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三十年前,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南粤大地初绿之时,勷勤大学建筑学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前身)创始人、岭南建筑界元老林克明先生提出创办学术期刊的倡议,这个倡议得到了岭南建筑界前辈郑祖良、佘畯南等先生的鼎立相助,于1981年3月,在国内省级建筑学会中,率先创办了《南方建筑》杂志。《南方建筑》自创刊以来,立足岭南、弘扬岭南建筑文化、在推动岭南建筑文化理论研究、促进岭南建筑创作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岭南私家园林中的景名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茜 《中外建筑》2004,(4):60-62
建筑物名称的研究可以说是建筑学界的一个空白点.课题以中国古典园林名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园林名称(主要是景点名称)的结构模式,名称创作设计方法及其分类,以及园林名称中所反映出来的儒家、道家和释家等思想的文化内涵.本文探讨的是岭南私家园林中的景名文化.  相似文献   

3.
颜文姜祠     
颜文姜祠是我国一组富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孝文化古建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南面凤凰山之南麓、山头镇西神头村的北首。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据颜文姜祠内碑文和史志记载 :该祠始建于北周(公元557 年),兴建于唐天宝五年(公元 746 年),由唐玄宗指派重臣大规模建设,比五台山南禅寺始建时间还早 36 年。后来,宋熙宗八年(公元 1075 年)扩建,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 年)又进行增建。该祠共有前后二进四个院落、殿房73余间、占地366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 34 间,总建筑面  相似文献   

4.
岭南汉族民居建筑的发展表征了建筑发展的适应性规律.建筑适应性规律包括三个层面: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本文论述了岭南汉族民居建筑的自然适应性,即适应岭南的气候、地理等条件;其社会适应性在于适应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其人文适应性表现在反映特定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岭南汉族民居建筑的发展变化以自然适应性为前提条件、以社会适应性为根本动力、以人文适应性为价值指归.  相似文献   

5.
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落在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堂,为广东72县陈姓的合族祠及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祠堂占地13200M~2,主体建筑坐北向南,中轴对称,呈三进三路六院九堂十厢布局。陈家祠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均有很高的成就,现  相似文献   

6.
建筑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建筑设计中必须认真地考虑造型问题.文章从建筑造型的空间处理手法、体现意识形态及地方特色、现代岭南建筑的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强化在造型设计中以生态节能为出发点,从建筑艺术及其形式上表现出来其美观外形,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出具有岭南建筑特征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7.
郑祖良先生作为现代岭南建筑与园林界的杰出代表,对岭南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创作贡献极大。郑祖良除了主持众多岭南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还毕生致力于岭南学术刊物创办主编工作。本文重点介绍郑祖良先生主要参与的《新建筑》、《广东园林》和《南方建筑》的办刊历程,并就其对岭南现代建筑与园林的影响作出评析。  相似文献   

8.
再读莫伯治     
20 0 0年 4月 ,广州豪雨初晴 ,天高云淡。蒙莫伯治老先生盛情 ,笔者有幸追随曾昭奋、吴焕加、赵伯仁诸前辈大家观摩学习莫伯治事务所近年设计作品 ,又得莫京建筑师指点引领 ,对岭南建筑泰斗莫伯老近作和工作情况小有了解 ,敬佩有加。不揣简陋 ,谨将所思所感记录于后 ,对当代中国建筑或可起些抛砖引玉作用。一、创新不已·耿耿此心莫伯 (下文皆以莫伯尊称之 ) 50年代以来对岭南建筑的贡献人所共知。他老人家最近撰文总结其创作实践与思维 (《建筑学报》 2 0 0 0年第 5期 )。该文将其创作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岭南建筑与岭南庭园的结合与…  相似文献   

9.
崔与之是南粤历史文化名人,在其故里广州市增城中新镇将兴建其纪念馆,设计者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设计理念为指导,在结合历史人文条件、自然环境和乡土建筑特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总平面顺应岭南旧村落原有地形,采用依坡面池布局,形成“池—馆—山”的轴线关系;妥善处理与附近市级文物“崔太师祠”的关系;以适应地域气候特点的大小院落组织参观流线;造型注重神似,强调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炼和抽象化,注重整体风格体现传统岭南建筑氛围.  相似文献   

10.
会议围绕岭南现代建筑创作、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建筑教育等与岭南建筑学派相关的重大和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试图探索一条在新时期和新常态下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与建设岭南建筑学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祝贺!  相似文献   

