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实际测试的17-4PH不锈钢的热膨胀曲线,对其进行了不同工艺的固溶、时效热处理,并根据热处理后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其力学性能,得出最终时效工艺可以提高材料的比例极限、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Rp0.02及其塑性;结合金相分析及X射线衍射的方法,确定了17-4PH不锈钢逆变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定量测定了不同最终时效温度形成的逆变奥氏体含量。结果表明:17-4PH不锈钢中的逆变奥氏体产生于最终时效过程中,且其含量随最终时效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热-机械处理中各种因素对双相钢中的残余奥氏体的影响,发现:双相区热处理前的冷加工使奥氏体成核密度提高,且使残余奥氏体分布均匀和含量增加;微观结构的观察表明,空冷过程中奥氏体颗粒在不断缩小,颗粒的尺寸效应和碳原子向奥氏体中偏聚均使奥氏体变得稳定。因此,恰当地控制冷加工量、冷却速度、加热温度和时间,可使双相钢含有数量和稳定度都合适的残余奥氏体。此外还发现,从双相区温度空冷所得马氏体必须经低温短时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水轮机用ZG04Cr13NiSMo马氏体不锈钢热处理工艺,通过控制逆变奥氏体含量,得到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  相似文献   

4.
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三种工艺制备的热轧TRIP钢残余奥氏体及其碳含量和稳定性.结果显示:贝氏体区停留时间对残余奥氏体量影响较大,当在贝氏体区模拟卷取时,残余奥氏体量最多;适当的增加弛豫时间,会增加最终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碳含量;残奥碳含量,还有残余奥氏体的形状和晶粒大小及周围...  相似文献   

5.
热力学计算在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了碳、铬、锰、镍元素和压力因素对22Cr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氮溶解度、凝固过程中相转变以及析出相的影响,并对设计的新型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组织及析出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铬元素主要增加液态钢的氮溶解度,增加0.1%(质量分数)的碳即能显著增大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凝固时的最小氮溶解度。锰元素既增加液态钢中的饱和氮溶解度,又增加凝固初期的最小氮溶解度。适当的锰含量能扩大并稳定奥氏体相区,避免"铁素体阱"的出现。少量的镍含量既增加奥氏体不锈钢高温凝固时的最小氮溶解度,缩小高温δ铁素体存在的温度区间,也能使钢在室温下有完全的奥氏体组织。加压冶炼能有效促进氮溶解度。新型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析出相主要为Cr23C6,Cr2N。采用热力学计算工具可以对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冶炼、组织控制、热处理和热加工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不同补焊次数下ZG06G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补焊区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采用钨极气体保护电弧焊(Gas tungsten arc wel-ding, GTAW焊)对40 mm厚ZG06Gr13Ni4Mo板进行一次、二次补焊,每次补焊完成后进行600℃下2 h的回火。分别采用OM、SEM、EBSD和TEM检测母材和不同补焊次数下补焊区的显微组织变化,研究补焊区域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补焊区的物相主要由马氏体和少量逆变奥氏体组成,逆变奥氏体以细条状分布在马氏体边界及基体内。补焊区中逆变奥氏体的含量随补焊次数的增加而增多,而且焊缝区逆变奥氏体的含量大于热影响区。此外,补焊区的晶粒有细化的趋势,相对于母材,一次及二次焊缝区的晶粒尺寸细化了45.2%和61.9%,焊缝区的晶粒尺寸比热影响区分别细化了40.8%和48.3%,逆变奥氏体的大小约为马氏体的50.0%。补焊区域织构的取向由铸件的〈101〉转变为各向异性,小角度晶界减少,大角度晶界增多。随补焊次数增加,补焊接头的硬度、抗拉强度逐渐下降,塑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以DC53钢、Cr8Mo2SiV钢、Calmax钢等3种典型的冷作模具钢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其在典型热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残余奥氏体含量与分布、冲击韧性、尺寸稳定性,并总结出了残余奥氏体对后两者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DC53钢和Cr8Mo2SiV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远高于Calmax钢的,400℃低温回火处理会大幅提升残余奥氏体含量;典型热处理后冷作模具钢的冲击韧性与残余奥氏体含量成正比,与回火温度成反比。DC53钢和Cr8Mo2SiV钢的尺寸变化均遵循直线上升的规律,但Calmax钢的的尺寸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控制CrWMn铜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并用X射线物相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发现CrWMn钢中残余氏全的含量随淬火诉升高而增加,在820℃达到最大含量。在分级热处理时,残余奥氏体含量随学温匠升则而下降,在260至270℃之间基本消除余奥氏体。  相似文献   

