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生态规划对传统城市规划的启迪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鄢泽兵  万艳华 《规划师》2004,20(6):71-73
传统的城市规划至少可以从思想和方法两个方面,从现代生态规划中得到启迪。规划思想应从线性思维转向网络性整体思维,从人类中心论转向生态文明观,从以“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化为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的启迪有:规划手段应由“硬”变“软”,规划依据应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规划任务应由安排到引导,用地布局应由均质到异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完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治理体系是充分发挥其生命支持系统和引领绿色转型作用的重要保障。【方法】通过文献调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厘清英国生态基础设施的内涵要义,阐述其规划建设的系统性、生态效益的综合性对规划治理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梳理2003—2021年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和研究中涉及英国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治理的要点内容,从目标导向、组织形式、实施机制3个视角梳理发展历程。【结果】发现英国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治理经历了局部试点、全面实践、机制创新3个发展阶段,呈现从“提高生态服务”到“支撑绿色发展”、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共治”、从“效益概述”到“收益评估”的发展趋势,呈现目标重塑、治理重组、价值重构的特征。【结论】开展英国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治理的发展演进历程及其现阶段主要特征研究,可为中国各地相关实践提供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忽视土地利用冲突分析可能导致生态修复关键区的识别失准,阻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有效推进。采用内涵分析、类型比较、模型解析等方法建构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框架,以水源涵养视角下的西安市长安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基于3类土地利用冲突经典模型和3类冲突识别方法的比较研究,结合“格局—过程—功能—服务”理论建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的空间分析框架;其次,提出“场地认知—指标选取—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的应用路径;最后,结合实践阐述框架的具体应用路径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海滨城市往往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基底,滨海地区的规划与开发面临着比一般城市更多的自然环境挤兑问题,在规划中“临海发展”“拥湾发展”,也是常见的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因此规划应围绕守护“绿水青山”,保障海岸生态安全。其中环境敏感度的评价、生态区域的划分、生态要素的涵养与保持等,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防城港市江山半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研究规划中环境评价与生态控制问题,为滨海地区规划中的相关生态问题提供案例支撑,以期提高相关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规划设计篇: 生态住区建设规划设计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适应性规划,是将“人为”的传统规划转变成“为人”的生态规划。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时期是生态文明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和“一带一路”幻领的新型全球化协同推进的新时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由理念到实践的关键期,“十四五”规划需要站在新的高度和广度上统筹谋划。本文系统梳理了五年规划相关研究和全国、典型廣份五年计划与规划的主题变化,对五年规划中的“国际化”规划内容进行了辨析。从全球生态与生产均衡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由单一“世界工厂”走向带动全球生产体系共同发展的龙头的必要性,并着眼全球秩序和体系重构的未来趋势,分析了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国际化规划的新趋势,进而提出了“十四五”国际化规划的六大理念和五个关键内容,为全球视野下生态文明与“一带一路”引领协同的“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起源、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重点综述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在生态基础设施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团队将生态基础设旋定义为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提出“反规划”理论是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途径,景观安全格局是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方法。介绍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完成的相关案例,涉及全国、城市和场地等多个尺度:阐述了生态基础设施研究与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化遗产研究等相关研究的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近日举办的“海淀生态办公区(EOD)国际发表论坛”上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学科专家同力合作研究编制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发展区生态规划”蓝图已就,现正进入修改完善阶段。由政府主张、支持,以广义建筑学为载体,多学科交叉合作,在对某一地域生态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基础上,以绿色GDP理念为政策导向所构建的健康生态系统,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发展区是中关村生态规划的示范地区。中关村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空间快速增长引发了日益加剧的区域生态风险,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构成严峻挑战。尽管从城市自身尺度的环境影响控制迈向区域整体范围的生态风险防御,已成为规划调控变革的内在需求。但建筑学等单一学科探索,难以有效应对城市-区域之间跨尺度、多要素的生态复杂性议题。通过国际经验检讨,从人地耦合系统的复杂性视角出发,立足于理论基础模型构建、区域生态风险辨识和规划方案绩效评估等3个基本模块,提出一种遵循“城市空间增长态势-资源环境压力变化-生态系统风险辨识-规划方案绩效评估”逻辑的方法模型,旨在改善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区域生态风险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发展和技术方法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分层次介绍了国内生态规划与建设实例,分析了城市生态规划目前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规划的定位与内涵、内容体系、编制与规范以及技术体系创新等方面对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同时对当前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导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Scientifically recognizing and wisely intervening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nce evolution (change) is absolute. For human, landscape changes, however, can be measured in a relative sense. Upon such an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persistent landscape” highlights the landscape’s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over time, as well as the stable variety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is concept li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s’ observation of not only the st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 but also the harmony of cultural-social contexts. However, the rapid urbanization has caused many press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loss of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fragmentation, and cultural fracture, which call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s who can re-recognize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formulate scientific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issue, LA Frontiers hopes to offer landscape architects with insights to meet contemporary needs by embracing new landscape forms and implications, so as to create healthier and more poetic-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s with cultu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2.