11.
罗瑜斌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09,27(8):204-208
根据村镇历史发展、功能特征、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物质要素特点,将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划分为传统农耕聚落文化型、侨乡外来文化型、建筑遗产型、革命史迹型、商贸交通型和名人史迹型六种类型,并归纳出其以水为脉、以祠为宗、以墙为围、以巷为网的村镇整体格局特征以及岭南传统文化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2.
岭南地域的城市、县、镇老区街道,有其独特的充满情趣的建筑风貌,那就是一街、两面、底层架空在人行道上的艺术长廊——骑楼。 骑楼是岭南近代建筑形式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创造的一支奇葩。“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和资本主义文化侵略,西洋建筑文化亦强行进入中国。广州、厦门、汕头、北海等岭南沿海口岸的开放,为当地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商贸活动空前活跃。传统的店铺形式已不再适应不断扩大的商贸活动规模的需要。根据岭南日照时数高,湿热而多风雨的气候特点,中国工匠们在传统  相似文献   

13.
马国馨 《建筑学报》2012,(2):114-116
2011年是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杨宽麟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40周年,杨宽麟先生的哲嗣杨伟成先生筹备出版一册纪念和回忆他父亲的文集《杨宽麟(1891-1971)——中国第一代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大师》,我想这对于结构学界、建筑学界、建筑史学界、对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于杨宽麟先生郡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和顺堂古戏台是徽州祠内戏台的典型代表,是戏台建筑与徽州宗祠建筑完美结合的建筑形式,整座祠堂建筑由前进门屋(戏台)、前天井、中进享堂、后天井、后进寝殿等组成,从和顺堂古戏台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了其建筑布局特点和建筑形制特色,并探讨了其所具有的典型价值。  相似文献   

15.
山西园林、建筑的翘楚应属晋祠.晋祠初建年代不可考,但是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就已详述了晋祠.后经历代屡有扩建,在后祠内恢复奉圣禅寺、晋溪书院、子乔祠,增建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留山园,在祠外挖北湖、南湖,扩饮马泉,并入仙翁阁、雨花寺、上生寺、老君庙、陶然村、在田别墅、息庐等.2003年又增建雕塑群,最终形成祠外公园和祠内古迹格局.  相似文献   

16.
卷首寄语     
世界第20届建筑师大会,从林林总总建筑的凝固音符中,传来令人振奋的信息。 ’99广州博览会,在告别本世纪最后一届的盛事时,喜看纺织装饰布艺专业馆崭露头角。 一缕缕春风,一阵阵春雷,在忘情地歌唱:这世界好精彩。 翻开史册,岭南特色的开平风采堂,扬名遐尔的广州黄大仙祠,灿烂夺目。  相似文献   

17.
秋风楼位于山西后土祠正殿后,因藏有汉武帝所作《秋风辞》的碑石而闻名,曾因黄河水涝屡毁屡建,现存秋风楼地理位置优越,建筑在后土祠园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秋风楼与后土祠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人文历史上都休戚相关。文章对后土祠及秋风楼进行实地测绘以及对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秋风楼建筑特征,并探究了其艺术形式存在的文化、历史及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谢浩 《建筑设计管理》2011,28(12):36-38,43
建筑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建筑设计中必须认真地考虑造型问题。从建筑造型的空间处理手法、体现意识形态及地方特色、现代岭南建筑的造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强化在造型设计中以生态节能为出发点,从建筑艺术及其形式上表现出来其美观外形,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出具有岭南建筑特征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19.
王扬  窦建奇 《华中建筑》2006,24(6):30-33
该文在对当代岭南建筑进行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创作实践,深入剖析当代岭南建筑的丰富内涵及其广泛的关联因素,系统地探索当代岭南建筑创作理论、方法和实践,力图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以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当代岭南建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陈杰 《新建筑》2014,(3):44-49
岭南建筑具有诸多绿色建筑的特质,在倡导绿色建筑的今天,应当加强学习和借鉴传统岭南建筑,以乡土、低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现代需求的绿色建筑.结合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的设计实例,从空间策略、文化内涵、绿色生态、创新表达等方面探讨岭南特色的绿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设计思想.最后总结优秀的岭南建筑设计应是与时俱进、满足现代需求的,并体现地域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