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要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体育场馆、运动员村等奥运会建筑中将广泛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将采用高效、清洁的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用能方式,其产生的效应将直接影响北京市未来能源利用的发展方  相似文献   

2.
奥运工程,作为各国高新技术的一次集成和展示,其集成和使用的各种新技术,将推动整个建设行业的发展,而新能源的利用,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奥运场馆所展示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使之成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典范。根据“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奥运”的要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体育场馆与运动员村等奥运建筑中也将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要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体育场馆、运动员村等奥运建筑中将广泛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将采用高效、清洁的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用能方  相似文献   

4.
以海水为冷热源的空调、太阳能热水系统、靠风力发电的路灯……作为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地,青岛奥帆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秉承“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建筑的节能,使奥帆中心成为集循环经济示范和新能源应用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场馆。  相似文献   

5.
综合利用新能源建筑通过论证 近日,中国科学院受国家科技部委托,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家奥运科技专项——综合利用新能源建筑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该项目将为2008年北京实现科技、绿色奥运提供指导和示范。据介绍,这一建筑将最大限度使用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少使用常规电力能源,多途径采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  相似文献   

6.
以海水为冷热源的空调、太阳能热水系统、靠风力发电的路灯……作为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地,青岛奥帆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秉承“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使奥帆中心成为集循环经济示范和新能源应用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场馆。  相似文献   

7.
当前能源形势日趋紧张,发展新能源,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太阳能以其清洁、储量巨大、成本低、无地域限制和能源质量高等众多优点成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首选资源,成为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开发方面,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一种工业化的技术产品,无疑是最为成熟和最具广泛应用潜力的。目前太阳能热水利用系统与建筑相结合各地虽都  相似文献   

8.
《建筑节能》2007,35(6):21-21
北京奥运场馆将成为节能减排的经典之作,不仅采用多种节能新技术,还探索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尽显“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这是记者从5月25~2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2007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了解到的。  相似文献   

9.
第二届建筑热利用新技术研讨会召开 本刊讯(记者 冯海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于11月20日在京举办“第二届建筑热利用新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骆淼 《住宅产业》2008,(2):128-129
首开集团投资开发的奥运村从设计到施工都充分体现了北京奥运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奥运村项目以树立持续发展观念,应用节能环保科技,建设环境和谐工程,展示绿色奥运遗产为工作理念,在园林绿化、建筑节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绿色建材及再生材料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室内环境及绿色照明、微能耗建筑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  相似文献   

11.
<正>在传统能源面临危机的时候,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能源行业中的佼佼者。在多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当下,2013年工信部出台相关规定,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是该规定当中唯一一个要求加速发展的行业,这充分说明太阳能热利用已成为国家在新兴能源中一把重要的利器。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住建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方案》提出,要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太阳能资源适宜地区应在2015年前出台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的强制性推广政策及技术标准,普及太阳能热水利用,积极推进被动式太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鼓励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应用技术,并重点推广太阳能能能源的利用技术.太阳能户外照明正是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之一.本文分析了太阳能灯具的优劣性,探讨了太阳能灯具在广西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以某个小城镇建筑为示范工程,在我国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综合应用低能耗建筑的成套技术.进行建筑物的能耗分析及节能设计优化以及太阳能、地源热泵在建筑中的应用.是国家“十五”重大攻关课题“小城镇节能与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之小城镇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综合示范工程子课题确定的攻关任务。根据课题任务书目标及研究内容要求,在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此课题已经完成全部技术研究内容,解决了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示范工程设计达到规定的考核目标,即示范工程达到建筑围护结构能耗节能50%;示范工程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占总建筑能耗(供热空调)的50%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齐保才 《城市开发》2022,(7):120-121
建筑节能是当前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向,尤其是太阳能的合理、高效利用是今后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将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建筑领域,是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和调节建筑能源使用结构的主要方式。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光伏生活热水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推广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新疆华源·尚源贝阁项目为例,对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光伏生活热水技术作示范应用,并阐述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焦青太 《建筑节能》2008,36(1):50-53
环境污染的加剧,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促使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太阳能热利用作为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技术最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与重视,但太阳能热利用也面临着怎样与建筑结合的问题.对目前的能源形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状况及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方式作了相应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汪宁 《四川建材》2013,39(2):22-23
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筑节能和合理利用能源、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当前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高能耗发展与高能效发展的十字路口。针对能源问题现状,可再生能源(以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可以实现开源与节流并举。  相似文献   

17.
热泵技术与建筑节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的整洁,清洁文明城市的创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已成为我国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就是把太阳能产品作为建筑部件安装,使其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建筑美学要求;同时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以减少建筑能耗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关系,降低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比例,并提高常规能源利用率。无论从经  相似文献   

18.
2005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3号主席令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将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法制保障,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加快发展,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与推广,已成为国家“十一五”乃至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等内容。在提出国家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框架的同时,也要求“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规范”,为该法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2005年12月5日,建设部以第394号公告发布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编号为GB50364—2005),自2006年1月1日实施。《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是我国第一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标;隹。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必将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上的应用,从建筑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与安装、验收方面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标准的的发布实施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促进太阳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弦 《门窗》2012,(8):214+217
可再生能源是具有自我恢复原有特性,可持续利用的一种能源,其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建筑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领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形式包括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采暖空调、光电转换、照明,利用土壤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海水等)热泵技术制冷供热和提供生活热水,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进行供热、炊事等。自2006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两部委联合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以来,  相似文献   

20.
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巨制建筑奥运; 节能减排,中国创造——巨献世界纪录。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奥运场馆精彩亮相。它们以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建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展示着“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