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首先简述D>0.06mm泥沙的粒析沉降特性及其粒径偏粗的原因。继之对悬沙中粒径大于0.06mm的粒析级配组成机理,及级配组成不同对标准粒径Db与粒析粒径DL关系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Db与DL的比较试验,得出了粗、中、细型悬沙的Db~DL关系和对DL的改正方法。  相似文献   

2.
不均匀细颗粒泥沙粒径对絮凝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不同地区的天然沙对应天然水,及不同模型沙对应北京地区自来水的不均匀细颗粒泥沙进行了絮凝试验,并对试验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不均匀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度F1与泥沙粒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于研究泥沙问题的全沙动床模型试验,模型沙的设计是整个模型试验的关键。当原型泥沙粒径过小,不考虑模型与原型的温度差异时,按比尺计算得到的天然模型沙粒径太小,通常不易获得。因此在满足悬移相似条件下,通过控制试验水温,根据不同温度及不同水黏滞系数ν,得到合理的颗粒粒径从而优化模型选沙。在原温和变温两种条件下分别计算所选泥沙的沉速和沉速比尺,表明改变温度所选的模型沙粒径是合理的,用较大粒径天然沙模拟原型较细沙,既满足沉速相似也满足悬移相似要求。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沙选择满足设计要求,模型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地区的天然沙对应天然水,及不同模型沙对应北京地区自来水的不均匀细颗粒泥沙进行了絮凝试验,并对试验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不均匀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度F1与泥沙粒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型二级水沙分离设施圆中环沉沙排沙池的设计影响参数较复杂,彼此关联性较强,为了便于优化设计参数,以试验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软件,分析其流量与沉降时间、内环半径与沉沙粒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同中心出水环高度条件下,随着进水流量增加,泥沙沉降量不随流量的增加而变化,内环泥沙沉积形态和沉降量基本相同;沉降时间随进水流量的增加而骤减,两者成反比关系,但进水流量大于3 m3/s,沉降时间基本不变。中心出水环增高1.26 m可有效延长泥沙沉降时间和增加内环沉沙容积利用率。随着内环半径增加,最大沉降粒径迅速减小,内环半径与最大沉降粒径成二次函数关系,但在半径大于12 m时,最大沉降粒径基本不变;最大沉降粒径与中心出水环高度无关。研究表明现状"圆中环"设计半径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6.
动水中非均匀沙沉降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介绍了利用自行设计的锥形沉降筒,进行非均匀沙动承中沉降试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非均匀沙群体沉速公式。对非均匀抄各粒径组的沉速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到了非均匀抄各粒径组沉速的规律。最后利用实测的沉降资料,对非均匀沙群体沉速公式进行了验证,说明了非均匀沙群体沉速公式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7.
非均匀悬移质恢复饱和系数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新宏  曹如轩  沈晋 《水利学报》2003,34(3):0120-0124
作者利用概率论的方法,分析了分组沙的恢复饱和 系数与混合沙的平均恢复饱和系数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分组沙的恢复饱和系数与混合沙的平 均沉速成正比,与该粒径组泥沙的沉速成反比的初步结论。文中给出了一个计算分组沙恢复 饱和系数的半理论半经验关系式,并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刚性植物条件下静水中粗颗粒泥沙沉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洪武  吕升奇  龙涧川 《水利学报》2007,38(10):1214-1220
为了探求水生植物对泥沙沉速的影响,本文在总结泥沙颗粒在水体中沉降的影响因素及阻力系数规律的基础上,在静水中设置不同直径、不同排列密度的不锈钢圆柱细杆模拟水体中不带分叉的刚性植物,分别测定粒径为0.1cm~0.45cm的沙粒沉速,并与没有植物条件下的沉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试验粒径范围内,含植物水体中泥沙沉速随泥沙粒径、植物密度增大而减小,通过修正阻力系数,推导出考虑植物杆径及植物密度排列的泥沙沉速公式。  相似文献   

