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搭建试验测试平台测试了螺旋扭曲膨胀管油冷却器壳侧传热及压降性能,并与传统的折流板式油冷却器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螺旋扭曲膨胀管油冷却器传热和压降性能都优于传统折流板油冷却器;在相同的压降下,螺旋扭曲膨胀管油冷却器的壳程传热系数是传统折流板式油冷却器的23倍,综合性能有明显的优越性。根据试验结果拟合出了螺旋扭曲膨胀管油冷却器壳程传热系数和压降与壳程流速的关系式,为后续螺旋扭曲膨胀管油冷却器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新型叠片式油冷却器进行整体三维建模,并使用FLUENT对其在不同折流板间距和缺口高度条件下进行换热与阻力性能数值分析,对模拟结果准确性进行试验论证,采用综合因子α/Δp对传热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折流板间距越小,壳程传热系数和压降越大,折流板缺口高度对壳程压降影响不大,壳程传热系数随缺口高度减小增幅较小;折流板间距为90 mm,缺口高度为0.2D时,有较好的综合传热性能。模拟结果和试验吻合度良好,因此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由传统弓形折流板结构带来的壳程流动死区,从而引起的流动阻力大、传热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对折流板进行开孔,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开孔折流板结构对列管式翅片换热器壳侧流体流动、传热及阻力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折流板开孔后,壳程流动死区明显减小,壳程传热系数及压降同比开孔前降低了;综合换热性能同比开孔前提升了。壳程压降随开孔率及板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壳程努塞尔数Nu随板间距的增大逐渐增大。从综合换热性能及场协同的角度分析发现,开孔率x=0.229、折流板间距H=85 mm的列管式换热器综合传热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对两种不同角度的螺纹翅片管,分别在螺旋折流板及新型壳程挡板支撑下的3种结构的油冷却器进行了传热与阻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翅片角为5°的螺纹翅片管的传热性能比翅片角为13.5°的螺纹翅片管提高10%~30%,而流动阻力相差很小。对于同角度的螺纹翅片管油冷却器,新型阻流片壳程挡板虽然传热效果不及螺旋折流板,但是其壳程压降较螺旋折流板降低30%~40%,且单位压降下的热交换量提高10%~40%,这种结构对于大流量、长径比大且对壳程压降要求较高的油冷却器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散热器空气侧的百叶窗翅片建立三维流固耦合的模型,运用Laminar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传热与压降特性与实验关联式吻合较好,模型得以验证;为进一步阐明汽车内散热器空气侧的强化传热翅片的性能,分别考察了不同的翅片高度、窗翅高度、翅片厚度和翅片节距等结构参数对传热系数和压降的影响,得到了一组综合性能较好的百叶窗翅片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6.
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的方法对套片式油冷器传热和综合性能进行了研究,用 Fluent 软件模拟得到了两套片间单通流道内壳程流体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了套片式油冷器传热和阻力性能曲线。拟合出了套片式油冷器管外膜传热系数和压降公式,并且和传统经验公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强制对流开槽翅片的传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了强制对流条件下光滑翅片、水平槽翅片、竖直槽翅片及交叉槽翅片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四种翅片中,交叉槽翅片的平均对流传热系数最高,比光滑翅片高出15%~25%。分别得出了四种翅片的努塞尔特数、雷诺数、翅片高度与间距之比以及翅片长度与间距之比表示的无量纲传热准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影响中冷器综合性能的因素,建立了四组不同开窗角度的百叶窗翅片计算模型,采用Fluent软件,SIMPLE算法和标准k-ε模型对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不同开窗角度下中冷器空气侧的温度、压力和换热系数,及中冷器综合性能评价因子。研究发现换热主要集中在百叶窗前端,阻力损失主要集中在翅片区域;压降随着开窗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开窗角度为27°时,翅片表面传热系数最大,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计算结果为中冷器散热带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型叠片式油冷却器传热及综合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小兵  江楠  梁帅 《压力容器》2012,29(10):7-11
探讨一种铝叠片和弓形折流板相结合的新型叠片式油冷却器,对其传热及综合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螺纹管弓形折流板油冷却器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叠片式油冷却器热交换量较螺纹管弓形折流板油冷却器平均提高52.5%,单位压降热交换量较螺纹管弓形折流板油冷却器平均提高24.1%.在整体结构方面,其单位体积换热面积为螺纹管弓形折流板油冷却器的2.84倍,而材料总重量仅为螺纹管弓形折流板油冷却器的60.7%,说明新型叠片式油冷却器具有体积小、换热面积大、重量轻的优点;从经济效益角度看,新型叠片式油冷却器相比螺纹管弓形折流板油冷却器更加节省耗材成本,体现了新型换热器的高效性、紧凑性和节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板翅式传热元件翅片高度对传热、压降的影响,以某装置冷却项目为工程实例,采用板翅式空冷器进行设计,应用数学解析方法,经计算比较,翅片高度为14 mm时,单台设备的传热系数与换热面积的乘积达到最大,节省投资;翅片高度为22 mm时,单台设备的空气侧单位压降的总传热系数最大,操作费用较低。翅片高度的选取需综合考虑初期设备投资和后期操作费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两种典型的波纹翅片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合理简化条件下给出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流固界面的传热耦合,对不同进口风速下波纹翅片单元的流动及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对传热系数,Nu数、压降以及涡量分布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字形翅片的传热性能优于波浪形翅片,而流动阻力性能却没有明显的劣势,其主要原因是翅片流场中涡流的产生与耗散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椭圆管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方法对椭圆管换热器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壳程传热性能和压降的研究,同时进行了壳程传热性能和压降的对比。从试验数据处理中得出,椭圆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虽然不高于采用圆管作为换热管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但其单位压降下的壳程传热系数却远远高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单位压降下的壳程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13.