9.
某教学楼阳台304奥氏体不锈钢护栏发生断裂失效。采用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对护栏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4奥氏体不锈钢护栏母材显微组织中存在大量非金属夹杂物,焊接接头存在的未焊透现象降低了接头强度;母材碳含量较高,在焊接热循环作用下,活动能力强的碳原子与铬化合形成碳化物析出,使热影响区晶界贫铬,形成"敏化",增加了材料的晶间腐蚀倾向,降低了焊接接头的强度,最终导致护栏断裂失效。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强磁场在铁基材料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历史.简述了强磁场影响奥氏体分解的基本原理.强磁场升高铁基材料中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铁素体的转变起始温度,加速其转变行为.强磁场作为材料热处理的新手段,对于材料组织和性能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定量控制强磁场对铁基材料的相变与析出等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形变诱发马氏体磁性的变化,针对SUS304和SUS316L奥氏体不锈钢分步机械胀压成型波纹管以及未经固溶处理与经固溶处理SUS304奥氏体不锈钢液压成型波纹管,采用MP30E—S型铁素体测定仪定量测定了波纹管母材区及焊缝区的形变马氏体含量。结果表明:形变马氏体含量的大小与波纹管材料、相对变形量以及热处理状态等均有很大关系;在相同变形量条件下SUS316L不锈钢的形变马氏体含量比SUS304不锈钢要小得多;相对变形量越大,形变马氏体含量也越大,且波峰处的形变马氏体含量较波谷处的要大得多;与未固溶处理波纹管相比,经固溶处理后波纹管的形变马氏体含量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2.
以新型轻质高锰、高铝的奥氏体耐磨钢为研究对象,利用XRD,OM,SEM,EDS观察显微组织和析出物,研究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新型钢种的组织与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该新型轻质奥氏体耐磨钢的最佳优化热处理工艺为1050℃保温1h水韧,550℃时效2h,空冷。在最佳热处理工艺条件下奥氏体基体内弥散析出细小的钙钛矿结构(Fe,Mn)3AlC的κ-碳化物颗粒,不仅强化了奥氏体基体,其力学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最优工艺处理后实验钢的硬度、强度、冲击韧度达到了最佳匹配,其抗拉强度为825MPa,屈服强度为574MPa,冲击韧度值为156J/cm2(V型缺口),硬度为271HB;与只进行水韧处理相比实验钢的屈服强度提高40.0%,硬度提高32.2%。  相似文献   

13.
采用预拉伸实验对低硅含铝TRIP钢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建立残余奥氏体变形过程中稳定性与加工硬化指数n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不同热处理工艺,获得具有不同初始残余奥氏体特性的TRIP钢以及具有不同组织构成的TRIP钢,并分析了TRIP钢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结果表明: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随着变形的深入,稳定性逐渐增加;残余奥氏体越稳定,TRIP钢的瞬时加工硬化值越稳定(n值越稳定);随着初始碳含量的增加,残余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的稳定性也随之提高。在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受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分布以及周围相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奥氏体变形对铌微合金钢贝氏体相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Gleeb le-1500热模拟机研究了铌微合金钢奥氏体变形后连续冷却条件下贝氏体相变规律.研究表明,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先共析铁素体量较少,贝氏体的板条束变宽.在连续冷却条件下,贝氏体的转变量随变形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减少,但应变速率对贝氏体转变量的影响随冷却速度的增加而减弱.随着变形后保温时间的延长,奥氏体稳定性增加,在较快冷却条件下转变产物中存在残余奥氏体.  相似文献   

15.
4Cr14Ni14W2Mo钢的奥氏体晶粒度和孪晶及碳化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锻造的4Cr14Ni14W2Mo钢经相应热处理后的奥氏体晶粒度、孪晶及碳化物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固溶处理后的奥氏体晶粒度主要取决于固溶加热温度,与锻造温度关系不大。固溶加热过程实质是再结晶过程的继续,即二次再结晶。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只能通过控制再结晶温度的高低和时间长短来实现。该钢热处理后,碳化物类型为M_(23)C_6和M_7C_3两种,而以M_(23)C_6居多。其中M_(23)C_6为(Cr、Fe、W、Mo)_(23)C_6和(Fe、Ni)_(23)C_6两种结构,而M_7C_3为(Cr、Fe)_7C_3。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采用两种不同工艺热处理后,用常规制备金相试样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显示42CrMoS4V,34CrNiMo6和20CrMnTiH钢的奥氏体晶粒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0Cr17Ni4Cu4Nb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时效温度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试样断口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480~550℃),材料的抗拉强度σb和屈服强度σp0.2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材料的断面收缩率Ψ和伸长率δ5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材料的冲击韧性aku受时效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在550℃时aku达到213.4(J·cm-2)。同时由断口观察分析结果显示,时效温度为550℃时拉伸断口的放射区最小,其塑性最好;冲击断口塑性变形最为明显,纤维区和剪切唇区所占的比例最大。0Cr17Ni4Cu4Nb不锈钢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淬火马氏体基体开始回复、再结晶,逆转变奥氏体开始生成并长大,导致材料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而残余奥氏体的存在有利于0Cr17Ni4Cu4Nb不锈钢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检测技术,研究了900℃时效条件下超级奥氏体不锈钢904L热轧板的组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904L不锈钢在1080℃×40min固溶处理为单一奥氏体组织;900℃时效处理过程中,析出相优先在晶界上形成,随着时效时间延长,析出相数量逐渐增加,尺寸不断增大,最终在晶界上形成网状分布;TEM和EDS表征确定为富Cr、Mo和低Ni的σ析出相,形貌以条状和块状分布为主;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904L不锈钢在平衡状态下主要析出相为σ相,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阶段拉伸、XRD、EBSD、SEM、TEM等实验手段,研究了TRIP钢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拉伸变形初期奥氏体转变较快,拉伸变形后期奥氏体转变较慢;奥氏体的含碳量不同,在相同的拉伸变形阶段奥氏体转化率的增加速率不同;处于铁素体、贝氏体晶界或者相界面1um以上大颗粒奥氏体几乎在变形初期就全部发生相变,而晶粒...  相似文献   

20.
在获得σ相析出显著恶化核电主管道铸造奥氏体不锈钢Z3CN20.09M冲击韧性的基础上,采用等温退火、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等研究了消除σ相的热处理工艺及机理。结果表明:850~1000℃等温退火一定时间,σ相可完全消除,此温度范围内发生σ→α转变,但退火温度越低,所需时间越长,反之越短。这是因为温度低,合金元素扩散速率低,相转变缓慢;而温度升高,合金元素扩散速率加快且相转变驱动力提高,σ相转变速率增加,转变时间缩短。综合考虑,950℃等温退火0.5h为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经此工艺处理后,时效(含σ相)试样的力学性能得到完全恢复,σ相的脆化影响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