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态建筑表皮是模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而进行的仿生设计,借助新型材料和机械的辅助,让建筑产生由静至动的外形变化,赋予建筑适应性的功能特点,让建筑表皮具备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文章从动态建筑表皮案例切入,通过研究表皮的材质和构成、控制和运动方式,分析其在应对环境变化、优化能源使用效益、保障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总结动态建筑表皮与一般生态建筑相比的优势,并进行设计反思,探讨动态建筑表皮未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当代生态建筑表皮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案例内分析与跨案例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生态建筑表皮设计策略,并指出了未来生态建筑表皮设计创新思路的三个发展方向,对今后生态建筑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分析适合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方法,得出仿生设计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对目前我国生态建筑领域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回顾数字城市和生态建筑发展的历程上,提出数字生态建筑概念,并阐述了数字生态建筑主要涉及内容、发展以及相关的支持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生活与自然矛盾的日益突出,地球生态平衡遭到的破坏愈演愈重,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居住环境的日益恶化等等均遭到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与建筑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只有与环境和平相处共融的生态建筑才是未来城市生态建筑的发展方向。因此对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从当前社会建筑的发展状况出发,通过生态建筑存在的必要性和环境、建筑之间制约平衡关系的论述,应用建筑的生态气候设计策略与生态建筑理论发展的研究,分析国内外生态建筑的实践,从而从建筑设计与环境原则不同层面上论证我国城市生态建筑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长汀县汀州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环境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敏感性生态风险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得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借助最小耗费路径模型,构建县城潜在的生态廊道,形成以山体、绿地等为主的斑块,绿带、河流为主的景观廊道,河流、绿地组成复杂多元化的网络体系,土地利用作为景观基底,城市景观要素形成的三维空间为城市景观体,形成"斑-廊-网-基-体"模式的立体生态空间。构建汀州城区景观生态网络体系,探讨其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组分,以期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山地城市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引入"建筑表皮系数"概念,阐明建筑表皮的太阳辐射吸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和加强的影响。分析当前建筑节能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关系,提出基于生态建筑表皮的城市热岛效应改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低碳生态视角下的江苏省生态空间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影响江苏省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自然地理要素、自然灾害要素,考虑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亟需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分析构建了"两片、两带、四廊、多核网状"的生态保育空间结构,其中"两片"主要指太湖及苏南丘陵山地点状发展地区生态保育区、洪泽湖周边及里下河生态保育区;"两带"主要指沿海滩涂生态保育带、沿江生态保护带;"四廊"主要指沿南水北调东线、江水东引(通榆河)两条清水通道和新沂河、淮河入海水道两条尾水通道(泄洪通道)及其两侧保护带,并对这些生态空间结构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胶东海草民居入手,以实地调研及现存民居为实例,挖掘传统民居中普遍而朴素的生态价值、现实意义及可持续性,并为具有生态价值的新民居设计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生态住宅的发展由来、概念特征、设计原则及标准 ,并具体探讨了生态住宅的设计要点和技术措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工业园区中众多企业共生的现实,将建筑组团作为规划基本模块,结合其在工业园区格网规划结构中的运用特点和实例,论述了建筑组团与自然生态要素复合的生态化调控措施,进一步强化了以生态系统要素调控工业园区规划结构和建筑布局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未来的工业发展模式也面临新的课题。以襄阳佳海工业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园区的生态策略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规划理念、土地利用、绿化景观、交通组织、建筑语言等多方面探讨了生态型园区的设计方法,旨在为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提供案例和参考,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城市生态... 相似文献
18.
19.
特殊软岩软化的微观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软岩软化的机制问题是涉及到软岩力学变异性和工程设计的重要问题。针对华南地区广为分布的“红层”——红色砂岩、泥岩以及炭质泥岩等特殊软岩,结合广东省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设计了该类软岩的系列饱水试验。通过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能谱分析、粉晶X射线衍射以及岩石的物理力学测试等手段测定软岩微观结构、矿物成分、物理力学性质、水溶液的化学成分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揭示软岩性质软化的动态变化规律,探时其软化微观机制。研究表明,该类软岩的软化主要是由于粘土矿物吸水膨胀与崩解机制、离子交换吸附作刚、易溶性矿物溶解与矿物生成、软岩与水作用的微观力学作用机制、软岩软化的非线性化学动力学机制的综合作用造成的。分析认为,粘土矿物吸水膨胀与崩解机制、离子交换吸附机制及软岩与水相互作用的微观力学作用机制在该类软岩软化中起主导作作。向软岩软化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是软岩软化定量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岩盐储库建腔期难溶夹层的软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盐岩水溶造腔过程中难溶夹层力学特性与卤水浸泡时间的关系,更好地了解夹层的软化规律和范围,为预测和控制夹层的破坏垮塌提供理论支持,以云应盐矿中的泥质硬石膏夹层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浸泡时间下的单轴压缩和巴西劈裂软化试验研究,发现其力学强度随卤水浸泡时间劣化明显,其中,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与卤水浸泡时间呈显著的DoseResp函数关系,抗拉强度与浸泡时间呈显著的Slogistic1函数关系,且试件的单轴压缩及巴西劈裂试验的破坏形式随浸泡时间的增加有从张拉破坏向剪切破坏的渐变趋势。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发现,卤水对夹层力学强度的软化作用与夹层可溶物含量、夹层成分遇水膨胀的不均性、卤水的润滑作用和矿物晶键的软化作用均存在密切相关。推导了基于浸泡时间的夹层损伤演化方程,建立夹层轴向和径向的软化深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水溶造腔过程中难溶夹层软化范围的划定。此外,基于夹层抗拉强度与卤水浸泡时间的关系,给出判定和预测夹层局部软化破坏的最大拉应力强度准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