以平直翅片管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进行建模和模拟计算,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的分析,综合考虑了翅片厚度、翅片间距、管横向间距和管纵向间距对努赛尔数Nu和阻力系数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水平,并结合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翅片厚度、翅片间距和管横向间距对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影响显著,管纵向间距对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无显著影响。当翅片厚度为2mm,翅片间距为9mm,管横向间距为65mm,纵向间距为115mm时传热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4.
用分布参数法建立数学模型,对CO2冷风机在高温工况下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分析计算了管内制冷剂侧的传热特性,以及管间距与翅片间距对换热系数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随着干度的增加,管内CO2流型不断发生变化,管内侧换热系数和压降也随之变化。在设计冷风机时,应综合考虑翅片间距与管间距对冷风机总换热系数及空气侧压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窗式和分体式空调器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两种家用空调器的优缺点。应用SIMPLE算法对空调用开缝翅片管表面的传热及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横向管间距对空调器换热和阻力性能的影响,在翅片间距和进口流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计算了横向管间距从10.5mm变化到12.5mm等五种工况,得出随着横向管间距的增大,换热器两端压降减小,换热略有增加以及单位泵功换热量先增加然后减小的结论。计算结果表明,当横向管间距为11.97mm时单位泵功换热量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一种与收腰管匹配效果更好的散热翅片结构,先应用正交试验与模拟仿真对收腰管百叶窗散热器翅片的4个主要结构参数,即翅片间距F_p、百叶窗间距L_p、百叶窗宽度L_w和百叶窗角度L_a进行优化,得到各结构参数对散热器传热性能和压降性能的影响规律,即百叶窗角度L_a影响最大,翅片间距L_p影响最小。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散热翅片的优化方案。最后,利用风洞试验对优化前后的散热器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优化后的百叶窗翅片结构可以明显提高散热器空气侧的传热,同时降低了风阻。  相似文献   

17.
螺旋扁管冷凝器强化传热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卿德藩  邹家柱 《流体机械》2007,35(1):79-81,48
提出了螺旋扁管强化传热评价指标.通过实验,得出了螺旋扁管强化传热及阻力性能特性.结果表明,在较低Re下螺旋扁管强化传热效果较好,在传热的同时,使流动阻力系数增大,其增长幅度基本上与传热系数增长幅度相同.  相似文献   

18.
Y型和K型绕管式换热器是管侧与壳侧的进出口结构不同的两种换热器,用试验方法对两种型式绕管式换热器进行了水和水蒸气的换热性能对比研究。试验中保持管侧蒸汽的体积流量不变,调节壳侧水的Re变化范围为2800~13000。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和相同Re条件下,Y型换热器具有更大的总传热系数、更低的壳侧压降、更高的壳侧对流换热系数,其最大值分别比K型大17.9%、低61%、高11.6%;以K型绕管式换热器为基准,Y型绕管式换热器的综合传热评价因子PEC在试验Re范围内均大于1,说明Y型绕管式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始终优于K型绕管式换热器。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百叶窗翅片散热器流道中流体的流动和传热性能进行研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实验关联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将百叶窗翅片散热器的翅片间距与百叶窗间距两者关联起来,分析了其比值Fp/Lp和百叶窗倾角对于百叶窗翅片流道传热和压降性能的影响.而后分析了百叶窗翅片结构参数对于百叶窗流道间流体流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百叶窗翅片的传热系数和压降随着Re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百叶窗翅片间距与百叶窗间距比值Fp/Lp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百叶窗倾角的增大而增大.流动效率随着Re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百叶窗翅片间距与百叶窗间距比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百叶窗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百叶窗翅片散热器流道中流体的流动和传热性能进行研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实验关联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将百叶窗翅片散热器的翅片间距与百叶窗间距两者关联起来,分析了其比值Fp/Lp和百叶窗倾角对于百叶窗翅片流道传热和压降性能的影响。而后分析了百叶窗翅片结构参数对于百叶窗流道间流体流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百叶窗翅片的传热系数和压降随着Re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百叶窗翅片间距与百叶窗间距比值Fp/Lp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百叶窗倾角的增大而增大。流动效率随着Re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百叶窗翅片间距与百叶窗间距比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百叶窗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