当下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景观的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与问题:设计语汇的匮乏、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难于落地、改造趋于形式化。从乡村问题出发,适时地反思乡村景观是有必要的。而风景园林学科视野下,乡村景观的反思更突出的反映在"时代"与"地域"两个方面。前者决定了乡村景观应结合"营造"重新联系乡村"人地"的角色定位,后者则要求从具体村庄入手深化已有的地域景观研究层次与差异分析。  相似文献   

13.
景观指数在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波  包志毅 《规划师》2004,20(5):112-114
景观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用景观指数描述景观格局能使我们对具有一定统计性质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航  张晋石 《风景园林》2016,(10):120-127
日本景观社区营造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现行的景观社区营造,以《景观法》等法案作为其法律基础,并由景观行政团体依法实施。景观社区营造的内容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景观规划、景观建设规范和设计导则、景观条例。在整理了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日本兵库县篠山市的景观社区营造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日本景观社区营造工作对于我国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北京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乡村景观风貌逐渐丧失、并日趋城镇化,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乡村地域美学不够突出和乡村规划项目缺乏统筹、建设紊乱三大凸显问题。以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为研究对象,沿用从感知到认知——景观特征研究方法,基于阅读文献资料法和问卷法、访谈法、抽象归纳法,通过古代田园类诗词、《园冶》及风水学反映出中国传统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包括13个"呈现型"特征和14个"营造型"特征;通过文学作品、民居建筑、传统植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结归纳出3类北京传统乡村景观;此外,通过针对北京乡村居住者与旅游观光者研究对北京当代乡村景观风貌特征进行补充,从而构建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研究框架。未来可深入研究并系统化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建立《北京乡村景观建设导则》与《北京乡村建设项目景观风貌评价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其发展,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英国景观特征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特征的概念和景观特征评估的过程在广泛的景观和环境规划、管理活动中得到重视。本文将回顾英格兰(略及苏格兰)景观评估和绘制途径,并检验它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从最初的景观评价、景观评估探索到目前对于景观特征的思考的演变,并检验了特征评估方法在很多实际情况中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7.
浅析厦门植物园景观资源与景观营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园的功能和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和拓展。该文从历史沿革、景观资源及基础条件对厦门植物园进行分析,介绍其生态科普、历史人文、自然资源和休闲健身四个类型的景观营造等,以现代植物园为规划设计目标进行创新,以实现科学性、景观性、教育性的统一性为目标来营造不同类型的景观,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广思 《中国园林》2006,22(7):21-25
作为一个外来语,景观在中国当前的LA学术界中被普遍地使用,导致了人们对学科核心概念的误解。在明确景观存在德、英、中3个语境的前提下,通过对中文语境景观词义的演变过程以及Landscape在LA学科中含义拓展的回顾,进行了英语Landscape(景观)与中文风景的比较,指出了中国LA学科中景观并不等同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景观概念,比较了中国LA学科的大地景物规划与国际上景观规划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周春妮 《华中建筑》2006,24(6):96-98
该文通过对合肥近十年以来具代表性的两个住宅小区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分析,结合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学发展的原因和背景,探讨了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学的价值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晓佳 《风景园林》2012,(4):110-112
从风景园林专业广度和深度的研究需求出发,提出在风景园林从业人员的教育环节中应注重规划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从规划程序、知识体系以及系统课程建设几个方面提出如何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能力和素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