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增容的聚酰胺6/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A6/ABS)共混物,用扫描电镜(SEM)对PA6/ABS共混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SMA含量的增加,PA6/ABS共混体系的橡胶相粒径减小.橡胶颗粒的多分散系数保持不变,基体层厚度逐渐减小;PA6/ABS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温度随SMA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  相似文献   

2.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一系列尼龙1012(PA1012)/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共混物,利用冲击试验仪、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探究增容剂SMA和ABS的添加量对PA1012/ABS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MA含量为5%且ABS含量为50%时,PA1012/ABS/SMA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最优,为669 J/m;随着SMA含量增加,结晶温度有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并且与纯PA1012相比,PA1012/ABS/SMA共混物结晶温度升高了10℃,促进PA1012结晶;SMA加入后,ABS分散相粒子尺寸减小,PA1012和ABS间界面黏结作用增强,证实SMA对PA1012/ABS有明显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有机蒙脱土(OMMT)对尼龙6(PA6)/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合金体系聚集态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OMMT的加入提高了PA6/ABS合金体系的强度及模量,但加入OMMT后共混物的韧性有所下降。TEM的分析结果表明:对PA6/ABS/SMA/OMMT共混物,OMMT用量小于2份时,PA6/ABS/SMA/OMMT共混物中OMMT基本以剥离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4.
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高抗冲聚苯乙烯(ABS/HIPS)的相容剂,研究了SMA对ABS/HIPS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共混物的亚微观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MA的加入起到了很好的增容作用。随着HIPS/SMA用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性能先增大后减小,当HIPS/SMA=8.5/1.5(质量比),且HIPS/SMA质量分数为10%时,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97.1J/m,同时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以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增容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共混物进行研究;采用熔体质量流动速率试验机和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PET/ABS/SMA共混物的流变行为,并对其lgγw~lgτw、lgηa~lgγw、lgηa~1/T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60~266℃及剪切应力为24.5~73.5 MPa时,PET/ABS/SMA共混物均为假塑性流体;增容剂SMA的加入明显地降低了共混物的非牛顿指数(n),并且使PET的黏流活化能(ΔE)较大幅度的升高,但过量的SMA会使ΔE下降。随着SMA的增加,共混物的黏度先增加后减小,SMA用量达到5%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相容剂种类对PA6/ABS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SMA)、苯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SAMAH)和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SAMAA)三种共聚物增容尼龙6/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A6/ABS)共混物,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出PA6/ABS合金,对其结构及其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探讨。结果表明,三种相容剂均可有效地增容PA6/ABS合金,改善ABS在PA6中的分散,大幅度提高了缺口冲击强度;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发现PA6/ABS的结晶度降低,结晶速率变慢;同时通过流变实验发现PA6/ABS共混物为假塑性流体,三种相容剂均提高了其表观黏度。  相似文献   

7.
以回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R-PET)瓶片为主要原材料,以聚碳酸酯(PC)为改性材料,通过加入酯交换催化剂单丁基氧化锡(MBTO)和反应性增韧剂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TW),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R-PET/PC共混改性材料。研究了MBTO和PTW对共混改性材料力学性能、特性黏度的影响,并观察了其冲击断面形貌。结果表明,酯交换催化剂MBTO可以催化R-PET与PC的酯交换反应,改善R-PET与PC间的相容性和R-PET/PC共混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其特性黏度;PTW可以有效提高R-PET/PC共混改性材料的冲击强度和特性黏度;同时加入MBTO与PTW时,能够提高R-PET/PC共混改性材料韧性和特性黏度。SEM观察表明,只加入PTW的R-PET/PC共混改性材料的相容性最好,同时加入MBTO和PTW的R-PET/PC共混改性材料的相容性比未加PTW的好。  相似文献   

8.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和苯胺为原料,采用亚胺化法合成了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SMI)。将所制备的SMI和ABS树脂以一定比例进行熔融共混,采用DSC、万能材料测试仪和DMA等手段研究了产物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结果表明,相比ABS树脂,SMI/ABS合金的耐热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保持了良好的力学性能。共混体系呈现出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  相似文献   