9.
泥沙沉降速度的确定对于水体中泥沙输运与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至关重要。笔者理论分析了均匀泥沙颗粒在水中沉降初期的非匀速沉降过程。在现有泥沙沉降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泥沙颗粒级配测量的工作,提出了一种可将泥沙沉速与粒径建立起对应关系的改进试验方法,该方法考虑了不同组分泥沙共存条件下作用对沉速的影响,将0.01~0.06 mm粒径尺度的悬移质泥沙在水中的沉速与粒径建立起较好的指数型函数(ω=0.0105e0.1031D)关系,相比理论计算值和传统试验方法更加精确。笔者的研究成果对于天然河流中拆坝后河道演变、泥沙沉降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野外试验基地进行了沙棘柔性坝拦沙效应试验。基于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含沙水流条件下沙棘柔性坝对沿程含沙量及出入口悬沙粒径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沙棘柔性坝的阻力特性。结果表明,沙棘柔性坝对不同含沙水流的拦沙效果显著不同,对原型沙B的拦截效果最好,其次为原型沙A,最后为模型沙。对250~1 000μm粒径范围内的原型沙拦截效果最佳,且原型沙含沙量与中值粒径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对100~1 000μm粒径范围内的模型沙的拦截效果较好。各不同含沙水流条件下的沿程含沙量主要受沙棘柔性坝阻力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沙棘柔性坝的拦沙效应,并对沙棘植物柔性坝这一生态工程在砒砂岩区沟道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沙漠沙的筛分粒径与粒径计粒径的比较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分法与粒径计法是两种重要的颗粒分析方法。本文通过较为系统的实验发现采用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采用粒径计法测得的样品粒径较之用筛分法所得的结果明显偏大 ,说明用这两种原理不同的颗分方法所测出的粒径数据不能不加换算地直接采用。由于目前有关筛分粒径与粒径计粒径转换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所以文中比较了几家代表性研究成果之间的差异 ,重点讨论了采用不同沉降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所得粒径计粒径之间的差异 ,探讨了各家结果不同的原因 ,对与颗粒粒径相关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灌渠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结合灌渠的结构特点及水流泥沙特性,对一维非耦合,非均匀、不平衡沙基本方程组进行了合理的简化,根据实体模型试验实测资料,确定了自流与提灌时干,支渠分流的不同分沙分水比。  相似文献   

13.
Two techniques of washing sediment samples from profundal regions of Lake Superior on different cruises produced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results that cannot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sampling sites. The method of washing the sediment contained in a sieve (250 μm mesh) with a lake water spray from a hose retained approximately 10 times as many nematodes, enchytraeids, and naidids as the method of agitation of the sediment-containing sieve in a tub of lake water. The average numbers of lumbriculid oligochaetes, Pontoporeia, and fourth instar chironomid larvae were similar for the two sieving techniques. The retention of organisms small enough to pass through the sieve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sieving time. The organisms quantitatively retained had a fixed (as opposed to contractile) dimension larger than the size of the sieve openings. Consideration of sieving methods is as important as sieve mesh size, type of sampler, and sampling design for benthic comparative studies.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裂缝会对结构的稳定产生不利因素,为此进行了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的干缩变形试验。通过分析混凝土的干缩机理,在弹性力学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考虑骨料粒径和含量的混凝土干缩模型,分析了混凝土的干缩变形与骨料及水泥浆体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试件尺寸对混凝土干缩性能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干缩变形随龄期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模型计算数据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研究表明,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干缩变形比值随龄期增加而逐渐增大,180d龄期时的比值约为0.29左右。  相似文献   

15.
尺寸效应是岩石力学试验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岩石力学参数取值是否合理。在以往岩石劈裂抗拉强度的尺寸效应研究中,主要考虑了岩样厚径比的影响,较少考虑岩样直径的影响。基于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进行了25,30,50,100,150 mm 5种直径岩样的巴西劈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厚径比一定的情况下,岩样直径从25 mm增大到150 mm,对应抗拉强度呈现先陡后缓的降低趋势,在岩样直径>50 mm后,抗拉强度趋于稳定,变化趋势总体可以用指数函数较好地表达;②岩石的劈裂抗拉强度尺寸效应,不仅与岩样的厚径比有关,而且与岩样的直径有关,综合以往研究经验,建议控制岩样的厚径比为0.3左右、直径在50 mm以上,这样可以较好地消除尺寸效应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岩石劈裂抗拉强度的尺寸效应分析提供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在两个横流式试验塔上所进行的淋水阻力试验的结果。利用此结果,通过数值计算,算出了相应于两种试验条件下的水滴当量直径,一个d=2.6mm,一个d=2.8mm。利用此当量直径,就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算出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雨区的通风阻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刘家峡水库变动回水区的河段地形特征和历年河床质泥沙粒径级配资料,分析了变动回水区河段淤积和冲刷时,河床质泥沙中值粒径的沿程变化和历年河床质泥沙中值粒径变化过程,并指出粒径分布由粗变细的转折点在变动回水区寺沟峡峡口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甘肃省定西市兰渝铁路(夏广段)LYS-1标胡麻岭隧道的红层软岩进行不同高径比试样单轴抗压强度对比试验,研究红层软岩单轴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加工试件直径50 mm,高20~100 mm。定义无量纲量尺寸效应系数为非标准样与标准样所测单轴抗压强度之比。试验数据拟合得出红层软岩尺寸效应系数与高径比、平均弹性模量之间线性相关,拟合效果良好;高径比<2.0,尺寸效应系数随着高径比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联立拟合直线求解,得出尺寸效应系数取极小值时的高径比。对试样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研究不同破坏形态,得出红层软岩试样尺寸效应系数变化的原因,且发现红层软岩尺寸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