Ⅰ、Ⅱ及Ⅲ三类流动单元生产历史与剩余油分布吻合性好,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动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