9.
陈辉林  付海  何颖  龚维 《塑料科技》2014,(10):51-54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相容剂,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基体中分别添加乙烯-辛烯共聚物弹性体(POE)、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以及ABS高胶粉(ABSHR),制备了ABS复合材料。并运用动态力学分析(DMA)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该A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纯ABS相比,POE与ABS的相容性稍差,相容剂SMA的增容效果不理想,ABS/SMA/PO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降低,其冲击强度降幅最大,达到56.5%;ABS/SMA/ABSHR复合材料各组分的相容性则相对较好,橡胶相分布均匀且粒子尺寸较小,材料的冲击性能明显改善,其冲击强度较纯ABS提高了34.4%。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增容的PA6/ABS共混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PA6/ABS共混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增容剂含量对PA6/ABS共混体系结构、性能以及脆-韧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MA含量的增加,PA6/ABS共混体系的橡胶相粒径先逐渐减小,后趋于平缓;橡胶颗粒的多分散系数逐渐增加;基体层厚度不断减小;PA6/ABS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逐渐增加;PA6/ABS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温度先减小,后上升。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弹性体对聚乳酸(PLA)进行熔融共混改性,制备出具有一定韧性的PLA/ABS生物降解材料,并研究了该共混体系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ABS弹性体的加入降低了PLA/ABS共混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冷结晶温度和熔点,提高了共混材料的高温分解温度和断裂伸长率,改善了PLA的热稳定性和韧性。土壤掩埋实验表明,纯PLA和ABS含量为10%的PLA/ABS共混薄片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2.
张宇  胡佳旭  诸泉  蒋文真 《广州化工》2011,39(20):69-70
分别以接枝ABS、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物(SMA)和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为相容剂,考察了它们对PA6/ABS共混体系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PA6/ABS共混体系中PA6、ABS树脂的选择对共混物冲击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接枝ABS、SMA和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都是PA6/ABS共混体系的有效增容剂,能显著改善PA6/ABS共混物的相容性并提高共混物的机械力学性能。选用高粘度的PA6树脂有利于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韧性,提高高胶含量ABS用量有助于获得高低温冲击性能优异的PA6/ABS合金材料。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与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质量比对ABS/HIPS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和加工流动性的影响,并着重对质量比分别为80/20和70/30的两种ABS/HIPS共混材料进行了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氯化聚乙烯(PE-C)、(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和K树脂对ABS/HIPS共混材料有不同程度的增容增韧改性作用。如采用9份PE-C与3份SBS并用改性的ABS/HIPS(70/30)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为27.04MPa,冲击强度为32.60kJ/m2,比改性前约提高2.7倍。转矩流变仪分析表明,PE-C、SBS和K树脂改性的ABS/HIPS共混材料加工流动性和稳定性良好。维卡软化温度测试表明,改性后ABS/HIPS共混材料的耐热性能略有降低,但影响不大。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清晰反映出改性后ABS与HIPS两相的相容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4.
《塑料科技》2017,(2):86-90
通过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中添加不同的改性剂制备ABS复合材料。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了不同改性剂对A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ABS相比,ABS/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51.5 MPa,提高了6.8%;SMA作为相容剂提高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粒子与ABS树脂之间的界面黏结强度,使得ABS/SMA/TP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以提高,其拉伸强度达到52.2 MPa,ABS/SMA/ABS高胶粉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为29.3 kJ/m~2,提高了34.4%,综合力学性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SAG)、乙烯-丙烯酸正丁酯-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TW)为相容剂,研究了不同相容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合金的增容效果。结果表明:相容剂对PET/ABS合金的增容效果中,SMA最好,SAG次之,PTW较差。考察了增韧剂对PET/ABS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核壳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MBS)对PET/ABS合金具有优异的增韧效果;考察了PET和ABS之间的相容性,结果表明,相容剂提高了PET与ABS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增容的PA 6/ABS共混物,考察温度和测试速率对PA 6/ABS共混物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提高,达到脆-韧转变温度后冲击强度急剧增加,超过脆-韧转变温度后,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基本不变;随着夹头移动速率的增加,PA 6/ABS共混物的裂纹引发功先减少后增加,裂纹扩展功随夹头移动速率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近年来汽车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碳酸酯(ABS/PC)共混物改性的研究进展,通过对ABS/PC共混物的改性,提高了ABS/PC共混物的阻燃性、导电性及力学性能。分析讨论了汽车对各种改性材料的需求,并对汽车用ANN/PC共混物改性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增容剂对PET/ABS合金的增容效果,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SAG)、乙烯-丙烯酸正丁酯-缩水甘油酯共聚物(PTW)为增容剂,考察了其增容效果,结果表明,SMA对PET/ABS的增容效果最好,SAG对PET/ABS的增容效果次之,PTW对PET/ABS的增容效果不好。考察了增韧剂对PET/ABS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核壳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MBS)对PET/ABS合金具有优异的增韧效果,为实现PET/ABS合金的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郭建兵  严伟  秦舒浩  于杰  罗筑 《塑料》2008,37(3):25-27
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增容剂,研究了ABS/PA6共混物聚集态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混顺序的不同,导致了ABS/PA6共混物聚集态结构和力学性能有明显差异,共混物的聚集态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随着分散相粒径的减小,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与冲击强度都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等规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iPP/ABS)共混物,研究了相容剂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对ABS β成核iPP的相形态、结晶及熔融行为、晶体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ABS的加入能诱导iPP形成β晶,iPP/ABS共混物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明显提升。SEBS的加入增强了ABS分散相与iPP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改善了ABS分散相的分散性,提高了iPP/ABS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但却抑制了ABS诱导iPP生成β晶,且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