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符英  李静 《工业建筑》2006,36(12):96-99
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在古代、近代和现代都曾受到外来建筑文化不同形式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外来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文化影响的不同表现和特征,总结出对外来建筑文化应有的态度:开放、学习和创造。  相似文献   

2.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状况不同,国家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对斗拱形式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就斗拱由无到有,再到发展成熟,其模数制的形成,进行了探析。主要对唐、宋、明清时期的斗拱及其木建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徐猛 《山西建筑》2009,35(10):10-11
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始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崇尚天地、尊重自然,对自然资源既合理利用,又积极保护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特征,深入探讨了哲学思想对城市规划、传统民居、单体建筑方面的影响,从而提高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楔子建筑与文学,是中国建筑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自有文字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无建筑历史之专著,但文人学士却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论述古建园林的词赋、诗歌或散文。这些优美的文字,既是文学的宝贵遗产;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客观记录,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某次接待日本考察团,当问及“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古代建筑有何特征?”时,我从古诗词中有关“成部古代城市风貌(重点是今已不存在的建筑)的诗词作答,引起客方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建筑与文学可谓不可分割的血肉之躯。现将该段文字略加整理。成都这座历史名…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中华民俗、民风的重要载体。经过近现代的社会动荡,特别是近30年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建筑现在已经很少了。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从历史时期上看.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明朝以前的建筑已经极少,主要是一些单件的塔、碑等。从内容上看,城市中的古建筑主要是以寺庙.官衙.王府,皇宫为主.而整体成街区性的民居建筑,大多散落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或小城镇。  相似文献   

6.
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研究会会长,中国文物学会古建园林研究会副会长。王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建筑史,重点研究方向是唐宋大木作建筑比例、中国古代重要木构建筑复原、古代建筑基址规模、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明代建城运动等。他先后主  相似文献   

7.
近世建筑木作加工工具的分类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的意义 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在寻找适合其本身文化的建筑形式。在东亚,土木结构是中国及其邻国——受中国文化等影响颇深的日本、朝鲜等国的古代建筑的主体。这与古代西方以石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是判然有别的。可以看到,正是这种结构性材质的不同和中  相似文献   

8.
姜玲 《中华民居》2011,(11):93-100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全部建筑虽然都是外国建筑师所设计,但在形式风格上前后期截然不同,较典型地反应出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特征。其中,不仅有近代西方当时流行的折衷主义建筑,又有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为特征的复古主义中的折衷型建筑。  相似文献   

9.
宫殿建筑代表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它包括了行政、居住、祭祀、教育等多种功能,是中国其它传统建筑的范本,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刘炜  阮健 《华中建筑》2014,(10):145-147
县衙是中国古代城市重要建筑类型之一,其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特征。该文以内乡县衙为例,结合中国古代政权组织制度和封建传统礼制思想,从历史沿革、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研究及文化价值与保护等方面,解读了内乡县衙"一心三带二区"的空间结构,"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布局特征,"明三暗五"的建筑形制以及融南北文化于一体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内乡县衙所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1.
马雪峰 《山西建筑》2014,(25):14-15
以辽宁兴城古城为例,介绍了兴城古城的历史沿革与古建筑,探讨了兴城古城在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明清古建筑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建筑门上铺首衔环装饰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艳 《山西建筑》2006,32(22):33-35
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门上铺首衔环装饰物的历史渊源进行考证,使人们在了解风靡一时的古代建筑装饰物铺首衔环的同时,也对它的形成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一种图像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3.
陈芳红 《山西建筑》2009,35(15):26-27
通过对皂坑村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的概述,介绍了皂坑村几幢典型的古建筑,并论述了该村古建筑在选址布局、建筑类型、空间格局、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特色,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现有民居。  相似文献   

14.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07,25(10):151-161
戏场建筑是中国古代观演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该文在大量实地调查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河南清代戏场建筑的留存情况、历史沿革、典型实例、建筑形式、空间特征、艺术成就等.  相似文献   

15.
刘江峰 《建筑创作》2008,(9):146-149
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要面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同时也要面对中国近代和现代优秀建筑,新中国建筑见证着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着手记录身边活着的历史。当代建筑因贴近现代生活,其保护工作尤显薄弱,建筑师在新中国优秀建筑的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建筑进行纯粹性保护,同时将现代化设施引入古建筑中,作为室外建筑而不致落为自然力与污染浸蚀的牺牲品。那么,如何做到发展旅游事业与历史遗迹的保护相得益彰呢。  相似文献   

17.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s are valuable heritage of ancient culture of China. Many historical building have been preserved up to now. The researches on the structural mechanic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s show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structure and mechanics. Systematical studies on the structural mechanic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ince 1982. It is related with the need of repair of some national preservation relics in Xi’an. These studies include: 1) Ancient wooden structures including three national preservation relics Arrow Tower at North City Gate, City Tower at East City Gate, and Baogao Temple in Ningbao, Zhejiang province. 2) Ancient tall masonry building, the Big Goose Pagoda and Small Goose Pagoda in Xi’an. 3)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soil under foundation and city wall; the influence of caves in and under the ancient City Wall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wall. 4) The typical Chinese ancient building at the center of city: the 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5) The behavior of Dou-Gong and Joggle joint of Chinese ancient wooden structure. 6)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ancient soils under complex stress state. A new systematical strength theory, the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ancient city wall in Xi’an and foundation of tall pagoda built in Tang dynasty. These researches also concern differential settlements of Arrow Tower and resistance to earthquake of thes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heritages. Some other studies are also introduced. This paper gives a summary of these researches. Preservation and research are nowaday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the famous monuments, buildings, towers and others. Our society is more and more conscious of this necessity, which involves increasing activities of restoration, and then sometimes also of repair, mechanical strengthening and seismic retrofitting. Many historical buildings have in fact problems of structural strength and stability; the need for further studies on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s definitely growing.  相似文献   

18.
李琳 《福建建筑》2010,(10):11-14
建筑,作为文化艺术现象,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古建法式与精神和对于遗产的保护模式的影响为理论出发点,结合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其对于保护模式所产生的新的作用力,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述中国古建及历史遗迹与遗产保护模式之间的重要关系,并以此为依据,阐释以新的保护模式赋予历史遗迹新的生命,保护现有的历史生活方式并使之延续,借以此丰富人们的当今生活这一历史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古建筑斗拱相关理念和发展演变的论述,结合其斗、升、拱、昂的基本构造特征,分析了斗拱的结构作用,对斗拱的传力理论进行了归纳研究,为探讨中国古建筑的构造设计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向心性空间图式是东、西方普遍存在的空间原型,而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环境同构的自然观使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背后存在着某种力场,既塑造着空间形态,也影响着人们的感知与行为。厘清了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的历史溯源,揭示其背后存在的“空间力场”,从居住与生活、精神与仪式、秩序与效率和权利与象征四个方面阐释其当代流变,梳理其对古今建筑营建活动的深远影响,以期进一步理解空间形式原型,为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